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隨著地震等級的增加而增加。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裡,地球上發生過多次高震級地震,例如我國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以及日本的福島地震等等。地震的發生是無法預測的,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引起地震的並非只有自然因素,還可能是人類因素引起的。
2017年一項發表在《地震研究快報》上的研究指出,地球過去150年發生的所有可監測地震中,有大約730處是人為因素導致的,而且個別地區的地震發生趨勢存在明顯上升。實際上在此研究之前就已經有地質專家指出人為因素可導致地震的發生,但從近些年來發生的情況來看,沒想到人為因素導致的地震等級已經達到了可能突破7級的程度。那麼人類到底做了什麼,導致地震的發生呢?
自然因素引起的地震通常是沿著地殼裡的斷層線蔓延開來的,而人類因素引起的地震可以發生在距離斷層線較遠的地方,採礦就是人為因素中引起地震次數最多的一種活動,在730次中佔到了271次。採礦就是工人不斷地將地表下的礦石資源挖掘出來,一旦開採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會出現地下中空現象,只要地殼稍微運動一下或者外界施加一點力量,就有可能引起大面積的地震。
其次是水庫和大壩的建設,在730次案例中佔到了167次。修建水庫和大壩兩項工程通常是共存的,這有可能導致原本一個地方的地質原本就比較脆弱,然後還要在上面堆積大量的水,給地下層施加巨大的壓力,最終引發地震的發生。曾經就有說法認為,2008年發生的汶川地震與其附近的紫坪鋪水庫有關,據了解該水庫的總儲水量達到3.2億噸左右。
再者就是對石油的開採,不斷革新的開採技術也導致了地震發生的概率升高。在開採石油方面,美國目前普遍採用的是水力壓裂法,根據專家的介紹這種方法確實能夠提高石油開採的效率,但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其中水力壓裂法產生的高壓廢水會導致地下巖層裂解和對斷層起到潤滑作用,但也增加了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在730次案例中,由水力壓裂技術引起的地震次數就達到了39次。
除了以上所說的因素之外,核武器和核電站的爆炸也有可能人為導致地震的產生。眾所周知,歷史上最早遭受核武器重創的國家是日本,廣島和長崎在兩枚原子彈的轟擊下幾乎變成了廢墟。如今大多日本民眾談核色變,可見核武器所造成影響之深遠。人類目前以及未來的發展都離不開礦石資源、石油資源、水電資源,如何防止這些資源的開採所導致的人為災害,是許多國家今後發展道路上一個艱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