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是人類之光,是用生命換來丨夜問

2021-01-08 新京報網


答案:從上至下分別是電影《四百擊》《華氏451度》《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對應的作品分別是B、C、A。


520這一天被當代賦予了很多意義,但這種意義更多的中文語境下的。把5月20日放到世界範圍內,這一天哥倫布逝世,還有位大文豪巴爾扎克誕生。


1799年5月20日,法國小說家,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的奧諾雷·德·巴爾扎克出生。像很多文學名人一樣,他一開始學的是法律,但通過旁聽,他拿到了文學學士,此後開始創作。因為從小被父母送到別處寄養,並且缺乏他們的關愛,所以長大後的巴爾扎克非常缺愛和敏感,也更想脫離父母的鉗制。他們想讓他從事法律一生優渥,他偏要放棄這一切去當一個還沒什麼前景的作家。


前期的苦難生活讓他對底層人民有了更多理解,最艱苦的時候他甚至對妹妹傾訴自己快要餓死了。為了生活,他寫過商業小說,流行什麼就寫什麼,後來發現這樣不行,又開始創作真正想寫的。終於在極端勤奮的工作中,寫出了叫好又叫座一部部作品。他一天工作至少12個小時,甚至18小時,為了抵抗疲勞喝了大量咖啡,這為他的早逝埋下隱患。1850年8月18日,因為長期工作的損耗等原因,巴爾扎克去世,享年51歲。


影史經典《四百擊》中跟繼父和母親關係尷尬的叛逆主角安東尼,會在課堂默寫巴爾扎克的《絕對之探求》,在家的時候也會看這本書。因為對巴爾扎克的仰慕,他剪下了課本上巴爾扎克的畫像供了起來……差點引發火災。青春期的孩子會調皮搗蛋、躁動不安,但他們需要關愛和引導,從而讓他們尋找到真正的目標。


在科幻電影《華氏451》中塑造了一個沒有書的世界,讀書被禁止,藏書則是犯罪。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救火,而是放火燒書。在這個荒誕的設定下一本本人類文明的經典被焚燒,其中就有巴爾扎克的《驢皮記》,裡面講述了主角被欲望俘獲,而放任象徵生命的驢皮縮短的故事。如果有這麼一塊驢皮,可以實現你的願望,但代價是縮短生命,該如何抉擇?這裡充滿了巴爾扎克的哲學思辨,也有對其創作生涯的反省,用生命去換取創作,究竟值不值?


華語電影《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是部冷門佳片,陣容放在今天也很強大,周迅、劉燁、陳坤都在最年輕的時候,後兩個人在片中飾演特殊時期在農村改造的城市青年,有文化,有思想高度。周迅飾演不識字的小裁縫,因緣際會,小裁縫受另外兩人的影響得到知識的啟蒙,其中就有巴爾扎克的小說。甚至為了「搪塞」想看電影的村民,兩個青年在給農村的人們講電影時,把巴爾扎克的小說《貝姨》當阿爾巴尼亞電影來「編」。這些在當時所謂的「禁書」像一縷清風,在青年人們心裡吹拂。小裁縫最終出走大山,去外面闖蕩,娜拉出走一般,也象徵著那個時代封閉的落幕。


撰文 吳龍珍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木衛二丨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
    他十二年來只有一個職業,影評人。他以大膽、犀利的評論受到廣泛關注和議論,也是金馬獎評委和各地影展媒體專欄的常客。本書是其歷時2年,走過幾乎整個中國寫就的電影旅行書,在這段旅程裡,電影與生命的意義自然綻放,與《獨立日: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相比,這是更有靈魂與故事的文字。
  • 為什麼科幻作品和文藝片都愛莫扎特?丨夜問
    相比貝多芬作品裡的英雄氣概和戰鬥氣魄,莫扎特的創作多了些活潑與自由。莫扎特比貝多芬早出生十幾年,沒有經歷過革命的劇烈動蕩,還處在一種較為穩定的浪漫時代,熱愛生活、富於感情,所以這樣的莫扎特更容易出現在喜劇故事裡。
  • 印象大師莫奈的生命之光
    這位光的貪婪捕捉者,他的作品無不散發出令人感動的光線、色彩、運動以及充沛的活力。而了解莫奈愛情故事的人,又可以從他的作品當中看到一種迥異的愛情之光。莫奈與第一任妻子卡米爾相濡以沫,伉儷情深。卡米爾不僅是莫奈的肋骨更是他的脊梁。少女卡米爾渾身散發著讓莫奈著迷的魔光,1866年,他們雙雙墜入愛河——一束光依偎著另一束光,於是有了《綠衣女人》,19歲的卡米爾給莫奈帶來了最初的光亮和自信。
  • 天地一蜉蝣:她用朝生暮死來告訴他,生命的意義
    妖與人,是這部作品的核心。第三篇章的主角兒雖然是妖,但卻讓人更有感觸。因為本身故事,就是借著初入人世的妖的視角,來講人會面臨的挫折。此篇章名為《蜉蝣》,誰是蜉蝣?眾生皆是。作為群居的狼人,他只能選擇面對人類社會。如同我們,被迫在一瞬間成長,面對象牙塔外的風風雨雨。成長所面對的考驗,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打壓。狼人更為不幸,跨越兩個世界的鴻溝,無論哪方面都是巨大的障礙。
  • 蔡英文否認施壓《夜問打權》,黃智賢再接受環球網專訪:做錯事怎麼...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臺灣《聯合報》26日稱,知名媒體人黃智賢主持的《夜問打權》因為蔡英文當局施壓而即將停播,黃智賢27日上午也向環球網記者證實停播消息。但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27日中午聲稱這是「不實新聞」。對此,黃智賢27日再次接受環球網記者訪問,進行回應。
  • 12.1特別策劃丨用忠誠大愛點燃病殘戒毒人員的生命之光
    資陽所用忠誠大愛點燃病殘戒毒人員的生命之光,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應有貢獻。現以筆者見聞如實記錄資陽所病殘戒毒人員的收治管理工作。TRAVEL●●TRAVEL走進四川省資陽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醫療中心,一片忙碌有序、和諧溫馨的景象。
  • 塞巴爾德:用記憶塑造生命,戰勝遺忘的毀滅
    塞巴爾德說記憶塑造生者的生命,通過他回望式的寫作,記憶也挽回著那些死者的生命。生者與死者彼此塑造,彼此拯救。《W·G·塞巴爾德:用記憶塑造生命》專題封面。如在《土星之環》以及其他敘事作品中:面對捕魚、獵殺等人類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面對人類的貪婪給自然帶來的巨變,他認為鯡魚、飛蛾等動物是人類在這個自然中的命運夥伴,認為殘暴對待動物是人類相互傷害的先奏;面對殖民者給殖民地及當地民眾帶來的悲劇,他認為人類的毀滅本質是導致相互殘害的根本原因;面對文物古蹟、歷史遺址,他在思古幽情中夾雜著虛無主義的憂傷;面對人類工業生產帶製造出來的產品(垃圾),他認為技術本質上會導致人類走向毀滅
  • 《洛麗塔》1997,生命之光,慾念之火
    「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納博科夫曾解釋說,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一隻猴子的新聞,並強調作品並不帶有道德說教。但外界的批判與爭論反而使作品的影響力愈來愈大。1997年,小說《洛麗塔》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洛麗塔》。
  • 我的教育故事丨做你生命中的一縷微光
    在2020年湖北省師德建設主題作品展示活動中,我區共推薦55幅作品參評,44幅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作品7幅,二等獎作品19幅,三等獎作品18幅,南津關小學彭蘭蘇老師在展示會上作了《做一名幸福的鄉村教師》的演講。現將部分師德優秀作品進行展示。葛洲壩實驗小學 廖桂豔師德感悟:我願用生命的熱情與溫暖為孩子點一盞心燈,讓他們朝著光明,信心滿懷,一路前行!
  • 新紀錄作品大賽等你來投丨花開太陽
    《新紀錄作品徵集大賽——新愚公移山記》等你來投。本次大賽重點徵集以「一起脫貧奔小康」為主題主線的紀錄片作品,聚焦中國曾經的貧困地區,真實記錄一線扶貧幹部的奮鬥經歷,以及貧困地區群眾充滿勇氣和智慧的脫貧之路,為新時代留下一份高品質的決勝貧困「中國影像志」。
  • 世紀禁書《洛麗塔》:亨伯特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得由上顎向下移動三次,到第三次再輕輕貼在牙齒上:洛—麗—塔。1955年,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出版。此書在美國人盡皆知,都把它當作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法國、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納博科夫曾經解釋說,他的創作是受一則有關猴子的新聞啟發的,並強調說這部作品沒有道德說教。但是,外界的批評和爭議使得作品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屈原祠燈光映九歌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屈原祠燈光映九歌 2020-12-03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光遺傳」改造基因控制大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給了他
    ;建立的光遺傳學控制原理已被廣泛採用並且被推廣到其他生物系統開創光遺傳學學派1999年,有個神經學科學家幻想著用光來控制大腦。兩年後,世界上誕生了一種叫做光遺傳學的技術:這個神經科學家成功地通過基因改造神經細胞,讓神經細胞擁有了對光產生反應的蛋白質,結果他就可以將光照射到細胞,接下來這些神經細胞裡的電子活動就會被觸發。這個神經學科學家就是吉羅·麥森伯克(Gero Miesenbck)。
  • 太陽之災?想像承載人類對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原標題:太陽之災?想像承載人類對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假如受到 來自太陽的「攻擊」……   「對太陽之災的想像,承載著人類對宇宙生態和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茫茫宇宙,如果地球是人類唯一落腳點,太陽就是帶給人類光、熱和一切生命的源泉。如果說古希臘神話中的火馬拉日輦、《淮南子·精神訓》中的「日中有踆烏」是遠古人類對太陽的稚嫩想像,那麼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這樣的英雄神話傳說則摻雜著先祖們對太陽的崇拜和恐懼之情。   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太陽始終處於我們宇宙哲學體系的中心,它高高在上,驅逐黑夜,既是生命之母,又是巨大的他者。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就是這樣的一個近四十人的救援隊設立在袁隊長租來的廠子裡,也就是李愛榮老人住的這個地方。平常隊員們開會、訓練、義務宣傳、幫扶搜救等都在救援隊吃飯,隊員們提起李阿姨蒸的熱乎乎大饅頭、李阿姨親手壓的麵條、李阿姨自己園子裡種的綠色蔬菜瓜果都讚不絕口。平日裡袁隊長帶領隊員衝在前面,奉獻社會,李阿姨便在隊裡為這群充滿奉獻精神的隊員們撐起一個牢固的後方。
  • 用「光遺傳」改造基因控制大腦治病,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給了他
    ;建立的光遺傳學控制原理已被廣泛採用並且被推廣到其他生物系統開創光遺傳學學派1999年,有個神經學科學家幻想著用光來控制大腦。兩年後,世界上誕生了一種叫做光遺傳學的技術:這個神經科學家成功地通過基因改造神經細胞,讓神經細胞擁有了對光產生反應的蛋白質,結果他就可以將光照射到細胞,接下來這些神經細胞裡的電子活動就會被觸發。這個神經學科學家就是吉羅·麥森伯克(Gero Miesenböck)。他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也是第一個通過基因改造神經細胞的科學家,因此可以用光控制神經細胞的電活動。
  • 「身邊的榜樣」用生命詮釋十七年的堅守與奉獻 丨索昂尼瑪
    17個年頭,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索昂尼瑪感受著這些基層工作的苦與樂。17年,不論職務如何變化,他從未忘記自己的職責、身上的責任,用生命詮釋著基層幹部的堅守與奉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索昂尼瑪,197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時任玉樹州稱多縣扎朵鎮副鎮長。
  • 神用永生之光照亮我們的路
    所以人需要光,需要光來指引人的方向,需要光來照亮前進的路,使人可以有正確的看法看待一切事物。【詩篇 119:105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我們生來就需要被生命所引導,生命散發出來的光芒,成為我們的指路明燈,使我們看清眼前的道路,光來了,我們將不在黑暗中跌跌撞撞。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動漫大師手冢的動漫作品,尊重生命,處處體現了生命的意義
    在手冢全部的作品中,貫徹著他一生創作的共有主題就是尊重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手冢他會如何闡述生命的意義呢?生命的短暫與可貴「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在永恆的生死法則面前,從九五之尊到販夫乞兒,無人能夠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