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上說,美國其實就是一個大島國,假如美國沒有強大的海權優勢,那麼美洲就會變成巨大的孤島,被隔絕於亞歐大陸之外。即使是今天,美國要對亞太地區投送影響力,一是依靠海軍艦隊,二就是依靠部署在亞太地區的基地群了。面對來自陸地方向的越來越兇悍的遠程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美軍得不得重啟位於太平洋深處的備用機場。
為了增加可用基地的數量,以備不時之需,美軍正試圖重啟過去的基地。據美國戰區網站12月1日消息報導,美國方面計劃將在蒂尼安島建立新的備用空軍基地,以防關島被摧毀的情況下美國空軍力量仍然有基地可以起降。與此同時,美軍也在擴大其位於太平洋深處的現有機場,同時創建新的機場,以便在發生重大衝突時使用。對蒂尼安島的重啟,可以看作是美軍這方面最新的代表行動。
重啟蒂尼安島機場的主要原因,是美軍在第一島鏈已經失去安全感,美軍固定的基地在現代飛彈面前就是絕好的目標,尤其是空間有限的島嶼基地,這些基地群隨時可能在飛彈打擊的面前遭受滅頂之災。若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基地都出現問題,那麼美國應以為傲的制空權將受到巨大的挑戰。
蒂尼安島位於位於馬裡亞納群島南部,臨近塞班島,在關島北方約160公裡,因為風景優美,也有很多情況下被稱為「天寧島」。二戰中本來是日本統治的島嶼,在44年的戰鬥中美軍奪下這裡,並將其作為戰略轟炸機的基地進行空襲行動,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跑道。蒂尼安島最出名之處,在於這裡是美軍對日本進行原子彈打擊的出發基地,兩架B-29從此處出發,對日本投擲了核武器,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核打擊行動。
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17秒,美軍轟炸機從太平洋天寧島上的空軍基地出發,駛向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隨後又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由於蒂尼安島和關島非常接近,因此其地理方面的戰略意義和關島接近,都可以作為美軍在第二島鏈的支撐點。
在二戰之後,蒂尼安島的軍事設施被廢棄,不再作為主要的軍事基地使用,其重要性完全被關島所取代。如今,美軍認為關島基地在猛烈的中程彈道飛彈和轟炸機結合巡航飛彈的打擊之下,很有可能出現突然的混亂,陷入無法使用的狀態。為此,美軍需要新的基地,以應付遭受攻擊時出現的混亂。距離關島僅有160公裡的蒂尼安島,無疑是一個理想的對象。
美軍認為在關島出現暫時性崩潰的情況下,蒂尼安島可以接受關島的空軍力量,並提供中轉所需的支持。雖然蒂尼安島年久失修,但這裡的機場仍然可以使用,至少接受C-130這樣對環境要求不高的戰術運輸機是沒有問題的。不過,要接受美軍的戰鬥機、轟炸機和加油機,蒂尼安島需要進行大量的維修和擴建工作。
如今,美國要做的是在蒂尼安島上,建立全面的替代運營設施。使得這個島嶼能夠接受從關島被轉移的飛機編隊,甚至可獨立發起作戰行動。從本質上說,美軍此舉就是在關島附近,新增了一個後備軍事基地,以加強抗擊彈道飛彈打擊的能力,相當於為關島被襲擊後做的候補方案。不過,雖然在蒂尼安島上新建軍事基地,可以彌補一部分美軍過度依賴關島的風險,但本質上這不過是增加了一個候補而已。
也就是說,可以打擊關島,那就同樣具備打擊蒂尼安島的能力。打擊兩個基地的難度,比摧毀一個基地的難度大,但這不過是數量的變化而已,美軍要增加基地數量,那麼相對的,增加飛彈數量是有效的應對方法。而且,增加飛彈的成本,和增加軍事基地設施的成本比起來,似乎還是飛彈划算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