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動物肯定具有某種獨特的抑癌機制。比如水豚
根據1977年流行病學家理察·佩託於提出的「佩託悖論」,細胞數量越多,因為基數越大,所以自然病變的機率越多,所以大型動物相對於小型動物,是更容易得癌症的。
水豚,人們常稱它為「沒有尾巴的大老鼠」,只因為它長得像老鼠,水豚是一種半水棲的食草動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齧齒動物,體重27-50㎏,體長100-130CM,肩高半米,這果然是一隻「成了精」的大老鼠。
它生活在南美洲植物繁茂的沼澤地帶,它們經常逗留在水邊,餓了吃水生植物,偶爾跑出去加個餐,偷吃稻米、蔬菜水果、甘蔗,還有時會混在家畜中偷吃牧草,風吹草低見的不一定是牛羊,還有可能是水豚,在水邊逗留有一個好處,它可以隨時躲入水中以躲避捕食者的攻擊。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水豚之所以不容易患癌症,是因為它的免疫系統可以很快的檢測出那些分裂過快的細胞,並剿滅它們,的確是它的免疫系統很厲害。
比如非洲象,非洲象的患癌率只有百分之五,而人類則達到了11%-25%,通過研究非洲象的基因組,科學家發現在基因組裡作為抑癌基因存在的TP53基因多達20對,相比較人類,人類只有1對,看來自然一點兒也不眷顧我們啊。有這麼多抑癌基因存在,大象就是想得癌症都難。
水豚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是世上最大的齧齒動物,通過比較水豚和其它齧齒動物的基因組,有助於我們搞清楚大自然在水豚進化的過程中,究竟如何增強了它的抗癌能力。
它有自己的抗癌法寶,這就是透明質酸,聽起來好像很專業的樣子,實際上有一種透明質酸名字你肯定聽過,那就是玻尿酸,它在護膚品上有著廣泛的應用。
這個東西吸水、鎖水能力超級強。它存在的第一效用是潤滑,而並不是抗癌,而是讓水豚能夠更自如的舒展皮膚。
水豚透明質酸的長度是人類的5倍,雖然它本身雖然沒有抗癌作用,但是研究發現它的存在卻是水豚能夠免疫癌症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沒有它的存在,水豚細胞癌變的速度非常之快,抗癌似乎只是「順手把活幹了」那麼簡單。
通常情況下,齧齒動物如家鼠、草原田鼠等體型很小,體型小有助於躲避捕食者,而憑藉體型小,齧齒動物在自然界生存繁衍得極其成功。但是,當水豚的祖先在大約4000萬年前進入南美洲之後,由於南美洲缺乏針對齧齒動物的天敵,於是體型小的優勢喪失,弱勢暴露,利弊倒轉,於是自然選擇開始促使水豚的祖先體型增大。
對溫血動物來說,體型越小,每天所需的進食時間就越多,需要不停地找東西吃,否則很容易餓死。這是因為,作為溫血哺乳動物,體型越小,體表面積與體重之比就越大,而這個比值增大就會導致散熱加快,這就像把同樣重量,同樣溫度的熱水倒在一個大盤子裡,會比它呆在鍋裡時散熱更快,是同樣的道理。
而動物的熱量都來自於食物的燃燒。所以,在沒有天敵的南美,水豚的祖先開始向體型巨大化方向發展,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齧齒動物。
水豚的防癌秘密又是什麼呢?科學家研究發現,水豚細胞的接觸抑制更為敏感,水豚細胞會在相當於普通老鼠1/3的細胞密度的時候就停止生長。
那麼,這個機制跟癌症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都知道,癌細胞就是體內的某些細胞產生了基因突變,導致這些細胞可以無限增殖,就算碰到了其他細胞,也並不會停止分裂。而且,不管細胞密度有多大都不停止,因此,癌細胞會形成腫瘤,腫瘤處容納不下的癌細胞就會往四周擴散。
成年水豚的體重達到55公斤之多,野外壽命為6~7年,家養壽命據說可達15年。而大多數其它齧齒動物的體重按克計算,通常只有20~200克,壽命也很短暫,通常只有1年~3年。
因此,當水豚的祖先開始向巨大化進化時,它們必須找到防止癌變的辦法。
2018年,Herrera-álvarez的研究團隊發現,水豚的免疫系統可以更好地檢測和破壞那些分裂太快的細胞,一句話有殺錯不放過。
換句話說,水豚已經進化出了他們自己的癌症免疫療法。這大概就是水豚防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