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那麼大,
大得讓人心慌。
為了增加一點安全感,
人們更願意搬到自己設計的「小地方」去生活,
事實上大部分生物都是這麼做的。
在「小地方」生活久了,
安逸的生活反倒引起了我們對未知的求知慾。
什麼火星啊宇宙啊漫天星辰啊,
多有意思啊~
事實上,
一些藝術家對宇宙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和超群的想像力
以及驚人的腦洞和創造力的。
✨凱蒂·帕特森
藝術家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經常與世界上頂尖的科研人員的合作,創造出兼具詩意與概念性的藝術作品,利用複雜的技術和專業知識,來表現人與所處的自然環境之間的親密互動。
Totality(全食)2016
我們知道——利用 E.M.E 無線電傳播技術,可以從地球上使用摩斯電碼發出的電信號,信號經過月球表面的反射可以回到地球。但不是所有信息都會回來,有些部分會遺失在月亮的陰影或隕石坑中。
利用這項技術,帕特森完成了一件極其浪漫的作品。
帕特森把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樂譜譯為摩斯密碼文本,進行了 E.M.E 傳送,音符在宇宙間遊走,被月球反射後回到地球,而當樂譜重回地球時,已經變成了由月球改編的「太空版」。
Earth-Moon-Earth(地球-月球-地球)2007
回到地球的展廳中,一架黑色鋼琴佇立中央,自動演奏著這個被月球改編後的曲譜,一首真正的「月光奏鳴曲」誕生了。
這段音樂你可以在以下網站中聽到:
http://katiepaterson.org/portfolio/earth-moon-earth/
除了浪漫,寂靜之地更多的是寂靜。
2009年帕特森創作了作品《所有的死星》——一張記錄了人類已觀察到的近27,000顆恆星的位置地圖。
All the Dead Stars (所有的死星)2009
恆星們在各自的軌跡上安靜地維持著整個宇宙的運轉。這些恆星數量龐大,時時刻刻無聲運轉,但其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這個世界一直存在著默不作聲卻不惜燃儘自己的事物和人,而其他人卻對此一無所知。
兩年後,帕特森又有了新的延續性作品《The Dying Star Letters》——每當她得知一顆星星的去世,她就會寫信宣布它的離世,並敘述她對每顆星星的懷念,這樣的信她每周會寫3~150封。
The Dying Star Letters (寫給死去星星的信)2011
有人評價帕特森是一位極其擅長在作品中,表現自然界、宇宙中那些難以想像的大,或是難以想像的遙遠的藝術家,她能夠將科學與藝術極致融合。
在看過了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再來看帕特森的作品,你會發現這些作品的來源於她有一顆與萬物共情的心。
✨羅伯特·麥考爾
如果要列舉幾位和太空關聯度比較高的藝術家,其中一定有NASA御用太空概念藝術家羅伯特·麥考爾(Robert T.McCall)。
雖然父母很希望他成為一名物理學家,但麥考爾的天賦顯然在繪畫上。7歲的麥考爾便熱衷於畫一些軍事題材的作品(尤其大飛機)。
於是他大學選擇讀於哥倫布藝術學院,在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繪製一些「複雜炫酷」的汽車海報。
50 年代中期,美國空軍邀請麥考爾去世界各地的基地走訪創作,他便為此創作了45件作品,懸掛在美國各地的空軍學院。
當NASA成立之初,官方需要成立一個藝術部門,麥考爾便是第一批被邀請的畫師,與他一起被邀請的還有諾曼·洛克威爾、波普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
麥考爾最著名的作品是用了8個月的時間的一件6層樓高的《太空壁畫:宇宙之景》。
Space mural: a view of the universe(太空壁畫:宇宙之景)1976
作品描繪了描繪了宇宙的形成,太空人們在月球上行走,目前作品掛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
麥考爾說:「我認為當我們最終生活在太空時,就像人們不久將會做的那樣,我們將認識到一種全新的自由和安逸。」
麥考爾通過作品在向我們傳遞著一種邏輯:並非先有可能才去相信,而是先相信才會有可能。
✨斯科特·裡斯富
世界上能夠飛上太空執行任務的人很少,所以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那種探索太空的使命感,和漂浮在無盡漆黑寂靜中的孤獨感。
斯科特·裡斯富(Scott Listfield)是一位從小就有「登月夢」的藝術家,也是全球唯一一位專注畫太空人長達 21年的藝術家。
他常常把太空人放進一些帶有流行文化符號的畫面裡。
一個看不見表情的太空人,身處光怪陸離的異化世界,走走停停四處看風景,孤獨地穿越城市、丘陵、沙漠、叢林、冰川、宇宙。
作品看起來有些很巧妙的違和,這種違和感讓我們試圖設身處地的去想:如果自己也是一個太空人,在久居太空重返地球的時候,會不會對眼前的世界感到茫然?
裡斯富本人認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它讓我們有了更多自由探索的時間,更容易發現一些不該被忽略的東西。
2020年7月12日-10月8日,裡斯富曾帶著他的「太空人」,來到了中國杭州進行首展。讓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作品中「太空感」與「現代感」的碰撞。
不論你在他的作品當中,看到的是孤獨還是茫然,那些感覺你一定也有過。
最近的熱搜有一條是:科學家發現了 24 顆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
這聽起來十分令人振奮,就像人類歷史的格局即將在我們這代人的見證下被打破。
換一個星球住也許一切都會顛覆,顛覆帶來的刺激讓人忍不住往下想——從地球到其他星球的物流問題如何解決?民眾搬家可否申請「包郵」?要不要趁雙十一多囤一些行李收納袋等諸多事宜。
也許是今年的疫情給人們帶來了危機感,也許是以往累積了太多破壞地球生態的不智之舉,關於人類如何才能可持續地生存下去這件事變得有些迫在眉睫。
我們都不得不承認,自己只是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類,是自然哺育下的滄海一粟,但人和雜草一樣,都是宇宙的化身。
當渺小構成遠大,會獲得無限力量。
文章來自公眾號:遠洋新絲路
歡迎加入【對藝術上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