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可能與天文因素有關 正好發生在上弦日

2020-11-23 搜狐網

  汶川地震或與天文因素有關

  6月初兩個強天文潮汐值得關注

  本報訊(記者/蘇稻香通訊員/李建基)廣東天文學會專家昨日分析,這次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日期與時間,可能與天文因素有關。

  大地震日期恰好發生在上弦

  大地震日期恰好發生在上弦(農曆四月初八)。

這天,上弦時刻出現在中午11時47分。上弦時,太陽、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的角度恰好等於90度,上弦這天,有來自兩個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對地球施加影響。歷史上有些大地震出現在上弦或下弦的前後:如芮氏9.1級的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發生在1957年3月9日(農曆二月初八),這天恰好是上弦;芮氏8.8級的南美洲厄瓜多大地震,發生在1906年1月31日(農曆正月初七),次日為上弦;芮氏8級的我國甘肅古浪大地震,出現在1927年5月23日(農曆四月廿三),次日為下弦;芮氏7.3級的我國遼寧省海城縣大地震,出現在1975年2月4日(農曆十二月廿四),下弦為2月3日。

  太陽月球地球處於同一平面

  汶川大地震時刻恰好出現在太陽月球地球3個天體處於同一個平面上。在平時,月球與太陽地球的運行不是處於同一個平面,而是有一個5度多的夾角。當3個天體處於同一個平面上,可能對地球地殼的某些板塊產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響。

  月球和太陽位於同一條緯線

  汶川大地震前夕,月球和太陽位於同一條緯線上。5月11日,太陽位於天空北緯18度,而月亮由北往南掠過北緯18度。也就是說,5月11日有一瞬間,太陽和月球位於同一條緯線(北緯18度)上。日月兩天體位於天空同一條緯線上,這種合力可能對地球的地震起引發作用。

  地震的地點和強度主要來自地球的內部,而地震的時間可能受地球外天體的引潮力及輻射和磁場等外因影響。當太陽月球和地球在空間的排列狀況處於特殊的位置,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合力將會出現一個臨界點或轉折點時,就有可能觸發地震,這就是地震的天文外因。

  兩個強天文潮汐值得注意

  據廣東天文學會表示,今年6月初,有兩個強天文潮汐值得有關方面注意。一個出現在6月3日21時,這時月球距離地球最近,只有357251公裡,這是2007年11月24日以來月球與地球相距最近的時刻;另一個是6月4日凌晨3時23分,太陽、月球和地球排列成一條直線(朔)。如果這兩個強天文潮汐的時間間隔較長,那隻屬於一般的孤立的天文現象,但它倆相距只有6個小時,將會形成疊加的強天文潮汐,就有可能對地球的氣體潮(大氣潮)、液體潮(海洋潮)和固體潮(地殼潮)產生顯著影響。目前,四川汶川芮氏8級大地震後,還存在地殼板塊錯動,還有餘震能量釋放不徹底等因素的存在。因此,6月4日前後,這兩個強天文潮汐相繼出現,值得地震工作者和相關部門關注。

(責任編輯:張春蕾)

相關焦點

  • 專家認為:汶川地震發生屬淺源地震破壞力度較大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 楊維漢、譚浩、隋笑飛)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上海、寧夏、雲南、重慶等10多個省區市均有震感。有關專家對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進一步發展趨勢和今後應注意的問題作出了初步分析。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汶川地震成因的各家觀點 1.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汶川發生的強烈地震,與青藏高原往北和往東移動有關。還有地震學者擔心造成「連動」,引發連鎖強烈地震。 青藏高原外圍經常發生嚴重地震,這個高原在印度板塊於5000萬年前開始推擠歐亞大陸時隆起。
  • 2017九寨溝地震幾級?發生原因?與5·12汶川地震有關嗎?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說,從斷層活動類型來看,這次地震是水平推擠,即「走滑型地震」。這也是中國大陸最常見的地震類型。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說,本次地震震中位於岷江斷裂、塔藏斷裂和虎牙斷裂附近,推測發震構造為塔藏斷裂南側分支和虎牙斷裂北段。——本次地震與「5·12汶川地震」有關聯嗎?
  •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舉行發布會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為了更好地調、評估汶川地震的原因、規律和趨勢,為今後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意見,制定災後重建規劃提供科學根據,國家成立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今天我們特地請來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董樹文先生和其他6位專家一起出席發布會,向大家介紹他們工作的情況,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其災損評估的有關情況。
  • 地震專家何永年介紹汶川地震造成重大災害原因
    新華網消息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地震專家何永年5月26日下午走進新華網演播室,就地震預報的有關話題與網民進行了在線交流。何永年在訪談中介紹了汶川地震危害很大的幾個原因。以下是答問實錄。  網友我愛新農村:以前沒聽說汶川這個地方有地震,為什麼四川會發生如此大的地震?地震的破壞程度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 天文觀測中一種可能的地震前兆
    《科學通報》 「觀點」欄目發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延本課題組撰寫的「一種可能的地震前兆及其應用問題的討論」一文,介紹了天文時緯觀測資料的殘差在地震前出現短期異常的現象,認為其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短期地震前兆; 利用具有測量精度高和易操作的小型天頂望遠鏡DZT組網觀測,將有助於優化得到由此提取短期地震前兆信息的方法。
  • 汶川地震發生前有預兆嗎?
    2008年5月12日,那時候正好讀高二,坐標山東,由於離得比較遠,處在低樓層的是沒有什麼震感的,因此當時我們並沒有什麼感覺,直到上晚自習的時候,通校生回來之後才說發生地震了,而且還是大地震。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了解到,在地震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前兆的,那麼這次汶川地震有沒有前兆呢?
  • 汶川地震發生前,曾出現怪異現象,科學家至今也沒辦法解釋
    汶川地震發生前,曾出現怪異現象,科學家至今也沒辦法解釋!汶川地震是我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災難,在這次地震中,有很多的人因此喪失,當地的建築也被夷為平地。不過在汶川地震發生之前,出現了很多怪異的現象,但是由於當時人們並沒有引起重視,因此才會導致了災難的發生。汶川地震發生前,曾出現怪異現象,科學家至今也沒辦法解釋!
  • 為什麼有人說四川省地震比較多呢?尤其是汶川發生地震以後
    四川境內分布了8個地震帶,其中的龍門山地震是大多數人至少有所耳聞的一個,因為2008年汶川發生的8.0級大地震和2013年雅安發生的7.0級地震都位於這個地震帶上。而另外七個地震帶歷史上也曾發生過破壞力較強的大地震,且震級都在6.0以上。
  • 四川汶川接連發生兩次地震 成都有明顯震感(圖)
    [提要] 3月23日23時52分許,在四川汶川發生4.0級地震。20多分鐘後,即24日00時20分許,該地又發生3.2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當地媒體的報導稱,地震發生時,成都有明顯震感。
  • 滇秘密研製"天文地動儀" 或破解地震預測難題
    市防震減災局副局長靳樹才介紹,一般而言,地震的震源都在地下十多公裡以下,有的深達幾百公裡,依託現有的技術水平,要打鑽下去,直接觀測,基本不可能。現階段,地震預測主要依靠電磁波、磁輻射、地下水化學分析、放射性元素、大地傾斜、重力變化等,通過綜合分析各種數據來作預報。但這些數據與地震的關係都是間接的,同時受幹擾因素較多。
  • 地震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也有人為因素,且震級能超過7級
    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裡,地球上發生過多次高震級地震,例如我國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以及日本的福島地震等等。地震的發生是無法預測的,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引起地震的並非只有自然因素,還可能是人類因素引起的。
  • 「5·12汶川地震」過去十一年了,這些地震常識你還不知道?
    今天,除了是母親節之外,還是一個特別的日子,「5·12汶川地震」過去整整11年了,當初讓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痛惜不已的大地震,帶給地震地區的人民許多傷害。好在,這麼多年過去了,在當地人的努力以及全國人民的幫助之下,汶川已經逐漸恢復了本來的面貌,甚至變得更加美麗。
  • 九寨溝地震和汶川地震無直接聯繫 汶川地震多少級
    四川九寨溝地震後,9日凌晨零點中國地震局召開了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對九寨溝七級地震的地質結構、地理位置、餘震的分布情況做了說明。  據四川省政府新聞辦消息,截至9日9點30分,地震造成13人死亡,175人受傷(重傷28人);被中斷道路301線K79處已搶通便道,K83處仍有落石,暫無法搶通。
  • 揭示汶川地震震級大的構造原因
    地震地表破裂的觀測也是工程抗震設防的基礎,有利於總結經驗教訓,採取有效對策減輕未來可能遭遇的大地震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對理解斜滑推覆構造系統災害分布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現實意義。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推覆構造帶中段的汶川地震是一次震驚世界的災難性地震,也是一次罕見的逆衝斜滑型特殊地震,發生在GPS監測到低應變速率的龍門山區,並出現了多條斷裂參與地震破裂和同震滑移分解現象;更為特殊的是,地震發生在下地殼流動增厚模型——國際地學界主流模型之一——認為的新生代以來地殼主要以垂直隆升為主、沒有強烈水平縮短的龍門山區,出現了多條以逆衝為主兼有右旋走滑的地表破裂帶
  • 強潮汐不會觸發陝西大地震 對西安不會產生影響
    6月1日,省地震局局長胡斌就大家關心的地震與天文現象的關係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目前,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天文因素的研究還存在不同的觀點。地震孕育的物理過程和發生機制是極其複雜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可能是來自地球內部的物理變化過程。
  • 專家:江蘇地震與汶川大地震沒有必然聯繫
    7月6日18時43分,在南京市棲霞區與句容市交界處發生3.6級地震,南京市及鎮江市震感較明顯。    從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後,江蘇濱海、青海海西唐古拉山、福建廈門以及臺灣金門等地相繼發生3.0級以上地震,日本東北部6月14日還發生了7.2級強震。這些地震與汶川大地震是否有關聯,近期地震走勢究竟如何?
  • 汶川地震:真相與謠言賽跑 信息公開條例經歷大考
    距地震發生18分鐘———5月12日14時46分,新華網發布消息:四川汶川發生7.8級強烈地震。此時,距地震發生剛剛過去18分鐘。緊隨其後,國內各主要門戶網站的頭條都是此條消息。  距地震發生1小時22分鐘———15時50分新華網發布消息:總參謀部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都軍區已派出人員前往震中了解情況。
  • 陳運泰詳解汶川地震成因及成災機理
    這次地震的發生根據我們現在的認識來看,它是跟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碰撞、擠壓有關係。在這裡我要簡要的介紹一下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或者學說,叫做「板塊大地構造」。來看全球的地震分布,圖告訴我們,雖然世界上的地都可能發生地震,但是在全球範圍內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一帶,叫環太平洋地震帶。另外分布在橫貫歐亞的地震帶。
  • 地震專家會商:汶川地震餘震正有規律衰竭
    昨日(15日),中國地震局組織了自汶川地震發生以來最大規模的專家會商。來自全國各個省市的80名地震專家與中國地震局兩位高層及國家地震局數十名專家共同預測汶川地震的發展趨勢。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鋐告訴記者,從目前判斷看來,對於汶川地震主餘震(主震7.8級,餘震級別較低)的看法沒有改變。「但多數專家討論仍圍繞汶川地震的影響,主要觀點與幾天前我們的預測沒有差別。」孫士鋐表示,「對於東部地區和首都圈的地震活動,由於汶川地震發生突然,會商臨時決定,多數專家對這方面研究不充分,目前還無明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