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國產三文魚」能否生吃的話題引發了廣泛關注。
在各方質疑青海虹鱒安全性之初,青海地方網站官博「很及時地」請到「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專家來回應網友關切。
但很快,@中科院之聲 就多次發微博澄清,無此研究所!也沒人採訪過旗下名字相似的機構。
事已至此,@大青海網於5月26日下午發表了一則【致歉聲明】
但!你以為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嗎?
就在這一波「真假中科院」的交鋒後,
一臺顯微鏡又成功攪局……
原來,有媒體25日趕赴當地一家養殖企業,
試圖直播展示當地養殖環境以及捕撈、加工、檢測全過程。
但可能製作方和被採訪者誰也不會想到,在這段長達46分鐘的直播中,一則片段被截取出來並迅速在網上熱傳。
片段中,工作人員聲稱要用顯微鏡檢測魚肉切片中是否有寄生蟲……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工作人員來展示顯微鏡觀察,整個操作令人迷醉……
▽【點擊播放,視頻時長:1分19秒】
首先,「檢測者」並未將魚肉切成足夠薄的薄片,也並未用載玻片和蓋玻片做成標本;
其次,「檢測者」將樣本放在顯微鏡的光源位置,而非載物臺上;
再次,絛[tāo]蟲,而非「條蟲」。
在這種操作下,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檢測結果」。
科普博主@薩爾茨堡的魚 指出,正確的觀測樣本製作步驟應該是:將三文魚組織打碎,與人工消化液攪拌後沉澱,再吸去上清液,反覆清洗幾次,直至上清液透明為止。
示範一下操作顯微鏡的正確姿勢:
更尷尬的是,記者也跟著看了看顯微鏡,在畫外音傳來「這樣可以看得很清楚」時,他也並沒有對「檢測」提出任何質疑。
反光鏡蓋子也沒打開,
「刺生」直接放在反光鏡上,
這把遮光器也嚇了一跳吧!
目鏡看進去一片漆黑,能檢測出什麼蟲??
生物老師忍不住發出悲鳴……
這「令人窒息」的操作……
真的是相當尷尬!
也難怪網友紛紛表示
這樣檢測出來的「安全」
讓人更不敢生吃了!
最後
小編只想說
魚是好魚,熟吃最好~
↓↓↓猛戳閱讀原文,下載『在南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