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病菌導致全球珍貴兩棲動物面臨滅頂(全文)

2021-01-11 網易探索

2008-01-10 07:56:22 來源: 網易探索

舉報

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

網易探索1月10日訊,據英國《衛報》報導,近期有科學家指出,地球目前正面臨著最大的一次物種滅絕危機。科學家新近發現一種席捲兩棲動物的致命病毒,地球上6000多種兩棲物種一半以上都面臨著絕種的危險。

長期以來,地球上兩棲動物(包括青蛙、蟾蜍、蠑螈、蚓螈等)的生存一直都受到棲息地被破壞、氣候變化、環境汙染、殺蟲劑和外來物種的引入等因素的威脅。然而,最近發現的這種全新的「寄生性真菌兩棲動物壺菌」(parasitic fungus amphibian chytrid )將使得兩棲動物的生存面臨更大的危險。

為了應對這一局面,動物保護者已將2008年定為「青蛙年」,希望提高大眾對兩棲類困境的意識,並籌募所需資金,號召全球協力解救它們。此外,全球500家動物園也加入一個「兩棲動物諾亞方舟計劃」 ,以確保它們的生存。

以下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珍貴的十種兩棲物種,也許它們都會漸漸消失不見:

1、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

上圖的這是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Bufo baxteri Wyoming Toad),它是一種體著咖啡色、灰色或綠色,帶有斑點的兩棲動物,成年後體長約5釐米,體重約250克,曾廣泛見於懷俄明州西南部平原的溼地和可灌溉草甸。

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野外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蹤跡了,1994年野外滅絕(指該物種已不能在野外產生能長到成年的後代)。專家認為,其滅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天敵的增多和氣候變化。目前,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只有在懷俄明州毛特騰森湖(Mortenson)野生生物保護區才能見到。

2、巴拿馬金蛙

這是巴拿馬金蛙,學名是澤氏斑蟾。一般體長4-5.5公分,吻很尖,鼓膜不明顯。有苗條的身軀和修長的四肢,內側及外側手指或腳趾特別短。皮膚光滑,體色呈鮮豔的黃色或橘色,有明顯的黑色斑點,具有警告有毒的功能。

由於壺菌(chytrid fungus)引起的病症流行,巴拿馬金娃在野外已經難見其蹤跡。

3、非洲胎生蟾蜍

這種體形嬌小的非洲兩棲動物僅生活於坦尚尼亞奇罕西河谷瀑布的兩側,靠濺起的飛沫維生。2000年4月,因發電需要,河道被引離瀑布,令這種蟾蜍的棲息地消失了95%。為挽救這種蟾蜍,當地已安裝了灑水系統人工製造飛沫,然而效果並不明顯。

4、紅帶箭毒蛙

紅帶箭毒蛙體長約3.5㎝,身體的花紋及顏色是由紅色及黑色橫寬帶構成,趾端白色,非常顯眼。紅帶箭毒蛙分布於哥倫比亞海拔約850-1200m的山區,但是目前發現的種群僅在哥倫比亞兩個雨林地區,棲息地面積不到10平方公裡。造成它滅絕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被破壞、人類定居和環境汙染。

5、柔卵齒蟾

這是柔卵齒蟾,只在波多黎各東部的丘陵地帶發現過。目前,由於天敵增多和壺菌影響,該類蟾蜍種群數量急劇減少80%。

6、山雞細趾蟾

山雞細趾蟾主要生存與拉丁美洲的蒙特塞拉特島和多米尼加,種群數量在過去十年中減少了80%。造成它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是20世紀89年代火山爆發導致棲息地劇減和壺菌流行。

7、馬達加斯加斑曼蛙

馬達加斯加斑曼蛙又稱小丑斑曼蛙。這種斑曼蛙體型小,但是有劇毒,主要生活於馬達加斯加高原地區。由於外表豔麗,經常被捕捉當作寵物飼養,棲息地又受到過度砍伐和人類定居等影響,其種群數量劇減,馬達加斯加政府已經禁止其出口國外。

8、科羅澳擬蟾

科羅澳擬蟾,俗名澳洲夜宴蛙。它的體長一般約為3釐米,皮膚有少量疣粒,身體背面,四肢和肋部主要為明黃色或黃綠色,有黑色不規則斑紋,腹面為黑色和白色或黑色和黃色。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一帶,棲息於海拔較高的草地,林地,沼澤等地帶。但是目前,它僅存在於新南威爾斯山區,成年蟾蜍數量不到250隻。

9、羅斯沼蟾

這是羅斯沼蟾,又被稱為桌山魔蟾。這種蟾蜍只在南非開普敦的桌山發現過,生活在小溪、溼地和峽谷之中。由於桌山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覆蓋廣,山火多發,遊客不斷增加,其生存受到極大威脅。此外,山間修建的一些蓄水池也使得溪水減少,蟾蜍產卵環境遭到破壞。

10、中國大鯢

俗名娃娃魚,中國特有物種,產於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大鯢是現存兩棲綱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最大體長可1.8米。由於肉質鮮美,其體型巨大,它極易被人捕捉。目前,非法盜獵是它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此外,棲息地不斷遭到破壞也是娃娃魚數量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內容 請點擊 網易探索頻道 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美國超級病菌已奪走兩命 近200人面臨感染風險
    中新網2月21日電 據外媒21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說,一種具有耐藥性的超級病菌目前已導致美國7人感染2人死亡。更令人擔憂的是,還有至少179人因使用帶有病菌的醫療器材而面臨受感染風險。 據報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表聲明稱,美國羅納德?
  • 氣候危機正在造就「超級病菌」和「殭屍病毒」
    溫度升高和「超級細菌」除了蝙蝠會產生大量熱量以外,這也已經成為我們整個地球的問題。人類的不斷活動導致世界平均溫度反常態攀升。有真菌可能正在適應溫度的上升產生「超級病菌」就像在蝙蝠的身體裡適應了高溫一樣,全球變暖也為蝙蝠提供了耐受高溫的機遇。研究人員已經表明,有真菌可能正在適應溫度的上升,產生「超級病菌」。
  • 兩棲動物或走向滅絕:將重蹈恐龍滅亡之路
    目前,全球青蛙的種類和數量都在不斷減少,一些本地種類甚至已經滅絕。在許多地方,青蛙種類和數量的下降速度每年都在增加。科學家們知道青蛙對於地球的重要性,全球範圍內為了保護青蛙等兩棲動物以及防止它們的滅絕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加大保護力度、進行人工繁殖等。然而,要想提高公眾對青蛙的保護意識,並非易事。與其它更瀕危物種相比,青蛙等兩棲動物並不會引起普通民眾的重視。
  • 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娃娃魚
    大鯢是很珍貴的兩棲動物,因為它們的叫聲像嬰兒的哭聲,所以人們也叫它們"娃娃魚",外形長得有點像蜥蜴,頭部扁扁的、嘴巴很大,無眼瞼,身體的顏色隨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多為灰褐色,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身上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並附帶粘液,身長可達1米,體重在百斤左右
  • 「超級細菌」到底有多可怕?(全文)
    在經歷過「非典」肆虐和「甲流」恐慌之後,人類對任何能潛在導致大規模傳染的病菌都保持著高度警惕,因此「超級細菌」迅速成為熱門話題。那麼,「超級細菌」到底是什麼?它是自然突變的結果還是人類濫用藥品的惡果?我們對它真的束手無策嗎?一篇學術論文掀起軒然大波一篇學術論文,把「超級細菌」推進了大眾的視野。
  • 棲息地被分割導致兩棲動物滅絕
    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嚴重威脅著許多動物,特別是兩棲動物的生存空間,甚至導致熱帶區域動物的滅絕。然而,最近巴西科學家研究發現,棲息地被分割是大西洋沿岸森林中兩棲動物死亡和滅絕的主要原因,它導致成年兩棲動物生存區域與繁殖水域之間的交換難度大大增加。該科研成果發表在11月3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人類活動使全球兩棲動物生存艱難 三分之一要滅絕
    1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一項調查,全球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正在急劇下降。尤其是自1980年以來,已有122種兩棲動物滅絕,更有近三分之一的兩棲動物物種面臨滅絕危險。
  • 專家稱南亞超級病菌不會大流行 萬古黴素能見效
    布魯塞爾大學醫學院教授研究「超級病菌」標本  專家:  在印度等南亞國家出現的 「超級病菌」NDM-1,已經蔓延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
  • 《柳葉刀—傳染病》:「超級病菌」能抵禦幾乎所有抗生素
    《柳葉刀—傳染病》:「超級病菌」能抵禦幾乎所有抗生素研究人員稱,他們在一些赴印度接受過外科手術的病人身上找到一種特殊的細菌,這種細菌含有一種酶,它能存在於大腸桿菌等不同細菌DNA結構的一個線粒體上,並讓這些細菌變得威力巨大,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具備抵禦能力。 2009年,卡迪夫大學的研究者蒂莫西·沃爾什首次在一名瑞典病人感染的大腸桿菌和肺炎桿菌中確認了這種酶的存在,並將之命名為NDM-1。
  • 專家稱南亞超級病菌不會大流行 萬古黴素能見效[圖]
    布魯塞爾大學醫學院教授研究「超級病菌」標本  專家:  在印度等南亞國家出現的 「超級病菌」NDM-1,已經蔓延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美媒分析稱,這種超級細菌雖恐怖,但控制它的傳播並非沒有辦法。國內專家也認為,超級病菌不會像甲流般兇猛,無需過度恐慌。  蔓延:  比利時首個死亡病例  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家醫院的醫生13日告訴當地媒體,一名曾在巴基斯坦出車禍並在那裡接受短暫治療的比利時男子於今年6月死亡。
  • 用AI抵禦隱形殺手「超級病菌」!莫納什大學研製人工智慧診斷系統
    編譯 | 林卓瑋編輯 | 江心白智東西11月24日消息,據外媒ZDNet報導,莫納什大學和澳洲阿爾弗萊德醫學院(The Alfred)在共同開發一個基於人工智慧的診斷系統,以改善超級病菌的診斷據莫納什大學數字健康專業的教授Christopher Bain的說法,每年有70萬人因感染超級病菌而死亡,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能有1000萬人死於以前可治癒的疾病。什麼是超級病菌?超級病菌其實不是一個病菌的名稱,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普通微生物或細菌受到對應藥物刺激後,可以進化成為超級病菌,並產生強大的抗藥性。
  • 壺菌病將導致全球物種滅絕—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Karen Warkentin   ■本報記者 唐鳳 自1998年以來,科學家記錄了全球兩棲動物的消失。由於真菌病原體batrachochyum,即通常所說的壺菌,500多種兩棲動物數量下降,其中90種已經滅絕。
  • 超級細菌可能向全球蔓延 跨國醫療旅遊成為罪魁
    英國《衛報》稱,國際旅行和醫療旅遊已經導致抗藥性病菌在全球範圍內快速傳播,可能預示著抗生素時代的終結,醫生將難以治療受到病菌感染的患者。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已挽救了無數生命,時至今NDM-1目前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開始蔓延,專家預言此種細菌將席捲全球,在未來10年內能對付「超級病菌」的新抗生素難以研製出來。超級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濃瘡和毒皰,讓人的肌肉壞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藥物對它不起作用,病人會因為感染而引起可怕炎症,高燒、痙攣、昏迷直到最後亡。
  • 科學家發現三個「滅絕」兩棲動物物種
    北京時間9月29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保護國際」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兩棲動物專家小組今年8月10日聯合實施了一個研究項目,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頗具科研價值的兩棲動物物種
  • 超級細菌或造成全球災難 瑪雅預言或將成真?
    一些細菌被發現含NDM-1基因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出現的一種「超級病菌」,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耐藥性,有專家稱,這種新型細菌變種基因有可能在全球蔓延。「超級病菌」散至多國已導致多人死亡抗生素耐藥性領域的醫學專家將這種變種基因命名為NDM-1,它最早出現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後來有不少英美等國的遊客前往這些南亞國家接受價格低廉的整形手術,使得這種基因得以傳播。
  • 紐幾內亞島已成兩棲動物最大庇護所
    這是中國生物保護工作者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片區發現的兩棲動物新種「騰衝齒突蟾」(2017年6月22日攝)。(新華社發)新華社雪梨6月9日電壺菌病是兩棲動物「殺手」,已導致全球約90種兩棲動物在野外滅絕。
  • 超級病菌如何進入人類社會?還要從數萬年前說起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讓人們感到十分擔憂,在全世界努力防治的同時,也有一部分研究人員試圖從人類與超級病菌抗爭的歷史中尋找經驗。事實上,影響人類命運的超級病菌不僅僅是隱藏在野生動物身上。雖然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真正的宿主尚未明確,但是根據相關研究,家畜同樣是將超級病菌帶到人類社會的宿主之一。
  • 聯合國發出最強警告,2021年將面臨兩大超級災難,與全球每個人有關
    作者/編輯:尋陽全文942字,閱讀約需2分鐘新冠病毒感染註定是記入史冊的事件,在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爆發之際,世界各國相繼受到影響,年初中國各座城市只有防疫工作者穿梭在每個角落,年尾美國部分民眾與疾控中心醫護人員產生分歧。
  • 世界上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 身長是多少?
    世界上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 身長是多少?時間:2016-03-22 12:1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上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 身長是多少? 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這個榮譽毫無疑問屬於大鯢。那麼,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呢?
  • 科學家發現超級病菌剋星
    德國科學家發現一種藏在人類鼻子的細菌會產生一種抗生素,能夠殺死數種危險的病原體,包括超級病菌法新社也報導,根據部分估計,因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