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還是小學四年級,那天下午第一節課,記不清班主任因什麼發的火,剛重重的拍了一下多媒體,然後桌椅就開始抖動,這幅畫面現在仍歷歷在目。」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 學生 12歲「上一秒以為還以為是在吹大風,下一秒就意識到地震了!趕緊叫醒家人,一起跑了出去,08年是本命年,我外褲還來不及穿,只穿著紅內褲就跑了出去。」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 一年級學生 7歲「我到現在還記得地震平息之後奶奶帶我返回學校拿書包,我看到了,未散去的煙霧中那座傾斜的教學樓...
晚上躺在藥材公司(兒時的記憶裡就是鐵大門內的土坡...什麼都沒有全是土...)裡臨時搭起來的帳篷外邊的地鋪上,我問哥哥:「地震就是有石頭掉下來嘛?哥哥:「嗯...應該吧。」然後便不說話了。
我看著普藍色的天空想,地震就是天上掉石頭...那我們睡在這裡更容易被砸到啊!
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也是年少無知...
地震之後,我生活的小城發生了很大很大的變化...」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 初一學生 11歲「當時班上有許多青川來的學生,都在那裡哭,電話也根本打不通,我們叫他們不要慌,但自己心裡也沒底。
期間還有一次還是幾次特別多大的暴雨,但又不敢回家去住,時不時都有餘震。但記得那時小區裡的商店都是免費的,偶爾回去看一會兒電視,不敢待太久,看見電視上的死亡人數和失蹤數字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一直上漲,旁邊我媽的眼淚簌簌往下掉……」
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 高校領導 45歲「五·一二當天,我要求務必落實晚餐,用課桌椅當柴也行。並對初時說完不成的飲食公司負責人講,完不成我立馬撤你的職,讓有能力的人來完成。
我學生的父母在地震中走了。關鍵是孩子在廢墟中看到了母親的鞋。但人卻始終沒有見到。回到學校,我和愛人和孩子一起吃飯。半個小時,孩子被我所握著的小手,一直在顫抖。」
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 工人 33歲最幸運的是,地震時我跑到已拉不開門的房子時想到了老婆還沒走,於是又轉過身拉起一動不動的老婆跑出了搖搖欲倒的房子!」
2008年5月15日,救援官兵在映秀地震廢墟上尋找生還者。「我的一個同學因為當時不冷靜從3樓跳下而斷了腿。
地震成全了高中的班對,現在已結婚有小孩,當時女生因為害怕沒有跑下樓,男生跑到一半沒看見她又回去,陪她一起躲在課桌下。
我們過了差不多一周幕天席地的生活,夜晚和同學一起躺在操場上看星星,當年的高考推遲了一個多月。」
四川綿陽涪城區 五年級學生 11歲「14點28分,這個時間記得特別清楚。當時距離上課就2分鐘,所有的同學都已經在教室裡了。
我感覺窗外風好像很大,因為操場上的樹都在劇烈搖晃,緊接著感覺座椅也在微微晃動,但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前面的同學在搖椅子。突然,坐在前排的同學都一窩蜂地衝出了教室,我傻乎乎地也跟著出去。大家都跑到操場,聚為一團。操場的地燙的嚇人,空氣中也瀰漫著種粘膩的緊張感。不知怎麼,女生突然抱作一團痛哭起來。老師不停地確認班級人數,安撫哭泣的女生,以及照料唯一一個受傷嚴重的男生。
我一直記得老師站在拐角處的那一場景:一下又一下的瓷磚撞擊聲,混雜著灰塵的老師嘶喊聲。那一刻感覺危險就在眼前,也是那一刻讓我打心底裡對老師肅然起敬。」
四川德陽廣漢 初中生 15歲「2008年5月12日上午最後一節課,我收到喜歡的男生傳來的告白紙條,那一天我們在一起了,直到快上課我都掩飾不住地開心。
下午2點28分,地面突然晃了一下。緊接著,地面開始劇烈晃動,這時從對面教學樓傳來了尖叫,大家都才反應過來一樣,爭先恐後地往樓梯擠,我深一腳淺一腳,生怕下一步就跟著樓梯一起塌下去了。
我在醫院做志願者,見到了頭被預製板砸變形的大叔,見到了和我一樣大卻要做高位截肢的女孩,見到了各種我出生以來最血腥的場面。
後來,因為身體原因,我沒法學醫,我的手機那天也在慌亂中忘在了教室抽屜,和男朋友才在一起就斷了一個月的聯繫。
好在十年後,我身邊依然是當時那個人,下個月我們要一起過紀念日。」
2008年5月17日,搶修都江堰市到汶川縣映秀鎮「生命線」的成都軍區某工兵團官兵們躺在地上休息 。「我們院子裡有幾位參團在地震前,去銀廠溝避暑,之後,整個團沒有一個人回來。
地震當晚,全院子的人都沒有回家,門衛搬來桌子和電視,大家圍著電視看新聞。當晚,漂泊大雨傾盆而下,大家又下樓躲在小賣部的雨棚下,在害怕和恐懼間,沒有一個人說話,默默地盯著漆黑的天。
之後,和家裡人去睡過馬路牙子,就鋪了一張雨披,那個背疼的感覺現在還記得。」
甘肅蘭州 學生 17歲「地震一周後去學校的路上,一輛公交車突然停下來。尖銳的鳴笛聲響起。幾秒鐘後整條街如同定格般靜止,唯餘鳴笛聲響徹雲霄。
一分鐘後時間重新開始流動,我忘了自己有沒有哭,只記得一張淚流滿面的臉與我擦肩而過。那大概是我這輩子最有民族認同感的一年。」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 工程技術人員 40歲「那天17:00左右,跑過餘震中的姜射壩大橋,我決定馬上和一位同事步行到電站廠房查看情況。
大橋對面的山上在不停地掉落山石,不斷地揚起沙塵。遠遠看去,橋的上遊側已被坍塌石塊堆滿,一輛麵包車被砸得稀爛。經過大約1個小時的行軍,終於安全到達廠房。
天黒了,兩人一組,我們在承重牆前度過了一個餘震不斷而又驚心動魄的不眠之夜。」
2018年4月4日,新北川鳥瞰圖。「十年前,我讀大三。
地震發生一小時後,作為川人,第一時間到銀行給紅十字會打款200元,當時生活費600元每月,郭美美也還沒開瑪莎拉蒂。
第二天,與摯友阿望商量,學新聞的,總得去災區做些什麼,背上包就出發了。過程很曲折,也沒經驗,輔導員知道後打電話給我爸,說我無故曠課要被處分。老爸回答,他是四川人,又是學這行的,要給處分,認了。後來綜合分析了災區形勢,最終沒走出重慶就折回學校。
5月20號,我與實習老師田悅再次啟程去了災區。在綿竹,碰見一男子,哭著找妻子,他說與她最愛讀的是林覺民的《與妻書》。那年頭,有很多優秀的記者、前輩,每天讀他們的報導,痛不可支。十年,有太多變化,沒必要去抵抗遺忘,那是自然法則。記住該記住的,忘掉該忘記的,如此而已。」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 學生 21歲「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我在成都上課,幸運地躲過一劫。我很感激那個曾喜歡我的男孩,在得知我奶奶被埋在倒塌的房屋裡後,借車執意開到100多公裡外的學校接我回家。十年後,我們天各一方,但那份生死邊緣的恩情,我永生難忘,謝謝你。」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 學生 22歲「如果沒分手,或許震發當時我就被埋了。看新聞,2007年暑假跟他一起住過的外北街已經滿目瘡痍了。雖然恨過他,但也從沒想過讓他去死。再聯繫他,已然通訊中斷了。多方打聽均無音訊。只有等通訊恢復。在心裡跟老天說,只要他能活,願意從此徹底放手,此生老死不復相見。然後,他好好活著。我遠走他鄉。」
2018年4月4日,新北川鳥瞰圖。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 學生 19歲「聽同學說四川地震了,心裡一陣慌亂,奔出教室給遠在成都、許久未聯繫的表哥打電話,未接……後來才知道,通訊受影響,線路很難擠進去……最大的感受吧,有些人可能很久都不會想起,但是卻一直在心裡。」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 學生 12歲「下午六點多放學回家,被父親一臉嚴肅叫坐下,他在紙上寫下了「汶川」兩個字,告訴我四川發生了大地震,這裡是震中。」
上海市浦東新區 記者 28歲「那一天,我在金茂大廈88樓頂層,等待著採訪從底樓登高上來的冠軍。肚子裡,我如今十歲的大女兒還是兩個月大的小細胞。
我隱約聽到說地震了。迎著刺眼的太陽,我和同行的記者討論了一下回浦西最安全的方式,到底是坐船還是坐地鐵還是坐公交?來不及想太多,硬著頭皮去坐了地鐵。回家是那時我最想做的事情。」
救助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一個會開車的父親 31歲「地震過後開著王牌貨車在縣委政府,民政部門的安排下給理縣十三個鄉村的父老鄉親們送去救災物資,我經常去的是蒲溪鄉,那裡很危險,每次去都是一次生死經歷。」
2018年3月21日,映秀街頭。「在紐約,組織了募捐,湊了兩萬美金,買了救災帳篷,寄給中國。前幾年無意中看到發票,心頭又是一緊。猛地想起校舍裡被埋的孩子們的哭泣。」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 個體戶 38歲「看到電視新聞,心痛!看到街頭獻血車,急需o型血,立馬擼起袖子,獻了400cc。心裡好受了一些……」
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街道 航空公司職員 29歲「親歷了三件事情。其一是作為公關人員在一天之中接聽了近150個媒體來電,回答包括滯川旅客安危在內的各種問題。其二是在地震兩天後飛赴甘肅蘭州,迎接從四川九寨溝北上撤離的數百名遊客並派包機,將他們救回上海。其三是地震一周後,來到當時的成都分公司慰問堅守崗位的同事們。」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 醫生 25歲「汶川地震一年後,我成為了上海市對口支援都江堰災後重建醫療隊的一員,對口支援都江堰崇義鎮公立衛生院,參與了再生育項目、當地板房醫院防疫和醫療對口幫扶、疫源地消毒防疫指導、板房幼兒園學校等集體單位的災後防病工作,與當地醫務人員和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這段經歷終身難忘,四川也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2018年4月18日,汶川地震十年之後的映秀鎮。「當時還是軍校學員,晚上集體坐在足球場上,和家人聯繫確保平安後,想著如果情況進一步變壞就寫申請書去一線,最終沒能去成。
後來暑假去部隊見習,歡迎抗震救災的戰士歸隊,最後一臺卡車上就兩個人抱著一個年輕戰士的遺像,一下子鼻子就酸了。」
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 職員 27歲「地震時在江蘇崑山工作,看著四川地震災區的情況,心裡就決定了,我要辭職回到離父母四川老家最多2小時車程的地方。當年秋天,順利回到成都,現在做著與腳下這片土地相關聯的事情,道阻且長,但又有何懼,從未後悔。」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 記者 24歲「到現在還記得在青川縣坍塌的省道邊,豎著的那塊大紅色牌子:青川人民含淚感謝子弟兵。那是我真正走入新聞職業的起點,千言萬語,都凝聚在我對每一雙真誠眼睛的深刻記憶裡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