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按照需求寫給小校園的夥伴們的第十七封信封信,主題是:主動。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致夥伴們的第十七封信:
剛看到這個主題時,我便開始思考:主動什麼呢?
主動表白、主動做事、主動幫忙、主動工作、主動聊天、主動權、主動性、主動思考、積極主動……因垂絲汀。
想了很多詞語,最終我想起了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的一詞:主觀能動性。
起因是我的父親,我這幾天在家裡他天天找我喝酒,前天晚上炒了個青菜,他都問我:喝一杯?我滿懷怒氣地拒絕了。
於是,這幾天我一直在想主觀能動性是啥?
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主觀能動性是人在下一秒對自己的選擇的主動控制能力。拿我父親這件事舉例子的話,我父親就是一個沒有一點主觀能動性的人。在他喝酒的時候,他主觀上從來沒有拒絕過。如果他是一個主觀能動性很強的人,就可能會克制自己在某些情況下不喝酒。
按這個解釋的話,它和自制力很像,但自制力更強調人對壞習慣、壞毛病的控制能力。而主觀能動性則更傾向於:一個人在下一秒選擇的時候,能夠依靠自己主觀感受來判斷的能力。
這個解釋與「主觀能動性」的本意相差比較遠,但為了形容這樣的情況,用這個詞再好不過了。
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個假的詞語呢?
不是我最開始列舉的那些詞語不好,相反它們很好。但不得不說,那些詞語起到的作用機會為零。為什麼?那些詞語搞錯了對象,不管怎麼吆喝,當事人是很少會改變的,就像從小父母一直苦口婆心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但我們始終沒有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一樣。
因此,我們要把對象重新放回當事人身上,這個時候就需要主觀能動性了。
主觀能動性原本是哲學範疇的一個詞語,但如果按照我那樣強行去解釋的話,我想用心理學會更好形容。這需要提到兩個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弗蘭克爾。
說到心理學,大家對弗洛伊德和榮格可能了解的更多,對這兩個了解的相對較少,在這裡我簡單對兩個人做一個介紹。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榮格三人被稱為深蘊心理學的奠基人,但後來阿德勒和另外兩人分道揚鑣了,創立了個體心理學。
弗蘭克爾比榮格等三人年輕很多,他從1926年開始創立意義療法,繼弗洛伊德主義、阿德勒心理學後,被稱為第三個維也納心理治療學派。
為什麼提到這兩個人呢?
首先是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在奧斯維辛等集中營經歷了很多苦難,見到了無數的獄友在極端情況下的不同表現,基本上他們最終都成為了行屍走肉。他在那種情況下,說了一句話:「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就是弗蘭克爾提到的自由,主觀選擇上的自由,這是我從主觀能動性提到弗蘭克爾的原因。
然後是阿德勒:
阿德勒心理學又稱為勇氣心理學,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勇氣面對他應該面對的事情。可能有人會疑問:勇氣有什麼的啊?這還能被稱為心理學了?
這裡不僅僅是一個人有沒有勇氣去做一個演講這麼簡單,它是廣泛意義的。舉個例子,說說我自己吧。今天晚上剛好看到一個學姐在分享寫作變現的這個事情,變現多好啊,我也很期待,但我始終沒有給任何人投稿,以前我會給別人推辭說是因為我太懶了。
但這個假期我了解阿德勒心理學後仔細想了想,沒有投稿的原因是我沒勇氣面對被拒絕的後果,而不是什麼懶得問題。
再者,比如生活中,我父親經常責備我母親,那是我的父親沒有勇氣對母親的過失做出調整,他一直在逃避,並把語言作為藉口。
說了這麼多,其實對於主觀能動性可以描述為: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但同時我們還要有勇氣去做出選擇。
對於這點我做的不好,也不多做表述了,想以一個故事結尾。
今天晚上吃飯的時候,父親拿了個豬蹄回來了,他說:「下午你大伯給你爺買的,你奶給了我一個」。
吃的時候,父親抱怨了一句:「你爺現在都不捨得把這些給其他人,那些蔥倒給我了不少。」父親給我說懵了,為什麼父母還有不捨得給孩子的東西呢?何況還只是一些吃的。
很快,我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了。爺爺從前年年末的時候查出了癌症,一直在治療期間,因為他聽說豬蹄對治療癌症有積極作用,因此他留著自己吃了。
想明白後,我和父親說了一句話:「不是爺爺不捨得,而是他有太多後悔了,他怕現在死去。人在死的時候後悔的時候越多會越恐懼死亡。趁現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去做吧!」
以前我把我父親當成魔鬼,把我家當成魔鬼的窩點,但最近我發現即使父親再怎麼吼,都不能阻止我每天聽聽力、讀書、練口語、做腹肌撕裂者、寫文章、聽音頻。最近一個多星期,我習慣了家裡的生活,我比在學校的時候還要努力。
我相信大家也一樣,即使待在家裡也有選擇做什麼的自由,只需要在下一秒做出行動就可以了。
以上是今天想要分享的全部內容,希望能給大家帶去幫助,我們明天不見不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