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鍊金術的圖解因其圖像語言下紛繁複雜的釋義而顯得奇巧怪絕,又因為圖像生產者的表達語言沒有成型的行業標準,甚至於存在為了隱藏關鍵信息而創作的謎語般的元素而顯得晦澀難懂。
以上圖為例,最中間的男性面孔象徵鍊金術士,而臉上的倒三角形象徵著三要素體系(硫-汞-鹽),分別對應外側最大的倒三角形中的身、心、靈,以及太陽、月亮、地球。此外,面孔外部放的七芒星圖案,則解釋了七行星與七金屬之間的對應關係(土星/鉛、木星/錫、火星/鐵、太陽/金、金星/銅、水星/汞、月亮/銀)。七芒星的每個芒角中間都有一個圓形圖案,則代表著物質變化的7大過程(從腐化到重生的循環)。圖的底部,鍊金術士的雙腿跨在水面和陸地,象徵著水元素與土元素。而圖的左右兩側各有一隻手,持羽毛與火把,象徵著風元素與火元素。最後,圖正頂上那對翅膀,所指代的便是最為神秘的第五元素。
「鍊金術」(Alchemy)一詞由阿拉伯語的「kimia」演化而來,而這個詞又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科普特語詞彙「khem」(指的是尼羅河三角洲的富饒黑土),暗指原始物質或「第一物質」(the Khem)的黑暗秘密。從各式各樣不純粹的物質(金子被認為是最純粹的物質)中發現撲朔迷離的「原物質」,以及「知識之石」(Stone of Knowledge,也就是Philosopher's Stone,「賢者之石」)是永生不老的關鍵。不用說你也能想像到,這不是個容易活。
鍊金術的整個歷史跨越4000年的時間,但被人們所熟知的基本是它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多虧了歐洲學者富有闡釋性的手稿,那些冒著氣泡的大鍋、形狀詭異的容器、奇獸和神使的形象能夠浮現在我們的腦中。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鍊金術通過傑弗裡·喬叟(Geoffrey Chaucer,英國中世紀作家,被譽為英國中世紀最傑出的詩人,也是第一位葬在西敏寺詩人角的詩人)、但丁·阿利吉耶裡(Dante Alighieri)和神秘的尼可拉斯·夫拉莫(Nicholas Flamel,法國瓦盧瓦王朝鍊金術士,對鍊金術界的傳奇物質「賢者之石」的研究使他聞名於世)的作品為人所知。
同大量的文獻一樣,鍊金術士的工作的複雜細節中也充斥著令人眼花繚亂的象徵性符號。所有這些,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誕生了大量怪異但是美妙的圖畫。我們摘選了幾幅最喜歡的放在這篇文章中,其中的大部分圖片來自Wellcome Images和精彩的曼麗·帕爾墨·豪爾的網絡收藏庫(Manly Palmer Hall collection at the Internet Archive)。
來自曼麗·帕爾墨·豪爾的收藏的鍊金術手稿(1500-1825)。圖源:archive.org
兩個舉著紅袍的農夫,風從天使口中吹出,使者墨丘利(Mercury)在下方的水面上休憩——這幅圖代表了鍊金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彩色蝕刻,約18世紀。圖源:wellcomeimages
摘自《鍊金百科》(Thesaurus of Alchemy),約1725年。圖源:wellcomeimages
摘自《鍊金百科》(Thesaurus of Alchemy)。圖源:wellcomeimages
摘自《上帝的禮物》(Donum Dei),德國或奧地利鍊金術論文,15世紀下半葉。圖源:bl.uk
摘自《上帝的禮物》。圖源:bl.uk
「完美溶劑(Solvtio Perfecta)」,《上帝的禮物:始源智慧的財富》(Donum Dei: Ortusdiviciarumsapiencie Dei)中的插畫,
17世紀。圖源:commons wikimedia
摘自《太陽之輝》(Splendor Solis),德國鍊金術論文,1582。圖源:bl.uk
「黑日」,摘自《太陽之輝》。圖源:bl.uk
《瑞普雷捲軸》(Ripley Scroll)中的一節,16世紀。圖源:wellcomeimages
摘自《金羊毛》(Aureum vellus),所羅門·崔斯莫森(Salomon Trismosin)著,18世紀版本。圖源:archive.org
摘自《智慧與審慎之寶石》(Gemma Sapientiae et Prudentiae),18世紀。圖源:wellcomeimages
摘自曼麗·帕爾墨·豪爾的鍊金手卷收藏,1500-1825。圖源:archive.org
摘自曼麗·帕爾墨·豪爾的鍊金手卷收藏。圖源:archive.org
摘自曼麗·帕爾墨·豪爾的鍊金手稿收藏。圖源:archive.org
摘自《赫爾墨斯的容器》(The Vessels of Hermes),約1700年。圖源:publicdomainreview
摘自《來自宇宙的酊劑》(Von der Universal Tinctur),
克裡斯蒂安·威爾海姆·凡·克羅耐曼(Christian Wilhelm von Krohnemann)著,1677年。圖源:wellcomeimages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