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me Biology 口腔中令人難以置信的細菌-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

2021-01-09 網易

2020-12-30 11:15:18 來源: 健康界

舉報

  日期:2020/12/16

  雜誌:Genome Biology

  雜誌影響因子:10

  原文標題:Metapangenomics of the oral microbi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abitat adaptation and cultivar diversity

  原文連結: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0-02200-2

  來源:美國Harvard University

  摘要

  每年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口腔微生物與齲齒,牙菌斑,牙結石,牙周病,口腔黏膜潰爛都有著密切關係。國際大型合作項目HMP從測試人群採集口腔各個部位細菌作為樣品進行分析,了解不同微生物結構。

  在口腔中,大多部位以鏈球菌 (Streptococcus)為主,其中頰黏膜中為嗜血桿菌 (Haemophilus),齦上牙菌斑為放線菌 (Actinomyces),齦下牙菌斑為普雷沃氏菌 (Prevotella)。

  

  研究人員檢查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組,發現了生活在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的巨大變異性。 在許多情況下,能夠鑑定出少數基因,可以解釋特定細菌群體的棲息地特異性。細菌通常表現出很強的生物地理學性質,一些細菌在特定位置富集而其他細菌則不富集。在將微生物學應用於治療時,比如採用益生菌時引發的主要問題是細菌是否進入了錯誤的地理位置? 以及我們如何將正確的細菌添加到正確的位置?該問題其實存在一個很大的障礙,細菌是如此之小,數量眾多,並且具有非常多樣和複雜的種類,這對理解哪些細菌亞群生活在何處以及哪些基因或代謝能力使其在這些「錯誤的」地方壯成長提出了重大挑戰。該項新研究中,出於對細菌如何花粉棲息地以及在人體內的構型充滿好奇,由哈佛大學領導的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人員檢查和研究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組,發現了生活在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的驚人變化。

  內容

  得力於最新的測序和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口腔微生物組,提供了解決細菌群落複雜性的新方法。作者闡明了,口腔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理想場所,代表了腸道的開端,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微小型環境,口腔中的微生物多樣性能夠涵蓋有關微生物群落以及進化的有趣問題。口腔在不同區域包含數量驚人的特定微生物。 例如,在舌頭上發現的微生物與在牙齒上的牙菌斑上發現的微生物非常不同。每個人舌頭微生物與生活在別人舌頭上的微生物也是存在差別的。該研究小組應用了公共資料庫並下載了100個基因組,這些基因組代表了口腔中常見的四種細菌,副流感嗜血桿菌和Rothia屬的三種口腔物種,並將其用作基因組參考,以調查其數百名志願者口腔中的這些已知的微生物的「親屬」,該計劃歸屬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他們以這些參考基因組作為起點,來探究生活在口腔中數以萬億細菌細胞之間的遺傳變異情況。

  這裡使用一種新開發的方法,稱為超泛基因組學(metapangenomics),它將泛基因組(pangenomics;在一組相關細菌中發現的所有基因的總和)與宏基因組學(對來自社區中所有細菌的總DNA進行研究)相結合,使研究人員能夠進行 對微生物基因組的深入檢查,這產生了令人震驚的發現。即口腔微生物存在巨大的變異性,作者表示對口腔不同部位的變異性感到震驚。 特別是在舌頭,臉頰和牙齒表面之間。在鑑定出一些確實很強的細菌候選物之後,便可以對這些假設進行實驗性的測試微生物棲息地的要求,以使有益微生物進入指定的棲息地。

  Metapangenome工作流程

  超泛基因組學(metapangenome)提供了基因如何在參考基因組和宏基因組中分布的綜合概述。圖1顯示了如何使用anvi』o 和Delmont和Eren所述的方法將分離的基因組和口腔宏基因組組合成一個全基因組的概念示意圖。

  

  圖1

  副流感嗜血桿菌由多個亞組組成

  副流感嗜血桿菌的超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隱藏的多樣性和特定於棲息地的亞組。副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明顯的口腔細菌,因為它在人的口腔內的多個部位都既豐富又普遍。以前的報導表明,在口腔內可能存在基因組不同的亞群。 為了調查以測序的培養菌株為代表的全基因組水平副流感嗜血桿菌種群的基因組結構,作者從NCBI RefSeq下載了33個高質量的分離基因組。 這些基因組在9個機構中進行了長達8年的測序,列出了從痰液到血液的分離來源,還有許多來自未指定的身體部位。從這33個基因組構建了一個泛基因組(圖2)。對該泛基因組的檢查(總共4318個基因簇)顯示出一個大的核心基因組,涵蓋泛基因組的35%(N = 1493個基因簇),如圖2所示(9點至12點之間的連續黑條)。圖中心的樹狀圖根據基因組在整個基因組中的存在/不存在來組織基因簇,從而從視覺上將核心基因組與輔助基因組分開。輔助基因組由單個分離基因組獨有的943個基因簇(佔泛基因組的22%)組成,如圖3到5點之間所示,而1882個基因簇(佔泛基因組的44%)由某些人共享但不共享所有分離的基因組,顯示在該圖的5點至9點之間。在功能上,雖然核心和輔助基因組包含大多數COG類別的代表,但組成差異很明顯,主要是由於核心基因組中功能未知的基因較少,而輔助基因組中的保守功能(如翻譯)較少。當基因組本身根據它們共享的基因簇的數量和身份聚類時,它們被分為三組(第1-3組),這三組以共享的基因簇塊區分(圖2)。圖右上角的樹狀圖(圖2)顯示了聚類的地形,該樹狀圖中的主要分支點將各組分開。 在所有基因組中,基因組完整性> 99%,冗餘度<< 10%(圖2,中間兩個灰色條形圖),表明觀察到的分組不是基於基因組組裝的質量。代表了副流感嗜血桿菌亞群的基因簇的塊構成了基因組的相對較小的部分。

  

  圖2

  採用超基因組學策略的主要好處是,它夠確定哪些基因和品種最能代表給定自然棲息地中生長的微生物群。 使用超基因組學來查詢來自人類口腔內的超基因組中Rothia和副流感嗜血桿菌全基因組的每個基因,並測量整個環境中每種變體基因的豐度。 這些數據可以作為指導選擇最具有環境代表性的菌株和基因序列以供將來實驗的資源。

  總結

  所看到的每個環境都有這些非常複雜的細菌群落。 口腔微生物與口腔疾病密不可分,研究告訴我們哪些微生物需要清除或重新添加。這項研究和類似研究可以為口腔微生物在人類健康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見解。能夠識別棲息地適應性背後的特定基因的能力在微生物生態學上非常重要。

  參考及插圖來源:http://toolsbiotech.blog.fc2.com/blog-entry-103.html

  本文來自公眾號生物醫學科研之家,作者酷酷酷夏r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Genome Biology | 口腔中令人難以置信的細菌-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
    研究人員檢查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組,發現了生活在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的巨大變異性。 在許多情況下,能夠鑑定出少數基因,可以解釋特定細菌群體的棲息地特異性。該項新研究中,出於對細菌如何花粉棲息地以及在人體內的構型充滿好奇,由哈佛大學領導的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人員檢查和研究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組,發現了生活在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的驚人變化。內容得力於最新的測序和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口腔微生物組,提供了解決細菌群落複雜性的新方法。
  • 口腔裡生活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變異細菌
    細菌通常表現出很強的生物地理學特徵—— 一些細菌在特定的位置很豐富,而另一些卻沒有,這導致了將微生物用於治療時的主要問題:細菌是如何進入錯誤位置的?當生物地理學出現「紊亂」時,我們如何將正確的細菌添加到正確的位置?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sap-outbound-id=0000009444:1:21303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sm7ZaOOkYJvp6AVBSorFqg 從金色死亡細菌的發現到海星研究,本月BMC Biology 的內容涵蓋十分廣泛。
  • 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的「非官方」延續
    他們指出,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也曾被一些人認為有爭議性,但現在被視為是最偉大的探索壯舉之一。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從1990年持續到2003年,重點是基因測序,讓研究人員能夠「閱讀」基因組。而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的重點是構建基因,讓研究人員能夠「編寫」基因組。
  • 長讀測序特刊徵稿 | Genome Biology
    為了將技術進步轉化為生物醫學的突破,其他研究途徑正在探索長讀測序在重大生物醫學背景下的創新應用。Genome Biology 將以特刊的形式,重點介紹這些長讀測序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和方法的進展。該特刊將接受研究、方法、短報告和資料庫等方面的稿件投稿,突出強調長讀測序技術應用在該領域的新發現,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領域:表觀基因組學表觀轉錄組學轉錄組學癌症基因組學元基因組學和元轉錄組學疾病基因組學
  • Genome Biology|近期內容更新
    本特刊涵蓋微生物學各個領域的研究、方法和評論文章。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KNOT是擬南芥中的3D染色質結構,包含10個相互作用的基因組區域,稱為KNOT ENGAGED ELEMENTs(KEEs),其富含轉座因子和相關的小RNA,暗示了KEEs在轉座生物學中的作用。
  • 口腔種植體表面影響細菌黏附因素的研究進展
    作者:周雯,程磊,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病科;彭顯,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發現外泌體與口腔疾病也存在密切聯繫,本文就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3.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相關研究 口腔疾病主要包括牙體、牙周、口腔頜面外科和口腔黏膜病等,診斷和治療方法繁多,但是各有利弊。因此,探索新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一直是口腔醫學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
  • Genome Biology:業內首度報導水稻lncRNA研究
    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攜手,通過高通量測序和分析,在水稻中發現了大量有性生殖相關的lncRNA。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12月3日的Genome Biology上。近年來,隨著測序水平的提高,lncRNA的重要功能逐漸受到重視。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Cas9核酸酶 提高基因編輯安全性
    利用這一技術開發的基因療法在醫療健康領域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CRISPR/Cas9技術能夠對基因組在指定位點進行基因編輯,但是對這項技術的一個常見的憂慮是擔心基因編輯會在不該出現的地方發生。日前,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和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技術開發出一種新型Cas9核酸酶。
  • 研究人員發現細菌構建細胞壁關鍵機制:新藥開發如虎添翼
    據外媒報導,對於細菌來說,第一道防線就是細胞壁,它會將抗生素等毒素拒之門外。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用來構建細胞壁的關鍵機制,這可能為正在進行的新藥開發提供一個新的目標。細菌的細胞壁有點像外骨骼,通過賦予它們形狀和結構保護其不受外來入侵。
  • 研究發現具有某些腸道細菌種群的小鼠可以免受輻射的不利影響
    胃腸道不適是一種常見的副作用,但研究人員現在才發現生活在腸道中的大量細菌種群究竟是如何受到急性輻射的影響的。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領導的新研究表明,某些細菌種類實際上可能提供保護,使其免受輻射的有害影響。
  • 全基因組及轉錄組研究揭示開心果的環境適應以及馴化機制 | Genome...
    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群體基因組學和轉錄組學分析手段,對開心果的環境適應性以及種群結構、遺傳多樣性及人工選擇展開了一系列研究。 該研究結合三代測序技術組裝了基因組大小為671 Mb的開心果基因組草圖,contig N50 和 scaffold N50大小分別為75.7 kb和949.2 kb。
  • Microbial Genomics:口腔細菌導致腸炎的發生
    科學家在患有嚴重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的細菌細胞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名為「 pSma1」的分子。該分子在通常存在於口腔中的彎曲桿菌彎曲桿菌(C. condisus)的某些菌株中。這項發現發表在最近的《Microbial Genomics》上,進一步提供證據將口腔細菌與IBD聯繫起來。
  • 口腔健康別忽視!大多數口腔細菌能在腸道安家
    「病從口入」這個詞由來已久,但是通常指的是從口腔攝入外來的不健康的食物引起的各種疾病反應,而我們今天的主角不是外來食物,而是口腔原住民-口腔細菌。 口腔細菌是指在口腔環境中定植的各種細菌的統稱,分類學上這些細菌主要由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組成。
  • CRISPR-Cas12a : 為你打開高效的基因編輯大門 | Genome Biology
    在短短幾年內,一種被稱為CRISPR的技術不僅改變了科學家對DNA進行特定改變的方式,而且也改變了人們可能想到的治療疾病的方式。 新興的CRISPR-Cas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在基礎研究和生物醫學應用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到目前為止,已發現6種類型和超過20種的CRISPR-Cas系統亞型。 其中,CRISPR-Cas12a是第二類(V型)用於編輯哺乳動物基因組的CRISPR-Cas系統。Cas12a具有獨特的功能,可以與CRISPR-Cas9系統進行互補。
  • Genome Biology出版了哪些重要文章?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創刊20年來,Genome Biology已經成為該領域中排名最高的開放獲取期刊
  • 研究開發納米塗層,可保護牙齒有益細菌防治蛀牙
    文/陳根齲病、牙周疾病是損害口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更是危害兒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長發育最常見的口腔疾病。
  • 口腔衛生不注意?一種常見細菌會通過血液「遊」到人體其他部位...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常見細菌中的一種——梭桿菌核狀體(Fusobacterium nucleatum)可以游離於口腔之外存活,並可能導致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細胞擴散自2012年以來,多項研究表明,梭桿菌核狀體細菌可以直接侵入結腸腫瘤,但關於這種細菌是如何導致癌症的問題仍然存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含有梭桿菌核狀體的人類結腸腫瘤組織被置入小鼠身體中時,含有活細菌的癌症細胞會分裂並在肝臟中重新連接生長。這提供了第一個證據——梭桿菌核狀體可能直接參與並導致癌細胞的擴散到全身。
  • 研究人員復甦了恐龍時代的細菌
    為了觀察這些細菌如何存活下來,日本海洋地球科學和技術機構的MoronoYuki和羅德島大學者和羅德島大學的StevenD『Hondt研究了2010年由綜合海洋鑽探計劃收集編輯的樣本,綜合海洋鑽探計劃為期十年。他們剛剛發表在自然公報陽離子上面的研究成果十分偉大。 他們幾乎復活了休眠了超過1億年的細菌。 對許多微生物來說,埋葬意味著下了立刻死亡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