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爺爺為什麼活了一百多歲?因為他從不多管閒事」
看似這是一個段子,但其實蘊含著很經典的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無為才能無不為。
人生所有刻意的追求,都只會物極必反
眾所周知,老子和莊子兩位聖人都奉行無為而治。
莊子的「無為」重點是說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我們要順應自然的規律,行動的時候要把目光放長遠,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待眼前的事物。
在《莊子·應帝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儵是南海之帝,忽是北海之帝,在他們中央的大帝叫做渾沌。儵與忽常常於渾沌之處相聚,渾沌大帝非常熱情好客地款待他們。
於是,儵和忽商量著要報答渾沌的恩情,便說道:「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和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給他把七竅打通吧。」
他們每天為渾沌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七竅終於打通但渾沌卻死掉了。
其實儵和忽這兩位天神是出於好心,但是辦了錯事:混沌天生就沒有七竅,二人硬是違背了自然規律,為他打通了七竅,造成混沌的悲劇。
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之所以事情沒有朝著預想的方向發展是因為,我們過度幹擾了生命本來的進展。
《莊子》中還有有這樣一句話: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一個人需要有應對突變的能力和未雨綢繆的智慧,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處變不驚的修養。
在應對變化的時候順應變化而去變化,奉行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以此來找尋一個更合理的突破口,事物才能按照自己設想的方向去發展。
《菜根譚》中說: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有些事情在很短的時間內想弄明白很困難,過些時間自然就會明白。
對待事情最好的態度,就是順應自然,很多事情不要著急去尋找答案,也不要刻意的去主導,順應自然而為之,反而會遇到一個最好的結局。
順應天道,無為而治。
天道是什麼呢,就是自然規律,只要能夠清靜無為,做到心靜如水,不爭名奪利,不刻意主導,遇到問題也能順應而化之。
看來,2000多年前莊子的理論放到今天也同樣適用。
這說明,莊子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清靜無為貫穿在莊子的全部思想內容之中。
《莊子》一書,更是被譽為中國千古奇書。它的文章,恣意汪洋,意蘊深厚,擅長用寓言來諷刺人性的本質,發人深省。
比如著名的東施效顰,屠龍之技,隨珠彈雀等等,深藏的智慧,更是影響深遠。他憑一己之力,通過融會貫通很多發生在身邊的簡單故事,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循循善誘的筆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讀莊子,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的價值和定位,生活中可以將壞心態變為好心態,進而你會發現世界好的一面。
因此,我們的閒暇時間碎片化的時間完全讀一讀《莊子》,自己在尋找智慧的同時,還可以讓孩子一起品讀,受益一生。
很多人想讀莊子卻因為文章內容是文言文覺得特別枯燥,意思都理解不通。
大家可以看一看這本全譯全注的圖解版本的《莊子全書》。
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原著,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書裡面的精髓,它對原文進行了非常精準的原文,註解等等,一應俱全。
並且還結合了現實對文中的重點句子、段落進行深入的解析。
《莊子全書》收集了莊子學派著述總集以及道家的重要典籍與一體,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它裡面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具有很深的啟發性。
這本超值的《莊子全書》僅需68元,只要一包煙的價格就可以獲得人生大道理,何樂而不為呢?
開卷有益,此卷更甚。
點擊下方商品就可以購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