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最佳材料的尋找—協同進化搜索

2020-09-03 知社學術圈

尋找具有最優性能的材料是材料科學中的核心問題。傳統來講,新材料基本依靠實驗的試錯法發現,耗時耗力。而實際可能存在的材料數目極其龐大。例如,將元素周期表上最常用的100種元素排列組合,可以得到4950種二元化合物,161700種三元化合物,3921225種四元化合物,對於更複雜的化合物,其種類更是指數增加。然而,目前人們僅僅探索了72%、16%和0.6%的二元、三元和四元化合物,對於更複雜化合物體系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完全依靠實驗來發現這些新材料並從中篩選性能優越者正如大海撈針。近年來興起的數據發掘是一種被寄予厚望的手段,然而該方法要基於已有的材料資料庫完成,因此只能受限於已經發現的材料。


由Oganov教授領導的一個俄羅斯研究團隊針對上述計算材料科學的核心問題給出了一個非經驗的答案。他們將協同進化方法、新構造的「門捷列夫」化學空間、能量過濾和Pareto優化等一系列新技術相結合,提出了一種稱為門捷列夫搜索的預測方法。為了方便應用全局預測方法,他們首先根據原子的半徑和電負性為每個元素定義一個名為門捷列夫數的物理量。基於該物理量能夠合理地重整化學空間,使具有相似性質的化合物彼此接近。然後應用協同進化方法和多目標Pareto優化技術,以一種類似於生物學中複雜進化的方式搜索材料。由於協同進化算法能夠有效地對化學空間中最有希望的搜索區域進行採樣,該方法能夠以較低的計算成本發現大量高性能材料。以二元超硬和磁性材料為例,他們展示這種搜索方法的強大能力。特別是,僅一輪搜索,該方法就成功地找到了幾乎所有已知的超硬材料。該方法有望推廣,用於發現其它具有單一或者綜合優異性能的新材料。


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6: 55 (2020),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24-020-0322-9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



Coevolutionary search for optimal materials in the space of all possible compounds


Zahed Allahyari & Artem R. Oganov


Over the past decade,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data mining, and other methods showed great success in solving the main problem of theoretical crystallography: finding the stable structure for a given chemical composition. Here, we develop a method that addresses the central problem of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the prediction of material(s), among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all elements, that possess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arget properties. This nonempirical method combines our new coevolutionary approach with the carefully restructured 「Mendelevian」 chemical space, energy filtering, and Pareto optimiz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predicted materials have optimal properties and a high chance to be synthesizable. The first calculations, presented here, illustrate the power of this approach. In particular, we find that diamond (and its polytypes, including lonsdaleite) are the hardest possible materials and that bcc-Fe has the highest zero-temperature magnetization among all possible compounds.


相關焦點

  • npj: 電子能帶結構的圖形圖案—快速在線搜索工具
    ,例如,Dirac材料的特徵是能帶的線性交叉,拓撲絕緣體的特徵是「墨西哥帽」圖案,有效自由電子氣的特徵在於拋物線分散。為了成功找到這些材料的特徵圖案,手動檢查少量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比較容易做到的。然而現代電子能帶結構資料庫中的數據量不斷增加,手動查找已不切實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瑞典Nordita、KTH皇家理工學院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Alexander V.
  • npj: 納米結構熱電材料—計算的威力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理論計算和預測在先進高性能熱電材料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貢獻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Christopher Wolverton領導的研究小組綜合了最近的重要研究進展,揭示了納米結構熱電體相材料設計和發現的計算策略的規律。到目前為止,已經用高ZT > 2證明了幾種體積熱電材料的優異熱電性能。所有這些高ZT優值的材料都優雅地體現了聲子-電子晶體(PGEC)的概念。
  • npj:鈉離子電池層狀電極材料——高通量篩選
    就電極材料來說,插入型材料比合金型和轉換型材料通常擁有更好的循環穩定性。然而Na+的離子半徑比Li +的離子半徑大55%,這就要求主體骨架具有更大的空間用於Na+的儲存和輸運,因而迫切需要尋找合格的Na+宿主材料。來自中國南開大學的周震教授等,開發了一種快速的「高通量」計算方法,以搜索大量在線「材料項目」資料庫中的層狀鈉基材料。
  • npj: 奇異的拉胖-壓廋特性—尋找新型二維負泊松比材料
    負泊松比的存在能夠增強材料的剪切模量以及增加平面應變斷裂韌性,使得其在航空、醫學、傳感器等領域有很好的前景。近年來,二維材料中的負泊松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一些二維負泊松比材料被相繼報導。但是,這些材料一般通過尋找與已知負泊松比材料類似的結構而發現,或者偶然發現。這些材料出現的負泊松比,被歸因於特殊的幾何結構或電子結構,其中不少材料中的負泊松比尚未找到原因。
  • npj: 二維材料楊氏模量的新測量方法—簡便、精確、高空間分辨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二維(2D)材料的彈性是其基本力學特性參量之一但要精確測量2D材料的彈性模量卻難度不小,傳統的懸空測量法還存在不少的不足之處。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對於沉積在襯底上的2D材料,可直接高空間分辨地描繪其面內楊氏模量。
  • npj: 形成焓的從頭算誤差—協同糾正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在材料計算設計中該方法簡單且易於擴展到其他體系,氮化物、磷化物或硫化物等材料。它可用於預測依賴於精確形成焓的各種性質,例如電池電壓、缺陷能量和高熵材料的形成。由於CCE考慮了化學鍵連接和拓撲結構,因此它還可以糾正給定組分的不同結構的相對穩定性。
  • 於無聲處靜三年:npj量子材料SCI收錄!
    《npj Quantum Materials》和若干兄弟刊物一般,也經歷了先當觀察員、後入俱樂部的過程。刊物發行一年後,我們被接受為觀察員;又過了兩年,被批准進入俱樂部。 3 量子材料 刊物《npj Quantum Materials》的確打著「量子材料」的旗號,但我們很早就意識到「量子材料」其實是一個挺生僻的學科名詞,雖然它的確正在變得越來越時髦popular!
  • npj: 電子化合物材料—幾何識別準1D、2D的氯化釔和氯化鈧
    來自東京理工大學高壓科學與技術高級研究中心的Huiyang Gou和東京理工大學的Hideo Hosono領導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幾何識別和高通量從頭算的材料篩選策略,確定了各種化學計量比的釔、鈧氯化物及組合結構中新的準一維和準二維電子化合物。陰離子電子存在於金屬八面體骨架拓撲結構中。
  • npj:電場響應材料資料庫—多重高通量計算和機器學習
    近年來,材料基因組計劃(MGI)等項目引領新材料研發模式的轉變,建立了材料信息學這一新興學科。相比通常實驗試錯法發現新材料的範式,材料信息學強調多學科間的協同作用,結合物理、化學和計算機的新技術,通過數據來驅動新材料的發現。該研究範式強烈依賴於豐富的材料資料庫的建立。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以Materials project、AFLOW和NOMAD為典型代表的材料資料庫。然而關於材料的紅外、介電和壓電等性能的資料庫尚處於空白,限制了該類高性能材料的快速發現。
  • npj: 相穩定性預測—看看熵的臉色
    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4: 47 (2018) ,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擴展閱讀npj: 狀態方程哪個好,密度泛函去尋找npj: 基於結構描述符機器學習npj: 雙金屬核殼納米粒子—熱載流子光催化計算設計npj: 機器學習
  • npj: 有機太陽能電池供體-受體材料
    然而,這種傳統研究方法包括對化學合成、供體/受體材料匹配和器件製備進行精細控制及優化,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較長的研究周期。因此有機光伏材料的開發速度一直較慢,限制了有機光伏產業的實際商業應用。近日,武漢大學閔傑研究員課題組在開發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光伏體系的研究過程中,利用機器學習在合成新材料之前建立化學結構、供體/受體匹配體系和光伏特性之間的關係,並對新材料結構以及供體/受體材料配對進行效率預測,建立了分子結構、供體/受體對與性能之間關係的多種可預測模型,可對供體、受體材料以及活性層供體/受體對進行快速的評估和篩選,並據此評估並確定了最優算法模型來指導設計高性能的有機光伏材料體系
  • npj:鈣鈦礦結構和電子性質—分層卷積神經網絡機器學習
    金屬滷化物鈣鈦礦(MHP),尤其MAPbI3 (MA=CH3NH3),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太陽能電池材料,其功率轉換效率(PCE)約為25.2%,超過了目前商業化的太陽能電池,如多晶矽(c-Si,21.3%)、碲化鎘(CdTe,22.1%)和銅銦鎵硒(CIGS,22.3%)。但是,與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材料相比,MHP的主要優點是它們易於大規模合成且成本相對較低。
  • npj: 分析機器學習模型-加速材料的基礎認識
    該模型的梯度能有效地可視化材料參數空間中特定區域的數據規律,以及整個數據集的數據規律。梯度自動分析為材料研究提供了指導,包括如何超越現有數據集的限制,以進一步提高材料性能。這種解釋機器學習模型的方法加速了人們對材料科學的認識,並揭示了科學發現的自動化途徑。
  • npj: 蛋盒石墨烯—奔向電子材料的基礎性突破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石墨烯是目前學術界和工業界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作為單原子層材料,石墨烯很容易摺疊或形成褶皺。另外它缺乏帶隙,很難成為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基底材料。那麼能否通過改變或調製石墨烯的幾何形態來改變它的性能,從而達到同時克服上述兩個困難的目的呢?石墨烯之所以容易摺疊和形成皺褶是由於它只由一個原子層組成,正如一張紙容易打皺變形一樣。
  • 南大科研團隊「漁網式搜索」揭秘萬種拓撲材料獲Nature發布
    被採訪人供圖南大科研團隊「漁網式搜索」揭秘近萬種拓撲材料獲Nature發布中新網南京2月28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28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團隊對拓撲材料的突破性搜索成果,以「Comprehensivesearchfortopologicalmaterialsusingsymmetryindicators」(利用對稱性指標進行拓撲材料全面搜索)為題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 南大科研團隊「漁網式搜索」揭秘近萬種拓撲材料
    該研究團隊系統地大規模搜索了整個材料資料庫,獲得了大量拓撲材料線索,並以此為基礎設立了拓撲材料基因庫。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正刊今日發布相關成果——《利用對稱性指標進行拓撲材料全面搜索》,受到全球學界關注。
  • npj: 本刊高被引作者的新成果—主動學習預測熱電功率因子
    ##熱電材料性能的優化一直備受關注。第一性原理的計算也被廣泛應用於熱電材料,以分析其機理及篩選潛在的高性能候選材料。近年來,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也被引入熱電領域,以加速熱電材料的搜索。而另一方面,在尋找新材料的過程中,機器學習模型的外推能力又至關重要。弱外推能力一般可通過擴展數據樣本來改善,但增加大量樣本的成本高昂。主動學習是一種通過外部驗證更新機器學習模型的框架,旨在用儘可能少的驗證樣本最大程度地提高機器學習模型的外推能力。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NPJ材料學 | 期刊推薦及熱文精選
    Editor-in-Chief: Professor Andras Kis (Switzerland)期刊數據: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13n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