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風電機,我們都會想到山上那一個個旋轉不停的大風車。那樣的風電機成本高昂,而且噪音也不小。
現在國家乃至全世界都倡導綠色能源,我們家用的電大部分還是靠煤電,有部分農村或住別墅的居民可以安裝光伏發電設備,但大部分家裡都不具備太陽能發電的安裝使用條件。
風,打開窗戶,家裡一年四季都有,自己家裡也可以買一颱風力發電機發電?
這在未來或將成為可能。
相比成本超百萬,佔地巨大的大風車,英國大學裡研發出了一款可攜式的小型風機。
看起來還不到籃球大小的風機,卻能捕捉來自四面八方的風能,風會繞著軸心旋轉,就好比在指尖上旋轉的球一樣,最後再將旋轉能轉換成電能,O-Wind 則可固定在建築物或陽臺上,為建築提通綠電或是為電網助一臂之力。
所有發明都來自於一些靈感,這個未來或許可以普及到戶用的發明就是受了NASA風力探測球的啟發!
當時美國太空總署為了減少能源與成本,決定以探測球汰換原有的火星探測機器人,其中探測球可利用地表風力移動、並隨著氣流調整方向,只不過探測球僅能利用單向風移動,無法駕馭來自四面八方的風,而這個科研團隊突破了這個難關,可以讓風機接收四面八方的風用於發電。
傳統的風力發電機只能接收一個方向的風,而這款O-wind渦輪機完全改變了風機的局限性,為未來每個家庭利用風能給家中供電帶來了可能。
城市的建築越來越高,相比以前的低矮建築,高層建築房間裡能捕捉的風能更容易。在城市裡起風時,風會被困在建築物之間,被吹送到街上,被吹送向天邊,使得風變得雜亂,也無法使用傳統風力發電機,這款風機雖然還未有價格,但未來若商業化將會有巨大的市場價值。
小孚君總在想,為什麼很多優秀的設計都出自外國高校呢?
雖然國內在很多領域都做到了後來居上,但大都也是根據他國已有的發明進行的升級和微創新。
也許是試錯成本較高,也許是國人太保守,完全屬於我國原創的「黑科技」還是比較少,希望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會有更多熱愛科技的中國人站出來設計出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發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