同一分類下的動物,很多情況下外形都會比較相近。但是為了適應生長環境,很多非同類的生物,卻會因為環境的原因,演化出相似的體態。你能想到同樣都是有殼的鸚鵡螺和海螺居然不是一家,反而跟章魚、烏賊攀上了親戚麼? 上一期講了一下自然界中許多親緣關係很近,卻長得一點也不像的生物們。有小夥伴問:有沒有相反的情況呢?也就是長的挺像,卻根本沒啥親緣關係?有,還有不少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種長的挺像,卻沒啥親緣關係的動物。
各種沒有親緣關係的生物進化出差不多兒模樣,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趨同進化:比如海豚進化出魚一樣的流線型,是因為它與魚一樣需要在水中快速遊動。 擬態:比如一些蜘蛛擬態成螞蟻的模樣,是為了混入螞蟻中以躲避天敵,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當中出現了一個叛徒。 巧合:我進化成這樣純屬巧合,如有雷同概不負責。
這是三枚海螺嗎?並不是。最左側的確實是一枚海螺——唐冠螺,而右側兩枚則是李鬼——鸚鵡螺,這是一種長得像螺、名字叫螺,卻不僅不是螺,更和螺八竿子打不著的奇怪生物。 我們常說的螺,大體指得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就是用腹部的肌肉行走,典型代表是蝸牛),而鸚鵡螺雖然也是軟體動物,卻是頭足綱(也就是腿長在頭上)。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軟體,腿直接長在頭上的是什麼呢?沒錯,是章魚、魷魚和烏賊,鸚鵡螺正是它們的親戚。 要說這頭足綱祖上也是闊過的,從5億年前誕生,到了奧陶紀更是達到了巔峰,僅鸚鵡螺就演化出超過900多個屬,甚至還有體長超過十米的巨型鸚鵡螺(直角石),雖然現如今頭足綱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各類章魚、烏賊依然是海洋中重要的掠食者,在人類的餐桌上也依然佔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額,這個好像沒啥可驕傲的……) 回到鸚鵡螺上。現存頭足綱軟體動物的外殼已經普遍退化,比如烏賊的退化入體內成為了烏賊骨,魷魚的退化到體內成了一片半透明的角質物,章魚的乾脆就徹底消失了,鸚鵡螺是現存的唯一一類有真正意義上外殼的頭足綱生物了,它和殼和海螺的殼有兩個明顯的不同,其一是這個殼內部並不是中通的空殼,而是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隔板,形成一個又一個單獨的小艙室,只有最外邊的一個艙才是鸚鵡螺本體生活的地方;其二是這個殼是左右完全對稱的,而任何一枚螺殼都是螺旋不對稱的。


乍看上去,圖一的貽貝(海虹,淡菜)和圖二的舌形貝長的很像,但貽貝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生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蛤蜊,舌形貝則是一種腕足動物門生物,也就是說,兩者甚至都不屬於同一門——要知道,在分類裡,動物界下邊,門可以算是非常大的單位了,我們人類和魚、和鳥尚且都在一個門裡,這個小傢伙居然和蛤蜊能差出一個門,你們用心感受一下。 舌形貝有個最重要的外部特徵——生長在殼根部的起到固定和移動作用的肉莖,這是蛤蜊所沒有的。因為這根肉莖,在寧波一代,它又被稱為「帶柄蟶子」,在北方很多地區,則被戲稱為「海豆芽」,而又因為殼的形狀酷似鴨子嘴巴,在我的家鄉,我們又叫它「老歪嘴」(老歪即鴨子的方言叫法,可能是因為鴨子走路歪來歪去)。 其實舌形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腕足動物門生物,誕生至今至少有五億年之久了,現存的舌形貝和五億年前的化石看起來也幾乎是並無二致,可以算得上活化石。可惜躲過了這麼多次生物大滅絕,照樣跑不了要被端上餐桌,我小的時候,還可以經常從退潮後的淺灘裡挖到舌形貝,和炒蛤蜊一樣料理一下,就是不錯的下酒菜,可以吃的部分是殼裡的肉,後邊的肉莖不曉得可不可以吃,反正我沒吃過。
跟圖一的細紋方蟹比起來,圖二中瓷蟹的大螯好像更加威武雄壯,可惜的是,瓷蟹是個虛張聲勢的李鬼,它的大螯不能自保,也不用來覓食,只是同類之間耀武耀威的花拳繡腿。瓷蟹本身,也並不是一種蟹,其實是一種鎧甲蝦,從親緣關係來看,和它最近的是寄居蟹。雖然乍看起來像蟹,不過仔細看看還是有區別的,比如它有長長的須、以及只能看到包括大螯在內的8條腿(蟹算上大螯是10條腿,瓷蟹最後的兩條腿退化的很小並蜷曲在腹部),它的外殼更是沒有真正的蟹的殼那樣堅實,反而是像蝦殼一樣軟軟的,瓷蟹的名字反映的就是它「瓷娃娃」一般的嬌弱體質。
企鵝和大海雀屬於典型的趨同進化,生活在南半球高緯度的企鵝和生活在北半球高緯度的大海雀,面臨同樣的海洋環境,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放棄飛行,轉向演化為流線的體型、防水的羽毛、以及類似的保護色(海洋捕食者從下方看到的是它的白色肚皮,空中捕食者從上方看到的是它黑色的背部羽毛,兩者都起到了隱匿大海雀和企鵝的作用),而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兩者的體態也變得壯碩肥大,然而兩者並無任何親緣關係,大海雀的近親是各種海鴉、海雀和海鸚,大部分還保留著飛行的能力。
從某種程度上說,鱟(hòu)與鱟蟲都是演化極為保守的生物,鱟誕生至今已經超過5億年,鱟蟲也是3.5億年前就演化成了現在這個模樣,在之後長久的歲月裡,兩者形態上的改變非常的少,卻都堅韌的熬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生物滅絕與環境變遷。至於二者的外觀為什麼看起來相似,個人理解這更多的出於偶然。 這兩者的親緣關係非常的遠,雖然都屬於節肢動物門,但鱟屬於螯肢亞門,鱟蟲屬於甲殼亞門。 鱟與鱟蟲的相似點是盔甲狀的頭部外殼,不同點也非常明顯:鱟的腹部軀幹完全被盔甲保護,而鱟蟲的腹部則裸露在外;鱟的尾部是一根堅硬的尾椎,鱟蟲的尾部是分叉的兩根長鬚狀尾。鱟僅生活在海水中,鱟蟲則主要生活在臨時性的淺水坑裡——比如下雨後的水窪、建築工地的水坑,它的卵更可以進入滯育期,在水窪乾涸後,厚重的卵外殼保護卵熬過酷熱與寒冬,甚至在幾十年後依然可以孵化。



從上到下分別是七鰓鰻、黃鱔和鰻魚。這三者看起來都是長長的滑溜溜,特別像蛇(啊啊啊,我怕蛇.......)。但這三者也並非親戚,有的親緣關係還非常的遠。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張圖裡的七鰓鰻。不錯,它就是那個經常上新聞的「吸血鬼」。這傢伙名字裡帶個「鰻」,很多人都認為是鰻魚的一種,其實大錯特錯。它不僅不是鰻,還不是魚。作為一種古老的脊索動物,它屬於無頜超綱,也就是沒有上下頜!現存的魚,甭管軟骨魚硬骨魚,上下頜都是標配,你說你連上下頜都沒有,能算魚嗎?頂多算個魚形生物。而且它的外觀和魚也有一點區別,它沒有鰓頁,只有7個孔,此外,七鰓鰻還沒有脊椎,它體內替代脊椎的是一種原始的脊索。 沒有上下頜,七鰓鰻如何進食呢?它的口近乎一個吸盤,裡邊有密密麻麻的牙,在七鰓鰻小的時候,它還是規規矩矩的吸在石頭上啃水藻,一旦成年,就變成了吸血狂魔,一口吸在其他水生動物身上,咬破對方皮膚,啃噬對方的血肉。 接下來我們看合鰓目的黃鱔,這種以變性聞名的魚類一直是東亞、東南亞地區老饕們的心頭肉,它的樣子也和蛇高度相似,尤其是它的鰭退化,而且不仔細看的話你根本看不到它的鰓,這是為啥呢?因為在黃鱔所在的合鰓目大家庭裡,許多魚的鰓並不像其他魚一樣分布在頭部兩側,而是兩個鰓已經合二為一,在頭部底下形成了一個V字型的合鰓。 第三張圖裡的鰻魚及它所代表的鰻鱺目大家族由三大部分組成,既有日本人用來做鰻魚飯的、誕生在海洋中卻在淡水中成長的鰻鱺,也有一生中完全生長在海洋中的海鰻,也有長相兇悍的海鱔魚。最容易和以上兩者混淆的就是圖三裡的鰻鱺,因為長得像鱔魚,又被稱為白鱔。這種魚有著明顯的鰓和鰭,這是其他兩者所沒有的。 總的來說三者的快速區分方法如下: 七鰓鰻:尾部和背部有鰭,側面有7個鰓孔,圓形的吸盤狀的嘴 黃鱔:鰭基本看不見,鱗基本消失,嘴下邊有一個V型的鰓 鰻魚:有明顯的鰭,有明顯的鰓


有袋類動物由於生活環境比較孤立,填補了許多生態位,上演了多次趨同進化的典型案例。比如已經滅絕的袋狼——又叫塔斯馬尼亞虎,就是有袋類裡的捕食者。從體型來看,它有點像犬科動物,但從捕食習慣來說,又像貓科:它無法像犬科一樣依靠耐力長途追襲捕獵,只能像貓科一樣伏擊。 然而從親緣關係來看,袋狼距離貓科和犬科都遠的很,和它最近的是袋鼩、袋鼬、袋獾和袋食蟻獸,其次是考拉袋鼠這些。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我剛才提到的袋食蟻獸和美洲食蟻獸、南美獨立演化的袋劍齒虎和貓科的劍齒虎,都是趨同演化的例子。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場。本文經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tashuo@baidu.com。
百科TA說熱門內容開往歐洲和北美的貨輪為什麼不走北極?中國這十個城市名,九成的國人都理解錯了春秋第一貪汙犯是如何逆襲戴罪求官謀升遷的?鯨魚和河馬是一家子?諾貝爾化學獎終於發給了純化學:什麼是超分子機器?不當冤大頭!6個解讀幫你少花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