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草(學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一年生草本,高20釐米至150釐米;莖直立,上部有圓錐狀分枝,有稜,被疏生密糙毛。下部葉對生,具短葉柄,二次羽狀分裂,裂片狹小,長圓形至倒披針形,全緣。上面深綠色,被細短伏毛或近無毛,背面灰綠色,被密短糙毛。花期8至9月,果期9至10月。原產北美洲,1935年發現於杭州,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惡性雜草,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一批)。資料/百度百科
豚草是一種世界性的惡性雜草,除非洲和南美洲外在全球均有分布,上世紀30年代傳入我國。記者從市農業局了解到,在北京市重大動植物疫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和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的努力下,豚草種群密度持續降低,全市豚草發生面積已經從高峰時期的4萬畝降低到現在的1.9萬畝。
豚草可引起人體過敏
豚草傳入我國後,分布於14個省市,80年代傳入北京,發生地點多位於河道兩側、野外、農田及景區周邊等區域,是北京市重大突發植物疫情重點防控對象。豚草一旦在農田發生,將和農作物爭奪養分和水分,嚴重時能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豚草的葉子中含有苦味的物質和精油,一旦為乳牛食入可使乳品質量變壞,帶有異味。
同時豚草還危害人體健康,是夏秋季花粉過敏原之一,8月中旬以後進入開花期產生花粉,8月下旬達到高峰。據悉,每株豚草可生產上億花粉顆粒,花粉顆粒可隨空氣飄到600公裡以外的地方,是植物過敏原中花粉類過敏原的最重要一種。其花粉中富含水溶性蛋白,容易引起易感人群的過敏性反應。其症狀主要表現在呼吸道反應,比如:連續性噴嚏,大量流鼻涕,引發過敏性鼻炎等,嚴重的可能出現哮喘。
專家建議敏感人群外出進行戶外活動可戴上口罩適當防範,出現類似感冒的不適症狀,及時去醫院就診。尤其北京山區的名勝古蹟較多,周邊豚草防控難度較大,如果不及時防控,對遊客健康造成的威脅較為突出。
豚草防控難度大
豚草的危害大,但防治難、根除慢。據悉,豚草可在惡劣環境下生存並繁殖,單株產種子在5000粒以上,具有二次休眠和二次萌發特性,數據表明,豚草種子在土壤中最長能休眠25年後萌發。其種子可以沿河流上遊漂到下遊,需要農業、水務、園林多部門協同配合,且需要周邊省市協同作戰進行連續、多年、徹底地剷除,才能逐漸降低其發生和造成危害。
在北京分布密度已降低
2017年,北京市植物保護站採取人工剷除和生物防控等綜合措施防控豚草。6月、8月間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兩次豚草普查行動,確定豚草發生地點和範圍,隨後組織力量進行兩次人工剷除。另一方面採取生物控制,引進蒼耳柄鏽菌。這種鏽菌專一性強,不危害其他植物,只侵染豚草,自然狀態下可以引起30%的豚草植株死亡,可減少豚草生物量50%以上。2017年的蒼耳柄鏽菌對豚草的侵染率達到70%,已成功在北京豚草發生區「定居」,為減少豚草生物量、降低種群密度提供保障。此外,還通過發放壬酸製劑快速防除豚草,持續降低了豚種子庫的總量。
多年來在北京市重大動植物疫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和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的努力下,全市豚草發生面積已經從高峰時期的4萬畝降低到現在的1.9萬畝,種群密度在持續降低,豚草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