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已經實施最高級別「四級」封鎖限制,倫敦街頭一時空蕩蕩。與此情狀相同的是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前已經空無一人。
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新冠病毒在英國出現新變種,連在大洋彼岸的紐約州長都開始擔心。
紐約州長為何擔心?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紐約州州長科莫批評說,既然有一種新的變種病毒在英國傳播,為什麼每天仍有航班從英國飛抵紐約機場,也沒有要求乘客提供核酸檢測證明?
也就是,這種「變種病毒」因飛機而在播散。
倫敦,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但英國的反應似乎也比較慢,其實發現「變種」是前幾日的,至少在 12 月 14 日英國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就已經宣布了消息,19 日,英國首相詹森還表示這種「變種」的傳播性比已存在的病毒高出70%。
但英國一直磨蹭到20 日上午才開始最高級別封鎖限制。
讓人對英國政府對待疫情的態度產生懷疑。英國政府反應為何如此之慢?我覺得與英國的體制和政治文化分不開的。
01 三地首府,意見林立,三個制度,無法統一,實行「群體免疫」的不得已
其實,漢語中現在總把這個國家叫「英國」,只是習慣上的,並不是非常準確,中文早期把它叫作「英聯王國」[備註1],應該比較妥帖。
因為在國際標準簡稱中,也把它叫作「聯合王國」,縮寫為UK,從「United Kingdom」而來。這很說明英國的體制問題。
英國在地理上,是本土位西歐,但也有海外領地。本土在歐洲大陸的西北面,然後領導著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分及一系列較小島嶼。跟北愛爾蘭有唯一的陸上國境線。
除此之外,英國被大西洋環繞,東為北海,南為英吉利海峽,西南偏南為凱爾特海,與愛爾蘭隔愛爾蘭海相望。
總之,它由四個構成國組成,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
面積也不算非常大,但卻實行一種比較奇特的政治體制,其政府是「單一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綜合。
既保留傳統,又仿效美國。
這種體制文化是需要有妥協的,比如,除英格蘭之外,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這三個構成國都是在主政府的權力下放體系之下的。
從「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個稱呼就可以看出來,是「聯合」,聯合跟美國的「聯邦」性質差不多。
也就是這些構成國有一定的自由權,有點像中國西周封建的諸侯國,天子是天下共主,但並不能完全乾預齊國、晉國的主權。美國聯邦也是如此,聯邦政府最高級,但是各州(邦)也有一定的權力,相當於國。
這些下屬邦、國、州,基本上是把完全的國防權和外交權交給了政府,其他的權並未全交。
美國交給了「聯邦政府」,英國則交給了英國政府。
唯一例外的就是大不列顛島附近的曼島、根西行政區及澤西行政區並非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而已,因為它們屬於皇家屬地。
泰唔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宮,是聯合王國的議會
現在,問題來了。
首先,疫情屬於國防事務、外交事務嗎?不是!
所以,這對整個聯合王國統一抗疫政策實施有很大的限制,因為四者本為一體,現在如此「禁令」卻無法統一貫徹,這就很難防治疫情。
換言之,英國不能像中國那樣,一句話便可全民防疫。他們還需要溝通、討論,各種意見林立,等到確定下來,已經有點來不及了。
這就叫三地首府,意見林立,三個制度,無法統一。
歷任英國君主,都在這個地方——威斯特敏斯特加冕
其次,在疫情初期只注重中國,而忽視病毒的傳播性,不得已而為之的「群體免疫」在這種情況下敗北。
英國政府其實在今年 1 月份就重視了,但他們的焦點主要是將武漢作為重點,對從中國武漢的航班開始限制。其後據報導只發現了 2 名患者,並隔離。
但是在今年的 2 月份情況有變,因為 2 月 6 日,英國一名去過新加坡的男子感染了,此後在法國住院。
其後,就是英國BBC報導了英國兩例確診病例為全科醫生 。
英國政府在 2 月 14 日發布的抗疫指南是:
任何可能病例的接觸者都需要隔離或隔離。在實際操作中,對於乘坐過飛機的乘客,這將包括所有坐在前後兩排的乘客。
此後就是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北愛爾蘭、威爾斯全都出現感染者。
到 3 月 12 日的時候,英國累計確診病例為590例,與前一天相比新增130例。
英國政府卻在這時候發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首相詹森與英格蘭首席醫療官克裡斯·惠蒂在倫敦新聞發布會現場,宣布要進行「群體免疫」。
意思是,前面的操作是「遏制」。但似乎「遏制」無用,那麼我們就進行下一階段,「延緩」。
英國皇家海軍伊莉莎白女王級的伊莉莎白女王號,是英軍最新的的航空母艦
當然,不久這個「群體免疫」就失敗了。因為這在英國爭議很大。
2月28日,彭博新聞報導從英國議員尼基·艾肯中得知,如果疫情嚴重擴散,有緊急計劃在海德公園設立臨時停屍間,不過隨後又表示沒有這個計劃。
首相鮑裡斯·詹森在記者會上說:
「坦白地說,更多家庭將有親人死亡。」
這些都引起了英國人的反對,最重要的是,當英國政府表示防疫裝備不足的時候,他們給出了「請按照』季節性流感』防疫就好」的指示。
英國人認為政府在送他們去死,對政府和領導失去信心。
其實這段時間是錯過了最佳的防疫時期的。
無論如何,這實際上是如英國批評者說的那樣,是「拿公眾做實驗」。
從此之後,英國疫情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02 更多地考慮經濟,而忽視了創造經濟的生命
從 2 月底到 3 月,英國經濟受到了衝擊,比如英國本土航空業受到疫情影響,英國航空、維珍航空等航空公司要求員工放無薪假,3月5日廉航公司弗萊比航空宣布破產。
這種衝擊可能給英國政府帶來了壓力,因為如果以名義GDP為量度的話,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為量度的話,英國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
強國最怕受到經濟衝擊。
英國政府是估計到了這種情況才決定實行「拖延」防治的。美國也大抵如此。
其在 3 月底實行的全國封城防疫,最初設定三周,後來延長到 5 月。
到 5 月 11 日起,就不再限制了。
2019冠狀病毒病英國疫情,數據截止 12 月初,圖源:谷歌
放開的理由,並非疫情完全遏制住了,而是2020年6月12日,根據公布的數據,4月份英國經濟環比萎縮20.4%,同比萎縮24.5%。工業產值環比下降20.3%,其中製造業產值下降近四分之一。服務業產值環比下降19%[2]。
這種影響對政府的衝擊非常大。
所以英國政府不敢長期封閉。
即便從發現「變種」病毒開始,他們的反應也是比較慢,直到當地時間19日,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談到當前英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時表示,該國發現的新冠病毒新毒株已經失去控制,英國政府必須對其進行控制,且有責任採取行動。
同時,大批倫敦人「封城」前逃離首都,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認為這是政府「完全不負責」導致的。
英國政府才一下子下達「四級」防控指令。
另外一個原因,恐怕是英美文化相似,美國人愛「自由」,可以「不怕死」,英國人大體也差不多。這給政府防疫也帶來了很多顧慮和困難。防疫實施比較困難。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應該是英國放鬆警惕的一個理由,那就是對疫苗的依賴。早在 12 月初,英國就從美國的輝瑞公司拿到了 3 億劑疫苗,並很快分發接種。而後,以為疫苗可以一勞永逸,防疫就放鬆了。從而導致「變種」出現,反應緩慢。
倫敦希思羅機場第5航廈。該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運量名列前茅的機場之一,如今也航班減少
總之,這些比較「緩慢」的反應,是其綜合的體制、文化影響而造成的。但最終這種「變種」病毒恐怕也會成為世界各國要共同面對的大敵。
這場疫情,將人類放在了一條船上,必須齊心協力,打破文化、種族、政治等限制,共同面對,才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