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日前,中央文明辦公布了全國文明城市中的28個省會(首府)、副省級城市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測評結果。其中,對出現材料造假問題的4個城市和測評成績未達到80分的9個城市予以通報批評。因材料造假而被點名批評,對涉事城市簡直就是一記響亮耳光。創建手段不文明,也好意思稱「文明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是由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全面評價一座城市的最高榮譽,也是反映城市整體發展水平含金量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去年,「創城」是高頻詞彙,不少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為迎接測評做了大量工作,確實帶來環境衛生好了、文明素質高了等顯著變化。但也應該看到,很多地方是「臨時抱佛腳」,由於歷史欠帳太多,只好做做表面文章,甚至出現上述材料造假問題。
這樣的情況,令人痛心、讓人警醒。
除了那4個城市,中央文明辦還通報了其他地級市的造假行為,說明類似問題並不是偶然的。而嚴肅通報批評,就是在敲響警鐘:文明城市不是紙面文明。對評測材料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應付檢查,不僅與「文明」背道而馳,對其他城市也是不正當競爭,尤其傷害市民的信任和創建積極性。
創建文明城市不容易,保持全國文明城市更難。測評中關於停止某地資格一年的通報,對於很多城市來說,應該也有不小的觸動。過去,有的地方沉浸於「牌子到手、創建到頭」的老思維,根本沒有領會「文明城市」的本義。如果只看中「全國文明城市」這張牌子,或者牌子到手就睡在功勞簿上,自然不會有好的測評「成績」。
城市文明不文明,最有發言權的是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百姓。對於那些被通報批評和停止資格的文明城市來說,這次測評也指明了提高「 文明城市」含金量的方向——保障民生、增進公共福祉,提供精細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務,讓城市更有人情味,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