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德州的飲食文化

2020-12-06 德州新聞網

帶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傳統美食,浸潤著人們的生活態度、脾氣性格——老德州的飲食文化

當年的盛蘭齋扒雞鋪

上世紀30年代,老德州的旅館飯店

喧譁角西,城隍廟一帶,小飯鋪特別集中

上世紀30年代的南門內大街很是熱鬧,鴻升魁飯店牌匾清晰可見


  □本報特約撰稿人王德勝
  外地人說起德州,總少不了提起德州扒雞。其實,老德州人眼中的美食可從不是這麼單調,無論是「霜柑糖蟹新醅美」,還是紅白事上的「三提水」與「十大碗」,無不代表著德州獨特的飲食文化生活,浸潤著德州人的脾氣性格。
德鯉和糖蟹
  德州,有4000多年的歷史,600多年的建城史,在德州志書中,記錄最早的美食是德鯉和糖蟹。
  德鯉,紅須白鰓,肉質鮮嫩,用運河水直接煮,透著絲絲甜味。德鯉有3個特別:一是產地特別,只產於橋口街往南15公裡左右的河段。二是捕撈時間特別,要在每年運河水面剛剛解凍,桃花飄落的時候才可以。三是打漁方式特別,夜黑月高時候,在專用的跳魚船面上塗粉灰,船兩側橫插近兩米的竹柵,一半沒於水中,輕輕搖槳,船在寂靜的夜裡快速前行,竹柵驅趕到的魚兒躍出水面,跳到甲板上,就是德鯉了。清代詩人田霢曾賦詩:「羅酒白如水,德鯉色勝銀。二者稱清品,欲以啖詩人。 」
  大概自東晉的畢卓說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之後,螃蟹才身價百倍。大家一吃,果真鮮美,進而牽動了帝王,把它列為貢品。最喜歡吃糖蟹的是隋煬帝,宋朝陶轂在《清異錄》記載:「每進御,則上旋潔拭殼面,以金縷龍鳳花雲貼其上。 」
  每年隆冬,德州都有不少的文人來到運河冰面上,鑿開冰層,在洞口處點亮火把引蟹,用狗肉的香味誘蟹,偶得一隻,價值百金,然後用毛氈像蜜蠟丸一樣仔細包裹,交給驛站,快馬加鞭送去京城。
  據說糖蟹要裝甕保存,吃的時候現煮、現擘、現剁、現打蛋清、現加蜂蜜,還要以橙屑和醋作為佐料,宋代詩人蘇舜欽感慨道:「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覺人生萬事非。 」
本色口味「十大碗」
「三提水」為紅白事上招待管事人的飯菜,根據上菜順序分3道而得名。具體程序為:先上4個九寸盤,由爆、炒、扒、燒菜組成;接下來上4個八寸盤,以炸、炒、溜和甜菜為主;最後上三菜一湯的4個大碗,有元寶肉、雞、魚和高麗肉等。如果席間再添菜,就叫「行件」。「四盤六碗」中的四盤主要是八寶飯、羅漢麵筋、粉蒸肉、四喜丸子;六碗包括黃燜雞、黃燜魚、肘子、高麗肉、炒肉和白菜海米湯。
  以上宴席各地根據主家貧富各有不同,舊時的用料也沒現在豐盛多樣,過去只有大戶人家的紅白事才宴賓享用,一般百姓也就是一碗大鍋菜、饅頭待客而已。這時候也最能體現主家在村裡的地位和家風了。主事人一張羅,就有鄰居、親戚朋友提前幫忙:壘灶的、請廚師的、買材料的、搭棚子的、借桌凳的、幫廚的,雖然彼此沒有明確的分工,但各人依己所長,都能找到最合適的位置。每個人都當成是自己家的事情,不分裡外,忙忙碌碌。待客的日子臨近了,幫忙的人互相提醒,看還有什麼事不周全。
  隨著經濟的發展,由「三提水」與「四盤六碗」演化而來的「十大碗」,一度成為德州人最隆重的待客方式,「十大碗」指的是:黃燜雞、黃燜魚、肘子、汆丸子、米粉肉、甜飯、高麗肉、芥菜肉、虎皮雞蛋、白菜海米湯。「十大碗」體現了德州人本色、細膩、平和的人生哲學。每道菜湯,都給人豐滿、細膩、味道濃厚的口感。它的味道傳承,稍不留神就可能走向或麻辣、或酸甜的味道,但那就不是德州「十大碗」了。「十大碗」體現了德州人精緻的生活方式。德州「十大碗」所用材料十分普通,沒有滿漢全席上的熊掌、鮑魚等名貴材料,只用老祖宗傳下來的技法,將最尋常的原料加以烹製。簡單的原料,搭配成結構合理的膳食,不唯大魚大肉,講究粗糧細做,形色搭配。這也許正是德州「十大碗」得以保持本色口味的原因。
  看德州「十大碗」的製作過程,就像欣賞寧津的雜技。各種食物必須提前做成半熟製品。利索的刀法,繁瑣的各種蒸、炸、煮、煎,看著廚師的忙亂,以及他們對刀工、味道的堅持,就像看戲。他們也喜歡有觀眾,只有在觀眾的簇擁下,才有更大的勁頭。宴席開始後,純粹就是廚師味覺的取捨了,好壞也在手腕的抖動、意念的一瞬間。「十大碗」稱為「碗」,正是將人生百味,濃縮在了盈盈一碗之中。「十大碗」的文化塑造了德州人的味覺,德州人的味覺維護了「十大碗」的純粹。
  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最簡便快捷的辦法是瞧瞧他們吃點兒什麼。來德州,是一定要吃一吃「十大碗」的,你可以品味到德州人所特有的生活態度、為人處事的方式,它是地道德州味兒,也是傳統的文化符號。
三盛園張七鳳凰
  清末民初,德州的飯店集中在喧譁角一帶,大體位於今天的銀座中心店位置,附近商鋪林立,攤點眾多,叫賣聲從早到晚不絕於耳,由此得名。
  從南門到這裡是南門內大街,集中了又一村包子鋪、鴻升魁、東合成、振興號、源祥號、慶聚祥、德慶成等門店。由此向北是舊時的當鋪街。 1931年,當鋪街路西開了第一樓飯店,經理李鳳朝,這是德州第一家營業用樓房。西南角是紅磚二層鴻盛樓飯館,以及新華春、江南春等飯店。其中,最有名氣的還是西北角的三盛園飯莊,它的聲名鵲起,源於大廚張七鳳凰。
  三盛園於光緒年間開張,大廚張七鳳凰,烹調技術高超,刀法純熟。舊時白事的席上需要獅子、大象、駱駝、馬等動物形象,喜宴上需要龍鳳呈祥圖案,他所雕刻的動物,栩栩如生,尤以鳳凰造型逼真,展翅欲飛,因此得名張七鳳凰。他切肉時,下墊毛巾,肉切碎了,毛巾絲毫無損,所以人們又稱其張七快刀,其本名反而逐步被人淡忘了。德州當時的名廚如郭蘭、郭福等多為其徒弟。清末,三盛園停業。
  1912年,張七鳳凰又在喧譁角南路西開了德慶園飯莊,一直經營到1921年。1915年,張七鳳凰之子張鴻林在喧譁角西路南開了鴻盛樓飯莊,為當時一流飯莊,1946年停業。解放後,張鴻林到國營交通旅行社當廚師,又帶出了一大批德州名廚。
  德州的大飯莊有經理、廚師、司帳及店員,小飯鋪多是經理兼廚師,招收學徒當服務員,或一家人獨資經營。當時德州最多的是饃饃鋪,兼蒸窩窩頭,有60多家。他們多數有固定的主顧,每天送饃到家,數量記在摺子上,集中算帳。不少用戶先付給麥子,後吃饃饃。也有的在街頭擺攤售賣,但價格比先給麥子的稍貴。
三大名酒
  受運河的滋潤,德州酒業在明末悄然興起,很快就在酒界佔有了重要位置。在此期間,羅酒、盧酒、墨露酒都曾通過運河而傳觴天下。
  德州酒出現過很多品牌,其中以羅酒呼聲最高。阮葵生《茶餘客話》記載:「德州羅酒,亦北酒之佳者。 」清代詩人王漁洋賦詩讚曰:「玉井蓮花作酒材,露珠盈斛潑新醅。清泠錯著康王水,風韻還宜叔夜杯。 」
  雍正《山東通志》記載:「羅酒,出德州羅氏,色白而味醇。 」羅酒由羅欽瞻親造,並由羅氏家族傳續下去。羅欽瞻為明末清初人,明崇禎十年考取進士,他精通釀酒技術,釀造出絕世佳醞。據說,能夠品嘗到羅欽瞻親手釀製的羅酒是清初官場上的美事,很多與他同時代的官員在飲用羅酒之後總是念念不忘,並寫詩稱讚。吏部侍郎高珩在《嘗羅欽瞻酒》一詩中寫道:「瑞露天漿總未真,每從德水想清淪。蒲城奢望吾何敢,一鬥從君借小春。 」
  羅酒出名後,身價大增,市場緊俏。明末清初大臣劉正宗為了得到羅欽瞻親釀的美酒,以家傳秘藥交換,並寫下《以藥換酒投羅侍御欽瞻》。羅欽瞻去世後,羅氏家族繼續釀製羅酒,並逐漸形成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在德州,除羅氏酒坊之外,很多釀酒者也開始釀製以「羅酒」為品牌的美酒,從而使羅酒產量逐年增長,並在市場中佔據顯赫地位。王培苟《鄉園憶舊錄》、朱文盎《與田綸霞索羅酒》、楊鍾羲《雪橋詩話》、王漁洋《分甘餘話》、田雯《古歡堂集》、徐元文《含經堂集》均從不同的角度讚美羅酒的品質,記述德州酒業的繁榮。在文人筆下,德州酒光彩照人。
  繼羅酒之後,德州又釀出著名的盧酒。盧酒產於盧家,原為德州諸多家釀酒之一,傳至盧見曾時,始遠近聞名。乾隆時期,盧見曾出任兩淮鹽運使,他攜帶家釀美酒南下,轟動南國,世人遂知盧酒之名。當時的品酒家袁枚曾排列南北名酒的位次,首推南方金壇於酒,次推北方德州盧酒。他在《隨園食單》中介紹說:盧酒乃「盧雅雨轉運家所造,色如於酒而味略厚」。
  除此之外,德州歷史上還有墨露酒。《長河志籍考》記載說:「又有墨露酒,色如黛漆,味比醍醐。 」詩人查慎行在《德州同年李文眾招集見可園》中這樣表述:「亭臺縱好須賢主,子弟多才必世家。直得此間成茗芋,甕頭墨露不須賒。 」徐元文也寫下一首《墨露》詩:「淆濁澄清便不如,筵前隱隱墨光舒。從教草聖三杯後,舐筆惟應蘸酒書。 」墨露酒的推出為德州酒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田雯曾把德州酒的釀造特點歸納為制曲精良和釀造得法兩大優勢,其《古歡堂集》卷二十《酒法》中提到:「吾州酒極美,色白,清香,鮮潔。然造法不同,要先治曲。 」
  據不完全統計,到解放前,德州有私家酒坊7家,分別是:馬市街劉家「添增厚酒坊」、牛興橋在南門外路東開辦的「祥和酒坊」、張鳳郜在線市街路北開辦的「融合酒坊」、由武城遷來的位於北小市的李家「源記酒坊」、界潤之在太平街開辦的「玉豐酒坊」、孫墨輔在柴市街開辦的酒坊、張慶海開辦的酒坊。這些酒坊在解放後,除張慶海遷往天津外,其餘6家先後轉為經營雜貨、棉布等。

相關焦點

  •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飲食文化簡史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沉澱,在中國傳統飲食結構、食物製作、器皿、營養保健、飲食審美觀、飲食禮儀等各個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特色,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最先進入有巢氏時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此時沒有飲食文化。到了燧人氏時期,人們懂得鑽木取火了,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
  • 英國一日三餐的飲食文化是什麼?
    英國飲食總體以清淡為主,不喜歡吃辛辣、油膩的食品。英國的飲食比較注重營養均衡,在每天的日常飲食中都會有大量的新鮮蔬菜和水果,肉類以雞肉牛肉等為主,忌吃動物肝臟,肥豬肉等。 早餐 在英國早餐一般喝粥或牛奶,配有麵包雞蛋等食物,量不是很大。
  • 傳統衝繩飲食-著名的日本長壽縣飲食文化
    現代研究人員在研究健康和長壽時會一直使用一種飲食:衝繩飲食。 什麼是衝繩飲食? 衝繩飲食以日本琉球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命名。
  • 陝北黃土飲食文化,你了解多少?
    陝菜又稱秦菜,基本風格是大度、大氣、大俗、大雅,與關中菜、陝南菜同為陝菜組成部分的陝北菜,將這一特徵表現得更為突出,就像陝北民歌一樣,粗獷、豪放、大氣,但又不失典雅和高貴,又極富營養,大伙兒對它的飲食文化又了解多少呢,來看?
  • 民以食為天,從中國飲食中「吃」出來的隱喻和文化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吃"在中國人生活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從日常飲食中發展升華出文化,而飲食文化又反過來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密切相關,飲食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舌尖上的非洲 看非洲的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非洲 看非洲的飲食文化
  • 宋代的素食主義文化:情操與大自然的統一,道德與飲食觀念的融合
    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力的泱泱大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長河中,不斷開發和拓展,不斷積累和創新,塑造出了一個飲食文化豐富且獨特的國家。在飲食歷史長河之中,發展到宋代的飲食有了新的變化。稀缺美和素食美是中華飲食文化兩個獨立的流派,在楚辭、漢代典籍之中,素食就是稀缺之物,上到三國時代,是以肉食為美,「置酒高殿上,親朋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 春節飲食文化:臺灣人吃西瓜
    本文摘自《飲食與健康》2005年第2期,作者:孔潤常,原題:《春節飲食文化禮儀習俗》春節,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個月時間。從古至今,春節都是我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除夕的飲食習俗,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有水餃、蒸餃等,在除夕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討吉利,有的在餃子中放些糖塊,意味來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餃子裡放一枚「制錢」,吃到有制錢的餃子,意味著財運亨通。 在南方,人們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魚、肉、蛋、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糰子」、「圓子」即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
  • 卡通熊入鄉隨俗 體驗香港地道飲食文化
    場景布置了三隻熊入鄉隨俗,深入體驗香港地道飲食文化的情境。它們用相機「品嘗」茶樓點心、中式涼茶及街邊雞蛋仔等明星美食,並盡情自拍玩耍。
  • 給你介紹最詳細的韓國飲食文化
    在三國時代後期,已形成以飯為主、以菜為副的韓國飲食特點。韓國有栽培蔬菜的傳統,但山野中自生自長的野菜也種類繁多,野菜常被用來製作涼拌菜、飯糰、素菜、泡菜等,亦成為韓國飲食的一大特色。 光州被認為是韓國飲食文化的發祥地,因為歷史上王室御用的廚師大都來自於光州。不僅燒烤的式樣以光州最豐富,泡菜的種類也最為齊全(達100多種),而且滋補型的湯類名目繁多。
  •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史
    ,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描寫飲食文化和拿食材作比喻的詩句在整個詩集中佔據著不小的比重。,因此,在飲食文化上有著很嚴格的劃分,也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對飲食的重視,並且當時《周易》文化盛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也在皇家貴族中盛行,當時一些文化階層向封建統治者推行五行論,並在飲食上做了許多文章,比如:以酸、甜、苦、辣、鹹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當時人們已經學會根據五行規律和季節變化指導指導飲食,也開始認識到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 中國人愛吃,那麼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飲食文化是如何進化的?
    人類的飲食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生食到熟食再到烹飪的複雜過程。在人類靠血緣群居在一起後就有了簡單的分工,女性靠採集野果而男性捕獲野獸生食維持生計,當時的人們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進入舊石器時代後,原始人掌握了一項對於他們來說跨時代的技術——他們學會了使用火。
  • 墨西哥飲食文化:配著龍舌蘭酒吃Taco
    這裡有古老的瑪雅文化遺址,有不同於埃及的金字塔,有大量的古印第安人文化遺址,當然,還有獨一無二的墨西哥飲食文化,到墨西哥旅遊,就一定不能錯過這個。正宗的墨西哥菜,材料多以辣椒和番茄主打,味道有甜、辣和酸等,而醬汁九成以上是辣椒和番茄調製而成。墨西哥人的食品離不開玉米和辣椒。玉米餅、玉米粥、玉米湯、玉米卷、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真是多得數不勝數。
  • 文化雲客廳|辣椒如何以一己之力,改變全球飲食?
    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系列直播第十六期,我們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邀請到中山大學副研究員、《中國食辣史》作者曹雨,在新京報文化客廳B站直播間分享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曹雨,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對飲食文化進行人類學和歷史學的研究,著有《中國食辣史》。
  • 從鋁管「吸吸樂」到飲食文化交流,多年來太空飲食如何進化
    太空飲食文化進化歷史我們都知道,在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Yuri A. Gagarin乘坐Vostok太空飛船成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類,這創造了歷史。在軌道上,他還成為第一位在太空中進食的人,那麼當時尤裡加加林吃的是什麼呢,是怎麼吃的呢?當時,尤裡加加林是將牛肉和肝醬從鋁管中擠到嘴裡吃的。
  • 英語詞彙學習:飲食文化相關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英語詞彙學習:飲食文化相關詞彙 2012-06-06 13:31 來源:考試大 作者:
  • 不同飲食文化的中西方人,一旦吃起血來,個個都是津津有味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尤其在飲食文化方面,差異性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中國人對於飲食的觀念上,更加注重的是美味,而西方人的飲食,就更加側重於營養。中國人在飲食上,更加側重的是氛圍,但是西方人的話,認為飲食文化是交誼的一種。
  • 全國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國外飲食文化試題
    ______是文化的主體。( )  A.整齊的 B.鮮美的  C.完整的 D.新鮮的  E.美味的  16.文化,首先是指人類所從事的______的活動及其成果。( )  A.繼承文化 B.改造自然  C.完善自我 D.發展自我  E.繼承歷史  17.南亞各國的居民主要信______和佛教。
  • 澳大利亞奇葩的飲食文化:連國寶都當成食物,還有啥事做不出來?
    而且最近還發生了很多事情,讓更多人對澳大利亞的看法發生了改變,事實上在以前還是很多人喜歡去到澳洲旅遊的,只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不願意去澳洲了,一方面是很多人發現澳洲的景色說不上多好看,再加上這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實在有點奇葩。澳大利亞位於澳洲,可以說大部分城市都是靠近海邊,因此澳大利亞的海鮮非常的豐富,其中最出名的自然是澳洲大龍蝦。
  • 外國人吐槽中國的飲食文化,對中國吃青蛙和蛇的討論,都上了熱搜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外國人吐槽中國的飲食文化,對中國吃青蛙和蛇的討論,都上了熱搜對於外國人來說她們一方面吐槽著中國的各種文化,但是隨著全球化的傳播也是忍不住去關注中國的發展,當然我國除了日益發展的經濟實力之外,還有一點也是非常的受到歡迎,比如說我國經久不衰的老乾媽文化在美國受到熱烈歡迎,還有我國獨有的火鍋文化也是傳播到很多的國家,並且也是深受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