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偽科學

2021-01-08 絕聖棄智郭笑菲

泱泱中華之外的蠻夷戎狄之地,特別是西方戎狄所創立的數學,乃是奇技淫巧之學問。蠱惑眾生,貽害萬年。

西方戎狄的數學,是構建在形式邏輯之上的,而形式邏輯,不顧形式本身與常識相悖與否,只要在形式上和符號組合上形成自洽就可以。所以說,數學的本質和理論基礎就是形式主義。

從儒家文化的角度來講,形式邏輯屬於巧言範疇。巧言者,亂德亂理,必嚴懲不貸。

《論語·學而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①巧言令色。意為: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②鮮:少。

宋代理學家朱熹注曰①:「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巧言令色」中「巧言」指的就是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典型特徵是脫離現實生活,強調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藝術形式的絕對化。學術方法:著重於使用符號、標記、或一些規則,使得出來的結果與實驗或其他計算的方法相同的行為,也可以稱為「形式主義」。這些標記和規則通常稱為「完全形式化」。無論是哪種形式主義,就是不解決實際問題,光圍著形式打轉轉。世風日下的社會上巧言泛濫,與之有莫大的關係,所以摒棄形式邏輯,重新回歸常識邏輯,是改革社會風氣的必由之路。同時,形式邏輯,又是文賊文痞的棲息地,或者說,是一些不學無術的學術寄生蟲藏匿的地方,必須要穩準狠的精確圍剿,不留任何情面 。用形式邏輯耍嘴皮子,不會生出糧食,無法產出生活用品,但這群人既然還活著,肯定一直在吃飯,在消費日用品,肅清這群人,也是給老百姓減負。嘴巴有兩個主功能,一是吃飯,二是說話。吃飯是往肚子裡灌,愛吃啥吃啥,喝農藥也是自己的事。但是,說話是往別人耳朵裡灌,或寫文章是讓別人看的,如果一個人亂嚼舌頭,試圖讓別人陷入思維混亂,並以此渾水摸魚,騙吃騙喝,那就要付出代價了。所以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

而數學就是一種形式主義,屬於「巧言」範疇,本文將進行全面批判。

先來講述,為什麼古代中國人不重視數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字的認識有關。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擅長數學,不過看了這篇文章,你就可以放寬心了,數學學不懂你才是正確的,不重視數學是中國的一個文化傳統。

我先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時間是連續不斷的,我們總說時間長河,所以我們沒辦法直接描述連續的時間。

於是,我們就把原本連續的時間給離散成了一份一份的。比如說,我們把時間分成了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這種劃分就是在原本連續不斷的時間上人為地切入了很多個點。這其實是一種數學思想,叫離散。把連續的東西分解成一份一份的。時間長河上原本是沒有那些點的,那些點都是我們人類強行切入的。哪天是一年的第一天?哪分鐘是一天裡的第一分鐘?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生硬規定出來的。

如此看來,新年倒計時是不是顯得特別荒誕,每年到了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點,很多人都要聚會。人們盯著那個表,看著秒針一點一點地走向十二點,還要在那三二一地倒計時,等那個秒針一過十二點,人們就開始集體歡呼:哎呀,好激動,我們跨入了新的一年!人們覺得這一秒鐘有特別的意義。但是我們回過頭一想,我們慶祝的這一秒鐘,在連續的時間長河上,有什麼特別的嗎?其實這就是人類強行規定出來的一個點,根本就沒有意義。

這個時間長河的例子說明,當我們用離散的思想去分析世界時,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歪曲。中國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是這麼認為的。比如老子,他就反對用離散的思想看待世界。

這就要引出標題裡的那個字了:道。

老子說了,世界最根本的真理叫做「道」。「道」是什麼樣子呢?老子說,道是混合成一體的,是連續的,也就是是不離散的。

我們中國文化裡有一種理想,叫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說我們人類最完美的狀態,是跟世界合為一體,這就意味著,我們跟世界是連續的,是不能分開的,這就叫天人合一。換句話說,中國古代哲學家很早就看到了離散思想的局限性,他們的觀點是:世界的本質是連續的、是一體的。所以,中國古人在很長時間裡面不重視數學,他們認為數學思想會把世界給分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研究數學那是比較下等的工作。

現代社會,各種知識和信息滿天飛。在信息階段的時候,呈現的是魚龍混雜的狀態,什麼都有,好的壞的統統囊括其中。信息經過加工就會變成知識,如果有人別有用心,知識就有可能是虛假甚至有毒的。如果你沒有光明的內心,沒有正確的判斷,就有可能碰到「毒物」,它不但不會讓你進步,更有智慧,反而會毒害你的身心,阻礙你的發展。

道家反對學習,反對知識和學問。人應以樸素的內心回歸大自然。特別是對數學這種奇技淫巧之學問,老莊如果活到今天會第一個站出來寫詩寫經寫文反對。

老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 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算術是數學的基礎分支。算術是數學中最古老、最基礎和最初等的部分,它研究數的性質及其運算。把數和數的性質、數和數之間的四則運算在應用過程中的經驗累積起來,並加以整理,就形成了最古老的一門數學:算術。在古代全部數學就叫做算術,現代的代數學、數論等最初就是由算術發展起來的。後來,算學、數學的概念出現了,它代替了算術的含義,包括了全部數學,算術就變成了其中的一個分支。

根據史學記載:中國古代的數學不叫數學叫算學,代表著作《九章算術》、《周脾算經》等,直到宋元時代,才出現了「數學」這一名詞。從19世紀起,西方的一些數學學科,包括代數、三角等相繼傳入中國。西方傳教士多使用數學,日本後來也使用數學一詞,中國古算術則仍沿用「算學」。1953年,中國數學會成立數學名詞審查委員會,確立起「算術」的意義,而算學與數學仍並存使用。1937年,清華大學仍設「算學系」。1939年為了統一起見,才確定專用「數學」一詞。

算術主要表達方式就是數量,數量是對現實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達。人們就需要一些語言來表達事物的多少,比如,狩獵收貨的多少,祭祀犧牲的多少等。在古代中國,這樣的表達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在現代漢語中,一些表示數量的後綴名詞的具體形式已經被根深蒂固的保留下來了,比如,一粒米、兩條魚、三隻雞、四個蛋、五匹馬、六頭牛、七張紙、八頂帽子、九件衣服、十條褲子等。所以把這種有實際背景的、關於量的多少的表達稱為數量。

它以自然數和非負分數為主要對象。算術的內容包括兩部分,一部分討論自然數的讀法、寫法和它的基本運算,這一部分包括進位制和記數法,主要是十進位制,其他的進位制與十進位制僅是採用的基數不同,都可以仿照十進位數的原理和原則進行計算,算術的另一部分包括算術運算的方法與原理的應用。如分數與百分數計算,各種量及其計算,比和比例,以及算術應用題。算術是數學中最基礎、最初等的部分。主要研究零和正整數、正分數的記數法,在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下產生的數的性質、運算法則以及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

自然數或正整數的數學理論就是眾所周知的算術。至於幾何、 代數等許多數學分支學科的名稱,都是後來很晚的時候才有的。拉丁文的「算術」這個詞是由希臘文的「數和數的技術」變化而來的。「算」字在中國的古意也是「數」的意思,表示計算用的竹籌。算術其內容包括自然數和在各種運算下產生的性質,運算法則以及在實際中的應用。可是,在數學發展的歷史中算術的含義要廣泛得多。進位:也就是進位計數制,是人為定義的帶進位的計數方法。 對於任何一種進位,比如X進位,就表示每一位置上的數運算時都是逢X進一位。 十進位是逢十進一,十六進位是逢十六進一,二進位就是逢二進一,以此類推,X進位就是逢X進位。

十進位:人類天然選擇了十進位:由於人類解剖學的特點,雙手共有十根手指,故在人類自發採用的進位制中,十進位是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成語「屈指可數」某種意義上來說描述了一個簡單計數的場景,而原始人類在需要計數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天然的算籌——手指來進行計數。十進位編碼幾乎就是數值本身。

數值本身是一個數學上的抽象概念。經過長期的演化、融合、選擇、淘汰,系統簡便、功能全面的十進位計數法成為人類文化中主流的計數方法,經過基礎教育的訓練,大多數的人從小就掌握了十進位計數方法。盤中放了十個蘋果,通過數蘋果我們抽象出來「十」這一數值,它在我們的腦海中就以「10」這一十進位編碼的形式存放和顯示,而不是其它的形式。從這一角度來說,十進位編碼幾乎就是數值本身。十進位的基數為10,數碼由0-9組成,計數規律逢十進一。

數的產生與發展:人類是動物進化的產物,最初也完全沒有數量的概念。但人類發達的大腦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已經達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這樣,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由於記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漸產生了數的概念。比如捕獲了一頭野獸,就用1塊石子代表。捕獲了3頭,就放3塊石子。"結繩記事"也是地球上許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類共同做過的事。我國古書《易經》中有"結繩而治"的記載。傳說古代波斯王打仗時也常用繩子打結來計算天數。用利器在樹皮上或獸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擺在地上計數也都是古人常用的辦法。這些辦法用得多了,就逐漸形成數的概念和記數的符號。數的概念最初不論在哪個地區都是1、2、3、4這樣的自然數開始的,但是記數的符號卻大小相同。

若干年以前,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往往幾十人在一起,過著群居的生活。他們白天共同勞動,搜捕野獸、飛禽或採集果薯食物;晚上住在洞穴裡,共同享用勞動所得。在長期的共同勞動和生活中,他們之間逐漸到了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於是產生了語言。他們能用簡單的語言夾雜手勢,來表達感情和交流思想。隨著勞動內容的發展,他們的語言也不斷發展,終於超過了一切其他動物的語言。其中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語言包含了算術的色彩 人類先是產生了「數」的朦朧概念。他們狩獵而歸,獵物或有或無,於是有了「有」與「無」兩個概念。連續幾天「無」獸可捕,就沒有肉吃了,「有」、「無」的概念便逐漸加深。 後來,群居發展為部落。部落由一些成員很少的家庭組成。所謂「有」,就分為「一」、「二」、「三」、「多」等四種,有的部落甚至連「三」也沒有。任何大於「三」的數量,他們都理解為「多」或者「一堆」、「一群」。有些酋長雖是長者,卻說不出他捕獲過多少種野獸,看見過多少種樹,如果問巫醫,巫醫就會編造一些詞彙來回答「多少種」的問題,並煞有其事地吟誦出來。然而,不管怎樣,他們已經可以用雙手說清這樣的話(用一個指頭指鹿,三個指頭指箭),「要換我一頭鹿.你得給我三枝箭。」這是他們當時沒有的算術知識。

大約在1萬年以前,冰河退卻了。一些從事遊牧的石器時代的狩獵者在中東的山區內,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農耕生活。他們碰到了怎樣的記錄日期、季節,怎樣計算收藏穀物數、種子數等問題。特別是在尼羅河谷、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發展起更複雜的農業社會時,他們還碰到交納租稅的問題。這就要求數有名稱。而且計數必須更準確些,只有「一」、「二」、「三」、「多」,已遠遠不夠用了。 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及兩河周圍,叫做美索不達米亞,那兒產生過一種文化,與埃及文化一樣,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雖然相距很遠,但卻以同樣的方式建立了最早的書寫自然數的系統:在樹木或者石頭上刻痕劃印來記錄流逝的日子。儘管數的形狀不同,但又有共同之處,他們都是用單劃表示「一」。 後來(特別是以村寨定居後),他們逐漸以符號代替刻痕,即用1個符號表示1件東西,2個符號表示2件東西,依此類推,這種記數方法延續了很久。大約在5000年以前,埃及的祭司已在一種用蘆葦製成的草紙上書寫數的符號,而美索不達米亞的祭司則是寫在鬆軟的泥板上。他們除了仍用單劃表示「-」以外,還用其它符號表示「+」或者更大的自然數;他們重複地使用這些單劃和符號,以表示所需要的數字。 公元前1500年,南美洲秘魯印加族習慣於「結繩記數」──每收進一捆莊稼,就在繩子上打個結,用結的多少來記錄收成。「結」與痕有一樣的作用,也是用來表示自然數的。

根據我國古書《易經》的記載,上古時期的中國人也是「結繩而治」,就是用在繩上打結的辦法來記事表數。後來又改為「書契」,即用刀在竹片或木頭上刻痕記數.用一划代表「一」。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還常用「正」字來記數.每一划代表「一」。當然,這個「正」字還包含著「逢五進一」的意思。

大約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的符號。「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用圓圈表示零,是數學史的一大發明。「0」的出現是數學史上一大創造。「0」一直被人們稱為阿拉伯數字,其實,它的誕生地卻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響。大乘空宗流行於公元三至六世紀的古代印度。恰正是在它流行後期,在印度產生了新的整數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規定出十個數字的符號。以前計算到十數時空位加一點。用「.」表示,這時發明了「0」來代替。「0」的梵文名稱為Sunya,漢語音譯為「舜若」,意譯為「空」。0乘以任何一個數,都使這個數變成0。大乘空宗由印度龍樹及其弟子提婆所創立,強調「一切皆空」。0的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這一命題所留下的痕跡。0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也是解析幾何中笛卡兒坐標軸上的原點。沒有0也就沒有原點,也就沒有了坐標系,幾何學大廈就會分崩離析。這種認識,同樣有可能受了大乘空宗的啟發。大乘空宗的「空」,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做是原點,是佛教認識萬事萬物的根本出發點。大乘空宗認為,無論是正面的天堂還是反面的地獄,不管是天神或是魔鬼,都不免入相,脫離不了輪迴之苦。天神享盡福報,照樣會墮入畜生道或餓鬼道,也有可能走向自己對立面而成為魔。大乘佛教說「空」道「有」,都強調不可執著。這種說法與0的特殊在數學上表述,在哲學上有其相同之處。

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種姓制度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裡,如果第一格裡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裡的同樣圓點就表示十,而第三格裡的圓點就代表一百。這樣,不僅是數字符號本身,而且是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以後,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為零的符號。可以這麼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

印度數字:公元3世紀,古印度的一位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最古的計數目大概至多到3,為了要設想「4」這個數字,就必須把2和2加起來,5是2加2加1,3這個數字是2加1得來的,大概較晚才出現了用手寫的五指來表示5這個數字和用雙手的十指表示10這個數字。這個原則實際也是數學計算的基礎。羅馬的計數只有到Ⅴ(即5)的數字,Ⅹ(即10)以內的數字則由Ⅴ(5)和其它數字組合起來。

直到阿拉伯人徵服了古印度旁遮普地區,他們吃驚地發現:被徵服地區的數學比他們先進。於是設法吸收這些數字。公元771年,印度北部的數學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達,被迫給當地人傳授新的數學符號和體系,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由於印度數字和印度計數法既簡單又方便,其優點遠遠超過了其他的計算法,阿拉伯的學者們很願意學習這些先進知識,商人們也樂於採用這種方法去做生意。

阿拉伯數字由0,1,2,3,4,5,6,7,8,9共10個計數符號組成,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後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後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人們以為是阿拉伯發明,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採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從左往右書寫。藉助一些簡單的數學符號:小數點、負號、百分號等,這個系統可以明確的表示所有的有理數。為了表示極大或極小的數字,人們在阿拉伯數字的基礎上創造了科學記數法。

後來,阿拉伯人把這種數字傳入西班牙。公元10世紀,又由教皇熱爾貝·奧裡亞克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公元1200年左右,歐洲的學者正式採用了這些符號和體系。至13世紀,在義大利比薩的數學家費婆拿契的倡導下,普通歐洲人也開始採用阿拉伯數字,15世紀時這種現象已相當普遍。那時的阿拉伯數字的形狀與現代的阿拉伯數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較接近而已,為使它們變成1、2、3、4、5、6、7、8、9、0的書寫方式,又有許多數學家花費了不少心血。

關於負數的悖論。負數是一個數學術語,比零小的數叫做負數,負數與正數表示意義相反的量。負數用負號「-」和一個正數標記,如2,代表的就是2的相反數。任何正數前加上負號便成了負數。一個負數是其絕對值的相反數。

《九章算術》最早提出了正負數加減法的法則:「正負數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裡的「名」就是「號」,「除」就是「減」,「相益」、「相除」就是兩數的絕對值「相加」、「相減」,「無」就是「零」。

與中國古代數學家不同,西方數學家更多的是研究負數存在的合理性。16、17世紀歐洲大多數數學家不承認負數是數。帕斯卡認為從0減去4是純粹的胡說。帕斯卡的朋友阿潤德提出一個說法來反對負數。(-1):1=1:(-1),那麼較小的數與較大的數的比怎麼能等於較大的數與較小的數比呢?直到1712年,連萊布尼茲也承認這種說法合理。英國著名代數學家德·摩根 在1831年仍認為負數是虛構的。他用以下的例子說明:「父親56歲,其子29歲。問何時父親年齡將是兒子的二倍?」。他列出方程:56+x=2(29+x),並解得x=-2。他稱此解是荒唐的。當然,歐洲18世紀排斥負數的人已經不多了。隨著19世紀整數理論基礎的建立,負數所謂的合理性在邏輯上才真正建立。

負數是比零小的數:根據此定義,細想之餘可發現與常識相悖。零的本意是「什麼都沒有」、「無」,怎可能有一種存在會比「什麼都沒有」還小呢?假如一個房間裡有6個人,可以從這個房間裡走出來8個 人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以現行的數學標述體系,「6-8=-2」這種算術式是可成立的。仔細觀察負數之結構,可發現負數並非由單一符號構成,而是由兩個符號構成。比如,「-8」是由「-」和「8」構成,因此它會有拆合之別,所謂拆合之別,即是文字的連讀和拆讀之區別 。有時候同一個字組,在連讀和拆讀的不同閱讀方式下會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意思。「-8」,拆讀是「減8」,連讀則是「負8」,而實際上人們眼前出現的是同一種符號組合。換言之,當「-8」這個符號出現在我們眼前時,會出現邏輯岔口,而我們在這個邏輯岔口上如何選擇進入邏輯體系,與如何解讀這個符號有關,並與我們最終得到的答案息息相關。而對這個解讀規則的熟悉,需要在學校接受一種強加式訓練,比如,用括號括起來就理解為負數,若前面是數的話,理解為減數等。

「減8」和「負8」是具有兩種不同意義的概念,為什麼在科學共識體系構建的符號體系裡看起來一摸一樣呢?科學共識體系對外號稱,負數是一種「新發現」的數,果真如此嗎?實際上,負數並非是科學共識體系的新發現,在科學共識體系出現之前,任何文明群體都廣泛的使用源意上的負數概念,但其他文明群體都為了避免出現混淆而用明顯的標誌來區分「減8」和「負8」,唯獨科學共識體系不僅不區別它們的不同,還有意使用了容易產生混淆的方式來標示它們。

《九章算術》第八章:正負術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劉徽註:今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正算赤 ,負算黑。否則以邪正為異。

可見這些問題古人早就談論過,這絕不是什麼「新發現的數」,特別是它強調要使用顏色或偏正等顯而易見的視覺區分法標示之。需要強調的問題是,為什麼別人都怕形成混淆,用明顯的區別標示,科學共識體系特意使用同一個符號來標示兩種概念?是不是,就是專門為了讓人們產生混淆,特意制定了這種符號系統 ?「負數是比零小的數」這樣的陳述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它把絕對概念和相對概念進行了相對對比。有者有大小,無者無大小,換言之,「無」和「有」是不能進行大小對比的,因為「無」沒有大小,是故「無」既不比「有」大,也不比「有」小。這種錯誤的原初應該是因為人們以為這樣的對比關係是成立的:「2個蘋果大於0個蘋果」,可恰恰這時候出現了錯覺,實際上,0後面出現任何名詞都無意義,當數字是0的時候,後面的名詞也需要一併消失,因此,2個蘋果和0,實際上是無法進行大小比較,因為0本身失去了大小,我們無法把一個描述大小的數,和沒有大小的0,進行大小比較。或者說,0是無屬性的,因此無法進行屬性比較。是故,「負數是比零小的數,正數是比零大的數,所以所有正數比所有負數大」,這種陳述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0即不比什麼小,也不比什麼大,就是無。而無者無大小。科學共識體系會說+8和8是一樣的,這顯然是在混淆絕對值和相對值。如果我們認為向東走8米和8米是一樣的,那就同樣要認為向西走8米和8米是一樣,甚至向東走8米和向西走8米是一樣的。另外,科學共識體系使用溫度計的刻度等來說明負數,但0度,並不是沒有溫度,這個和數量對比完全不同。實際上,我們可以使用另一種符號表示相反數:比如用△和○的組合(▽和 △的組合)。等等,看著彆扭?接受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好了,習慣成自然。

負數觀念顯然是主觀得失觀念中產生的,然而,科學共識體系把它解釋為客觀「實」數。這是每個人在計算個人得失的時候天然的,本能性的傾向,而科學共識體系以正負數符號系統,把人的本能欲望提煉成符號系統,並反投暨放大給了人們。在這種符號和欲望的迴路系統中不斷進行訓練之後,一個人的個人慾望會不斷的被放大,最終會培養成一個標準的現代人:精算於個人得失。

在「負數是比零小的數,正數是比零大的數,所以所有正數比所有負數大」中,前兩句是無效陳述:因為0無法做大小對比。在這個陳述中,無法進行大小對比的0,通過暗示和灌輸的方式被 強行引進,而最後一句貌似是通過前兩句的牽引下成立的,實際上只是硬性的輸入到人們的腦中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只有負負得正,而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正正得負呢?負負得正,正正得正,很類似於這樣的俏皮話: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反正都是我的。負負得正,是以「我」中心而展開的話語,所以負數就是偽論。

分析:對於一種規則來說,首先不是規則本身合不合理的問題,因為一種社會規則,會在群體無意識中運行。因此,無論是良性規則還是惡性規則,一旦形成某一群體的共識,就不會輕易允許其成員隨意破壞。其他遵守規則的成員會通過各種方式打壓破壞規則的人,疏遠、嘲笑、謾罵、甚至使用極刑也有可能。大多數人不會考慮自己學的東西合不合理,只考慮在既定的學術體系裡不落在別人的後面,就是說學問本身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到跟別人一樣或比別人高的文憑。然而,天何言哉,您見過給地球人發放文憑嗎?地球是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發放文憑的。尤可見,所謂的文憑 ,只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頒發給遵守或認可一個利益共同體的利益體系的憑證而已。它不是用來證明一個人的學識有多深,它不過是進入一個利益共同體體制內部的一張門票而已。

算術的符號的起源。「+」和「-」的符號出現於歐洲中世紀。據說,當時酒商在銷售酒時,習慣用橫線由上向下在酒桶上標出存酒位置,而當再往桶裡加注酒時,便用豎線條把原來畫的橫線劃掉。於是就出現用以表示減少的「-」和用來表示增加的「+」。

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這兩個符號表示「剩餘」和「不足」。1514年荷蘭數學家赫克把它用作代數運算符號。後又經過法國數學家韋達的宣傳和提倡,開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認。1631年,英國著名數學家歐德萊認為乘法是加法的一種特殊形式,於是他便把前人所發明的「+」轉動45度,便成為了沿用至今的「×」乘號。而另一乘號「·」是數學家赫瑞奧特首創的。「÷」號最初是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流行的。數學家奧曲特首先提出了用「:」表示「除」或「比」,但也有人用分數線表示「比」,後來有人把二者結合起來就變成了「÷」。不過,人們卻公認,除號是18世紀瑞士人哈納創造的,用一條橫線將兩個圓點上下分開,意為「分解」。但也有人認為,「·」(乘)號和「:」(比或除)號都是在17世紀末由發明微積分的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創造並引入數學運算的。我想,無論上述說法是否確切,我們還是應該承認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的想像力是豐富而無窮的。

自數學發明以來,特別是當今世界,人們對數學如此迷信到了猖獗的地步,本文作者出於對真理的敬仰,依據去偽存真的出發點。艱苦論證鑽研得到一個驚人深刻的發現:1+1≠2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句話如今已被人們奉為真理。然而想一想,每棵樹都有數以千計萬計的葉子,而且世界上同種類的樹木非常多,每一種樹上的葉子都非常相似,每棵樹上的葉子也更是如此,但是世界上竟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又是為什麼呢?

樹葉其實也如同人的指紋一樣,它的葉形葉脈就如同它的生物指紋,由於每一片樹葉在生長的時候分子的排列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樹葉的葉形葉脈也不可能完全一樣。

樹葉都是由細胞構成,而細胞又是由分子構成,一片樹葉中有無數個細胞,一個細胞中又有無數個分子。這些分子和細胞的結構與排列不可能完全一樣,而且這裡的無數都代表著十分龐大的數字,都要用億做單位來計算,而數字越龐大,也代表著重複的機率越小,因此在億億分之一或者更小的機率面前,世界上的樹葉,也就沒有兩片一樣的了。

其實,不單是人的指紋或者樹葉,每一類生物都有它的生物獨特性和相似性,我們看動物世界紀錄片的時候,會發現成群火烈鳥或者角馬的數量常以百萬計,它們雖然看上去都非常相似,然而也終究都是不一樣的,沒有兩隻火烈鳥和兩隻角馬是完全一樣的,它們也是一樣在有相似性的同時也有獨特性。

此真理並非本人獨創,德國近代全才(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了,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而算術中的量都是等量的,就是說算術中世界上的物體必須都是大小相同對稱等量的。可是現實中沒有什麼東西是等大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形狀絕對規則的。放大幾百倍都是跳動的原子和分子。再放大幾千倍就是電光火石間閃耀的夸克了。比如說有兩個西瓜一個大一個小(現實世界中這是絕對一定的!)放在一起,你說是兩個,我覺得還是三個呢。因為其中一個大西瓜的體積可能是另一個小西瓜體積的兩倍。蘋果、梨、石頭、泥塊、飛禽走獸都是這個道理。所以1+1有可能等於3,有可能等於3.2。也有可能等於2.2,2.5,2.8,也可能等於16等於100,甚至等於幾十萬。因為1+1=2是等量情況下,而現實世界中是絕對不存在等量物體的!所以大自然現實顯然不認可算術體系。

代數學是數學的基礎分支。「代數」一詞最初來源於公元9世紀阿拉伯數學家、天文學家阿爾·花剌子密(公元780-850年)一本著作的名稱,書名直譯為《還原與對消的科學》

如果我們對代數符號不是要求像現在這樣簡練,那麼代數學的產生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西方人將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看作是代數學的鼻祖,而真正創立代數的則是古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偉大數學家默罕默德·伊本·穆薩,我國稱為「花剌子密」,生卒約為公元780-850年。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代數與算術的整理者,被譽為「代數之父」。 他因而被稱為代數的創造者,與丟番圖享名。十二世紀,花剌子密在印度數字方面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十進位因此傳入西方世界。 「代數」作為一個數學專有名詞、代表一門數學分支在我國正式使用,出自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和英國人韋列亞力共同翻譯了英國人棣麼甘所寫的一本書,譯本的名稱就叫做《代數學》

代數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都是抽象化的結構,我們常見的就是:方程,一個等式左右兩邊不是數字就是abcdxy等等怪符號,用一邊的不確定來推導另一邊的不確定,或者是一邊的確定來推導另一邊的不確定。這是隔山打牛呢?我這邊命令你去做,你會去按我說的做嗎,你不做,我又耐何?根據推理,一大堆石頭玻璃未知的已知的能轉化成一大堆金銀首飾未知的已知的嗎?不同屬性豈能同日而語,劃上等量關係?

代數方程式中的等於「=」符號本質上已是歪理邪說,我們的現實世界(大自然)中等量關係是不存在的,如果這個世界是等量的,那麼就不會有矛盾和對立,高低,大小,冷熱,明暗,大地也不會出現高山和裂谷,路面也不會有起伏。如果這個自然真是等量的,按照代數學(數學)中的等量哲學,我們的世界就像動畫模型,人與人同高,同相貌,同聲,路與路同寬,同長,高山、低谷同樣,物體顏色同色……成了網格線3D模型中的世界。就像洛克人炸彈人中的想像世界。等量關係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就拿我們生活中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等量工具天平來說吧,它兩邊持平的時候,重量都不是絕對相等的,在微小範圍內,天平誤差很大,因為原子核在0K以上是不斷跳躍的。受地球引力場的微小變化,物體的溫度,氣流效應,吸附效應,浮力效應。所以說真正意義上的「等量」不存在,故等量關係純屬扯蛋,等量代換更是無稽之談。

記得中學時好多數學老師為解複雜方程式時,寫的焦頭爛額,沉默許久,自己都說不知道怎麼算了。說明方程式就是自相矛盾,把創造者也塞住了,最終推導出等於一種怪異的數字結構,現實世界中這些方程理論都是歪理。

大多情況下代數方程式是計算和推導未知數,但是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是已知的,未知的都是放屁。你不知不代表它不可知,只是人類無法知而已。未知數這個概念是針對人,在大自然面前沒有未知。數學家故弄玄虛捏造那麼多未知數,符號,等式。都是脫離現實,不接地氣,自以為是,自洽自融,自娛自樂。現實中不規則的量都是直觀的,要麼有,要麼無,不存在什麼「推導」和「未知」,造物主是拿代數公式造萬物了嗎?笑話。

代數中複數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荒唐的數,人類把關於實數的所有問題和質疑都沒解決完,偽科學家倒好,整出了個「複數」,第一次看到複數中那個「i=-1」的時候,瞬間要窒息的感覺。而複數中又包含了更荒唐怪異的虛數。來看看這些自娛自樂的人造學問吧。虛數定義:平方是負數的或根號內是負數的數。發明人為法國數學家勒內·笛卡爾,發明單位 i ,特別規定i=-1。

「虛數」這個名詞是17世紀著名數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創製,因為當時的觀念認為這是真實不存在的數字。人們發現即使使用全部的有理數和無理數,也不能解決代數方程的求解問題。像x+1=0這樣最簡單的二次方程,在實數範圍內沒有解。12世紀的印度大數學家婆什伽羅都認為這個方程是沒有解的。他認為正數的平方是正數,負數的平方也是正數,因此,一個正數的平方根是兩重的;一個正數和一個負數,負數沒有平方根,因此負數不是平方數。這等於不承認方程的負數平方根的存在。

到了16世紀,義大利數學家卡爾達諾在其著作《大術》和《數學大典》中,把記為1545R15-15m這是最早的虛數記號。但他認為這僅僅是個形式表示而已。1637年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在其《幾何學》中第一次給出「虛數」的名稱,並和「實數」相對應。

虛數就是-1的平方根。可是,什麼數的平方等於-1呢?計算器直接顯示出錯。

在數學中,無理數是所有不是有理數字的實數,後者是由整數的比率(或分數)構成的數字。當兩個線段的長度比是無理數時,線段也被描述為不可比較的,這意味著它們不能「測量」,即沒有長度(「度量」)。常見的無理數有:圓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歐拉數e,黃金比例φ等等。

無理數的邏輯定義是有些不自然的。利用邏輯而定義出來的無理數是一個智慧的怪物,所以長期以來數學家們覺得無理數難以掌握,這是其真正的本質原因。事實上,直到19世紀,一些保守的數學家仍然不接受這樣的無理數理論。

中世紀過後,歐洲數學逐漸復甦。東方數學逐漸傳播到西方,由於東方的數學尤其以算術方面見長,受東方數學影響,在歐洲,算術和代數的發展首先取得了突出成就。到 16、17世紀,歐洲人對無理數的使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了,但無理數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數卻產生了重大分歧。

觀點:無理數不是真正的數。因為在用十進小數的記號表示無理數的問題時,認為無理數不能被準確掌握,因而不是真正的數。支持這個觀點的有斯蒂弗爾,帕斯卡和牛頓等人。笛卡兒也承認無理數是能夠代表連續量的抽象的數。無論哪種觀點,它都只是觀點,數學家們都沒有弄清楚無理數的概念。

實數中的無理數都遭受嚴重的質疑,難以被接受認可,偽數學家們又搞出虛數,一種現實中不存在的數。真是荒唐至極,以後再來個「虛實相間數」,肯定又有一群智障人士前赴後繼的奉為真理去學。

幾何學是數學的基礎分支。幾何學,就是研究空間結構及性質的一門學科。它是數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內容之一,與分析、代數等等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並且關係極為密切。幾何學發展歷史悠長,內容豐富。它和代數、分析、數論等等關係極其密切。幾何思想是數學中最重要的一類思想。暫時的數學各分支發展都有幾何化趨向,即用幾何觀點及思想方法去探討各數學理論。常見定理有勾股定理,歐拉定理,斯圖爾特定理等。

名稱由來:幾何這個詞最早來自於希臘語「γεωμετρα」,由「γα」(土地)和「μετρεν」(測量)兩個詞合成而來,指土地的測量,即測地術。後來拉丁語化為「geometria」。中文中的「幾何」一詞,最早是在明代利瑪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時,由徐光啟所創。當時並未給出所依根據,後世多認為一方面幾何可能是拉丁化的希臘語GEO的音譯,另一方面由於《幾何原本》中也有利用幾何方式來闡述數論的內容,也可能是magnitude(多少)的意譯,所以認為幾何是geometria的音、意並譯。

歐氏幾何源於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德把人們公認的一些幾何知識作為定義和公理,在此基礎上研究圖形的性質,推導出一系列定理,組成演繹體系,寫出《幾何原本》,創造了歐氏幾何。歐幾裡得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曾經到亞歷山大城教學,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溫良敦厚的教育家。他酷愛數學,深知柏拉圖的一些幾何原理。他非常詳盡的搜集了當時所能知道的一切幾何事實,按照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提出的關於邏輯推理的方法,整理成一門有著嚴密系統的理論,寫成了數學史上早期的巨著《幾何原本》。

歐幾裡得幾何簡稱「歐氏幾何」,是幾何學的一門分科。數學上,歐幾裡得幾何是平面和三維空間中常見的幾何,基於點線面假設。數學家也用這一術語表示具有相似性質的高維幾何。按所討論的圖形在平面上或空間中,又分別稱為「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其中公理五又稱之為平行公設,敘述比較複雜,並不像其他公理那麼顯然。這個公設衍生出「三角形內角和等於一百八十度」的定理。在高斯的時代,公設五就備受質疑,俄羅斯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匈牙利人波爾約闡明第五公設只是公理系統的一種可能選擇,並非必然的幾何真理,也就是「三角形內角和不一定等於一百八十度」,從而發現非歐幾裡得的幾何學,即「非歐幾何」。

非歐式幾何:羅巴切夫斯基幾何的公理系統和歐幾裡得幾何不同的地方僅僅是把歐式幾何平行公理用「在平面內,從直線外一點,至少可以做兩條直線和這條直線平行」來代替,其他公理基本相同。由於平行公理不同,經過演繹推理卻引出了一連串和歐式幾何內容不同的新的幾何命題。

黎曼幾何是非歐幾何的一種,亦稱「橢圓幾何」。德國數學家黎曼,對空間與幾何的概念作了深入的研究,於1854年發表《論作為幾何學基礎的假設》一文,創立了黎曼幾何。黎曼幾何是德國數學家黎曼創立的。他在1851年所作的一篇論文《論幾何學作為基礎的假設》中明確的提出另一種幾何學的存在,開創了幾何學的一片新的廣闊領域。

黎曼幾何中的一條基本規定是:在同一平面內任何兩條直線都有公共點。在黎曼幾何學中不承認平行線的存在,它的另一條公設講:直線可以無限延長,但總的長度是有限的。黎曼幾何的模型是一個經過適當「改進」的球面。

這個世界上物體的形狀本質上都是不規則的,沒有絕對橫平豎直的物體,沒有理論中的那種直線,甚至圓和π都是人為捏造出來的,圓實質上可以理解為一種大致上順滑的封閉圖形。沒有絕對圓這一說。你看到任何一個圓,你放大幾十倍幾百倍都是坑坑窪窪不齊的,有興趣的朋友在你的高像素手機中截屏一個圓的圖形,用內置圖片編輯不斷放大試試看,看圓弧究竟是什麼。長方形正方形也不過理想狀態而已,在我們農村,土地都是高低不平的,無法用尺規做一個標準理想的矩形來。有人會說了,玻璃和鋼板不平嗎?那你拿顯微鏡瞧瞧,表面凹凸不平,文章後面有詳細解釋。假設一個長10cm寬1cm的矩形,面積是10cm,一個正方體方塊底面積是4cm(邊長2×2),按面積方法說理論上至少可以擺下兩個正方體,事實果真如此嗎?我看連一個都放不下,所以數學題中的「小明假設」看多了會變成弱智!還有幾何中的角度也都是放屁,眾所周知,角度是兩條直線相交而成,現實中真正的直線都是不存在的,還談什麼角度?角度內小外大,角度根部小到無法處理分辨,生活中能實用嗎?

根據以上非歐式幾何定義「從直線外一點至少可以做無數直線和這條直線平行」或者「在同一平面內任何兩條直線都有公共點(交點)直線可以無限延長,但總的長度是有限的」,這些怪論自相矛盾。中學時你已被強制灌輸過歐式幾何定義:「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平行公理)」,「三角形內角和等於一百八十度」,而現在又自相矛盾,就像說,天一定是藍的,然後告訴你天也可以是綠色的。上述理論我剛接觸時瞬間被雷擊噴飯了,自己一邊說直線可以無限延長,一邊又說長度是有限的。那到底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我說你的臉是白的,然後我又說你的臉必須是黑的,這種特別矛盾的語意有什麼實際意義呢?是猜謎遊戲呢?猜謎遊戲也不這樣的呢。所以說,數學少接觸少學,學的太多,你被瘋子灌輸的扭曲異常違背常理的思維,久了你也會變得不正常甚至瘋掉,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我相信瘋子偽科學家什麼事都能幹出來。千年以後,估計出現了上百條定理,你隨便可以定義幾何定理,不怕證明不了,就怕你想不到。這幫科學怪人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啊,想怎麼說怎麼定義皆可。就像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說:「我昨天不幸被車撞死了,但我今天依然健康的活著」嚴重思維破裂的論據。所以從這個角度上,徹底打敗否定了幾何學這門偽科學。

微積分學是數學的基礎分支。內容主要包括函數、極限、微分學、積分學及其應用。函數是微積分研究的基本對象,極限是微積分的基本概念,微分和積分是特定過程特定形式的極限。17世紀後半葉,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和德國數學家戈特弗裡德曼·萊布尼茲,總結和發展了幾百年間前人的工作,建立了微積分,但他們的出發點是直觀的無窮小量,因此尚缺乏嚴密的理論基礎。19世紀柯西和魏爾斯·特拉斯把微積分建立在極限理論的基礎上;加之19世紀後半葉實數理論的建立,又使極限理論有了嚴格的理論基礎,從而使微積分的基礎和思想方法日臻完善。 在中世紀(14—17世紀)歐洲數學大發展的時期,我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明、清時期)。所以,我國的數學家與微積分無緣。

微積分學實質就是故弄玄虛。造物主沒有發明把一件物體去無限分割,你要是把一根蘿蔔能切成無限等份,我願在你面前喝下一瓶農藥!這是一種奇徑怪癖的思想,去算一個不規則圖形的物體的面積體積,這全都是西方怪癖雜碎們的瘋人之作。不規則的東西怎麼能拿來算呢?現實中的物體怎麼能無限分割呢?切到原子核,質子,中子夸克,理論上的「弦」層面,還能切下去嗎?純粹是妄想怪論,現實中不存在的。

整個十八世紀,微積分的基礎概念是混亂和不清楚的,許多英國數學家也許是由於仍然為古希臘的幾何所束縛,因而懷疑微積分的全部工作。「極限」是數學中的分支:微積分的基礎概念。廣義的「極限」是指「無限靠近而永遠不能到達」的意思。數學中的「極限」指:某一個函數中的某一個變量,此變量在變大(或者變小)的永遠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向某一個確定的數值A不斷地逼近而「永遠不能夠重合到A」(「永遠不能夠等於A,但是取等於A'已經足夠取得高精度計算結果)的過程中,此變量的變化,被人為規定為「永遠靠近而不停止」、其有一個「不斷地極為靠近A點的趨勢」。聽到這裡,違背常理的邏輯是不是讓您腦袋發暈?我看到瞬間就笑了,按照極限理論思想:一個人站在起始點走到終點100米全程,邊走邊降低速度,不斷降低速度但是不能停止(現實中有無窮低的行駛速度嗎?)此人不斷走動,永遠無法到達終點,即離終點還有1毫米,他還是不斷地逼近搖晃走動著,但卻不會觸及終點……。聽到這恐怕都受不了了,真有人去做這種實驗,實驗人肯定會被踹飛……。由此可見,微積分中「極限」概念荒唐至極。是一個極其荒唐的謬論,嚴重有悖常理。

極限是一種「變化狀態」的描述。此變量永遠趨近的值A叫做「極限值」數學的發展又遇到了深刻的令人不安的危機。例如,有時把無窮小量看作不為零的有限量而從等式兩端消去,而有時卻又令無窮小量為零而忽略不計。由於這些矛盾,引起了數學界的極大爭論。如當時愛爾蘭主教、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嘲笑「無窮小量」是「已死的幽靈」。貝克萊對牛頓導數的定義進行了批判。另一方面是微積分學的理論在當時是不嚴密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悖論和謬論。芝諾悖論即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

芝諾生於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埃利亞城邦,他是埃利亞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學生和朋友。據說他在母邦度過了一生,僅在成名之後到過雅典。據傳說,芝諾因蓄謀反對埃利亞的僭主,而被拘捕、拷打,直至處死。關於他的生平,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

追烏龜理論:阿基裡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烏龜的競賽中,他速度為烏龜十倍,烏龜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後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烏龜。因為在競賽中,追者首先必須到達被追者的出發點,當阿基裡斯追到100米時,烏龜已經又向前爬了10米,於是,一個新的起點產生了;阿基裡斯必須繼續追,而當他追到烏龜爬的這10米時,烏龜又已經向前爬了1米,阿基裡斯只能再追向那個1米。就這樣,烏龜會製造出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製造出一個距不管這個距離有多小,但只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基裡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

「烏龜」 動得最慢的物體不會被動得最快的物體追上。由於追趕者首先應該達到被追者出發之點,此時被追者已經往前走了一段距離。因此被追者總是在追趕者前面。」

芝諾悖論:一個人從甲處走到乙處,要先走完路程的一半,但想走完這一半,必須得先走這一半的一半,而想走完一半的一半,又得先走完一半之一半的一半…… 是故,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因此,此人不動。這裡的問題在於「一半」這個詞彙。必須先有一才能確定一半,而不是兩個一半合成了一。為了使問題簡單化,轉換一下概念:你能知道你生命的中點在哪裡嗎?當然不可知,因為還沒活到生命的終點,只有活到了生命的終點,才能知道生命的中點在哪,自己死了就無法知道中點在哪,只能由活著的人來進行模糊的計算。假如一個人死亡時是80歲,他的生命中點是40歲,如果活 了10歲,他的生命中點是5歲。所以,只有到達了終點,才能計算出中點。同理,只有一個人走到了目的地,才能計算目的地的一半在哪。或許有人會說,我已知甲點和乙點的距離為100米, 因此,我知道它的中點在50米處。關鍵在於,為什麼已知了距離是一百米?肯定是已經測量過,而這個測量過程,就是定一過程。

為解決芝諾悖論之類的問題而出現的微積分,其實也沒有解決根本性的東西,它不過是一種形式邏輯上的自洽。即微積分基本公式裡,面積來源於無數條線段組合而成的邏輯基礎是無法得到常識的理解。很顯然,按常理,線段不可能等於面積,但是,它為什麼能在形式上,獲得自洽呢?10×1=10,從純數學的形式邏輯上看,這個等式成立。但如果給這個純數等式的每一個純數字背後帶入長度單位,就會出現一種奇妙現象10cm×1cm=10cm,等式左邊是長度 ,而等式右邊還是長度。但是如果等式的右邊是從左邊推導出來的話,應該是10cm×1cm=10cm,即1×1=1的邏輯。這是微積分可以在面積和線段之間隨意偷換概念,進而搭建形式邏輯自洽的樞紐所在。

微積分學中無窮小量和極限概念,的確是有悖常理,純屬歪理邪說。當今科技發展如此發達水平,全世界官方物理,頂尖物理研究至今沒有發現比夸克更小的物質了,微積分倒好,來個無窮小量,無窮小是多小?小到能把質子看的比宇宙還大嗎?真理來自於實踐,這些脫離實證檢驗的定理是不可信的。所以說微積分學說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

數學是偽科學,真理否定它。追求真理的人不會認可接受它。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0日

發布作者:郭笑菲

相關焦點

  • 有人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偽科學,你怎麼看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來給偽科學下個定義,一般認為那些聲稱是科學而實際上不是科學的所謂「科學」就是偽科學。我的這個定義有點繞,沒看明白多看兩遍。對於那些沒有聲稱是科學的理論,我們不會把它稱為偽科學,最多只能把它們定義為非科學。
  • 什麼叫做偽科學?生活中的偽科學用什麼方法來識別?
    什麼叫做偽科學?生活中的偽科學用什麼方法來識別?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豔豔,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偽科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如果細究起來,是很容易陷入到嚴肅的分析當中,可是我們不這麼做,我們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自己不是科學卻硬要標榜自己是科學,那這個就叫做偽科學,辨識偽科學其實是一個太過寬泛的問題,因為曾經有不少驚世駭俗的科學理論,在他們最初誕生的時候是被那個領域的一部分科學家稱之為偽科學的。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   偽科學反對已有的科學並不是質疑,而且全盤否定,另起爐灶。而偽科學也往往不允許別人質疑,只要求別人接受。偽科學基本上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自己能夠「重複」他的結果,別人都無法做到,所以獨立性和唯一性完全無從談起。   科學的第三個要素是科學的方法,也包括三個內容:邏輯化、定量化和實證化。
  • 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偽科學?
    這強調了偽科學的另一個特點:偽科學的支持者選擇完全忽視所有推翻他們主張的證據,並且經常提供各種偽造的理由。這些理由包括以下幾種:(1)你們所謂的科學太過粗糙,不足以測量相關的效應;(2)你們的測試根據的是對偽科學理論的錯誤理解;(3)必須在恰當的條件下才會有好的效果,但你們達不到這些條件。事實上,這些理由只是內在的漏洞,用來使偽科學人士立於不敗之地。
  • 神秘學和玄學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
    宗教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說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拐杖。
  • 現在還說相對論是偽科學的人才是真正的偽科學或科盲
    令人堪憂的是至今還有為數不少的人對相對論充滿了質疑和貶損,認為相對論是偽科學,這說明中國科普任務還任重道遠。下面就來談談我對相對論一點淺薄的認識。我認為現在還說相對論是偽科學的人恰恰給自己畫了一張像,不是愚蠢無知裝聰明,就是一個真正的偽科學騙子。
  • 打擊偽科學
    [評論]   我覺得張的死與其他人沒有直接關係,不要借著死人的鬼魂為偽科學搖旗吶喊!而且,不要把這件事和諾獎聯繫起來。八字還沒有一撇,就把張穎清定位為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獎人物,這說明這件事已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呼籲國務院立即介入調查!
  • 偽科學,長啥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短期瀏覽了家人朋友「饋贈」的大量癌症偽科學文章,三觀盡毀,最終總結出了偽科學文章的「六大特點」,可以讓大家即使看不懂文章內容,也能輕鬆識別絕大多數偽科學文章。這個類似當年俞敏洪和新東方教大家如何在讀不懂英文的情況下正確作答英語閱讀題。多國人迷信「外國醫生」和「老醫生」,偽科學文最了解大家,乾脆直接送給大家一個套餐:「外國老醫生」!
  • 普通人如何識別偽科學?
    越是科學昌明的時代,偽科學的雜草也一定會跟著冒出來。我們身處人類歷史上科學最發達的時代裡,識別偽科學的急迫性也是空前的。但我們普通人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科學訓練,該怎樣識別偽科學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常識性的規律,去大致區分科學和偽科學。
  • 「偽科學」用英語怎麼說?
    今天我們分享的表達是「偽科學」,它的英文表達是:junk science 「垃圾科學」(Junk Science)是指當科學事實被歪曲、風險被誇大以及科學經政治或意識形態包裝並挪為他用時而產生的科學報告,也稱偽科學。
  • 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偽科學?人類喜歡依賴心理捷徑
    這強調了偽科學的另一個特點:偽科學的支持者選擇完全忽視所有推翻他們主張的證據,並且經常提供各種偽造的理由。這些理由包括以下幾種:(1)你們所謂的科學太過粗糙,不足以測量相關的效應;(2)你們的測試根據的是對偽科學理論的錯誤理解;(3)必須在恰當的條件下才會有好的效果,但你們達不到這些條件。事實上,這些理由只是內在的漏洞,用來使偽科學人士立於不敗之地。
  • 氣功、水變油、永動機——曾經裝神弄鬼的三個偽科學
    這一期的《阿波有話說》就來著重回顧一下那些光怪陸離,讓人哭笑不得的偽科學。神奇的練功方式80、90年代的「氣功熱」對近代偽科學的發展可謂是「功不可沒」,在那個時候,出現了很多號稱集中西醫、氣功、武術和特異功能於一身的「大師」。
  • 我們應該如何鑑別偽科學?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偽科學以一種使它們看起來可能的方式提出主張,但幾乎或者根本沒有經驗支持這些主張。現實中,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偽科學言論,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偽科學依靠一些奇聞、軼事和名人推薦來支持他們稀奇古怪的說法。當你想要確定某件事是否為偽科學時,你可以通過尋找以下幾個關鍵信息來進行剖析。首先,考慮其目的。科學總是致力於幫助人們發展對世界更深入、更豐富、更全面的了解。偽科學則常常專注於推進某種意識形態議程。
  • 為什麼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
    科普經常遇到的一個怪現象,就是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被禁止的科學》的副標題是「從遠古高科技到自由能源的神奇之旅」;《科學光環下的騙局》的副標題是「俄羅斯偽科學透視」。2、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想向普羅大眾傳遞真相。《被禁止的科學》說的是「被正統科學界蓄意隱瞞的超自然技術」;《科學光環下的騙局》想拆穿「俄羅斯的偽科學」。3、這兩本書都得到了國內出版社的青睞。
  • 如何讓「偽科學」露出真容
    原標題:讓「偽科學」露出真容 如果知道了星座僅僅是一種命名,和出生年月沒關係,那麼你就不會認可星座決定命運和性格的說法;如果知道了病理,知道了用科學方法才能治病,那麼你就不會相信氣功、巫術包治百病;如果知道了電閃雷鳴的原理,就不會認為這是因某個人幹了壞事而得的報應——   近年來,關於李一、王林、張必清等打著醫學科學的名義,利用偽科學牟利的新聞報導層出不窮,偽科學養生、星座命理、玄幻學說等
  • 他毀了蘇聯的一個學科,讓偽科學成為學術主流
    這個世上除了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之外也有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偽科學,這些打著科學名號的研究充斥著各種詭怪的畫風,他們公開反對已經有的科學成果,拿出的證據卻是自己臆想出的隻言片語。這些荒誕的理論如果只是少數人的自嗨,那麼危害也有限,但是一旦這些偽科學成為學術主流,那麼整個國家都會深受其害。
  • 心理學其實是偽科學?
    為什麼有些人會說心理學是偽科學呢?本文從三方面展開。一、哲學心理學最早起源於哲學,心理學這個詞來是從希臘語中得到的,意思是人的靈魂的活動。隨著西方心理學家馮特實驗室的建立,心理學成為了一門可以通過實驗檢驗真理的學科,脫離哲學的範濤。
  • 你身邊有哪些偽科學?簡直細思極恐..
    復旦大學的一門課火了名叫《似是而非》
  • 什麼是「偽科學」,最前延告訴你
    弗朗西斯·培根如果看到,自己當初的「預言」成真,偽科學變成現在的原科學,不知作何感想。這種例證,並非少數,歷史上諸如此類的「預言帝」不勝枚舉,他們的一些理論,因為太過超前,都被當代劃入「偽科學」的黑名單,有的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 弦論是偽科學嗎?一個沒有經驗檢驗的理論還是科學嗎?
    廣義相對論是一門可靠的科學,而精神分析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對歷史事件演變的描述,都是偽科學。這是幾十年前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之一卡爾波普爾得出的結論。波普爾對他所謂的分界問題很感興趣,即如何區別科學和偽科學。他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可證偽性。一個理論若要被認為是科學的,就必須至少在原則上證明它是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