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張衡地動儀之後,司南也是假的?

2020-08-20 奧卡姆剃刀

最近網上熱傳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這個新聞引發廣泛爭議。

張衡地動儀無人不知,它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代表,1953年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科技之一而上了郵票,併入選中小學歷史課本,被中國地震局當作標誌沿用幾十年,是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部中的陳列品,與美國人從月球帶來的巖石並列展出。

雖然張衡地動儀大名鼎鼎,但學術界的非議始終不斷,原因在於張衡地動儀並沒有出土過,現在流傳的模型只是後人的想像性創作,這位後人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非常著名的科技考古專家王振鐸(1911~1992)。

王振鐸創作張衡地動儀的基本原理是「直立杆」,說白了就是個倒立的啤酒瓶,它不僅無法區分振動的遠近,也無法判定震源的方向,其原理早已被中外科學家們徹底否定,只是因為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的象徵而一直在歷史課本中駐留。

這種不實事求是的態度被很多科技工作者所反感 ,張衡地動儀研究專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馮銳研究員在專題文章中說到「對這個普遍宣傳的測震直立杆,主管單位和設計人居然在幾十年間從來沒有做過一次科學實驗去檢驗,便列入我國中小學課本中一代又一代昏昏昭昭地講了半個多世紀,講者與聽者實際上都是處於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似明又暗的迷茫中,背離了科學實踐的基本原則。為了演示測震效果,近年來的一些單位甚至發展到在模型內部安放電器和彈簧結構來造假,難怪有的老師驚呼:不知道成千上萬的教師是如何講解地動儀的。」

其實不止張衡地動儀,另一項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象徵「司南」也是有問題的,跟張衡地動儀一樣司南也沒有出土過,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司南也是王振鐸根據幾部古代文獻的說法,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創作出來的。

其中最主要的根據是王充《論衡.是應篇》的一句話「司南之杓 投之於地, 其柢指南」,再加上《瓢賦》的相關說法,王振鐸認為司南是個勺子形狀。

但很多歷史學家並不同意他的解讀,他們認為「其柢指南」那句話說的是北鬥七星,即北鬥七星繞北極旋轉,當鬥柄指向地時, 鬥柢即指南。還有的學者認為這句話說的能夠定向不變的指南車。

為了證實猜測的真實性,王振鐸親自做了試驗,根據他本人的說法,用天然磁性物質做成的勺狀物,在玻璃表面上勺柄會指向南北。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做過重複性試驗卻無一人成功,物理學家認為天然磁性的勺狀物所產生的偏轉力根本就克服不了摩擦力。

面對眾多質疑,王振鐸並沒有拿出天然磁性物質的指南勺公開做試驗,而是拿出了一個鎢鋼勺,並用線圈加電給它充了1000倍天然磁力的強磁,這的確能指南了。

1952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訪問蘇聯準備禮物時,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製作一具司南,天然磁石製作的司南卻無論如何無法指南,最後只好用電磁線圈給磁勺充了強磁。雖然這具司南還是被作為禮物送給了蘇聯,但戰國或漢代當然不可能有充磁的電磁線圈,所以它並不是複製而是創作。

後來有記者向國家博物館求證,國博的研究者們紛紛表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把天然磁勺,後來博物館中的司南陳列品,則都是用充過強磁的金屬製成。

無論是「直立杆」還是「天然磁勺」,其原理均不成立,這在科學界沒有爭議。已故的王振鐸老先生弘揚中國古代科技的初衷是好的,但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嚴重地違背了科學精神。

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燦若星辰,太多值得宣揚了,完全沒有必要靠傳說杜撰來鼓舞民族自豪感,實事求是才是最大的自信。

相關焦點

  • 失傳的張衡地動儀:我身世複雜,但不是假的
    1980年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將景泰藍張衡地動儀展覽於大廳內之後,開始有許多人關注到這個外表精湛典雅、充滿藝術韻律和民族風格的"國禮"。 圍繞著張衡地動儀是否具備被展覽的資格,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起張衡地動儀是否真的能測震。
  • 有關張衡地動儀,你為什麼覺得被教科書騙了?
    日前,一則關於「張衡地動儀從教材中刪除」的新聞曾引發熱議。其實除了張衡地動儀,很多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都入選了中學課本,有一些也產生過爭議。張衡地動儀的複製品為何不能預測地震?指南針的始祖「司南」到底能不能指南?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還是改進者?讓我們一起來考證一下。(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中學課本裡的中國古代科技」專題)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正是這個「王氏地動儀」成功取代張衡地動儀在教科書的位置,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教科書。不僅如此,因為「王氏地動儀」的一些操作,也讓世人對張衡地動儀產生了一些質疑。雖然王振鐸做出的復原地動儀像極了張衡的地動儀,但是它畢竟是個紡織品,是否真的可以發揮作用。經過一番實驗,「王氏地動儀」的作用似乎並沒有發揮出來。
  • 打破僅能觀看純概念神話 中國要復原張衡地動儀
    打破僅能觀看純概念神話 中國要復原張衡地動儀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其實也是一位全能選手
    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著嘴」。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於1951年復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復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爭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刪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 教科書刪除了地動儀?外國專家:中國地動儀是假的,根本沒用
    有人把這段記錄擴充為一個故事:說的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朝著西北方向的那條龍,忽然吐出了含在口裡的鋼珠。張衡說西北有地震了,他人無比嗤之以鼻。但是數日之後,隴西的信使快馬加鞭趕到洛陽報告:隴西地震了。人們才無不佩服張衡。
  • 外國專家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科學,你怎麼看?
    但讓人非常不解的是,張衡是在公元132年造出地動儀,到公元138年它記錄了隴西地震後,這個神秘的物件就像一陣煙一樣徹底消失,再也沒有音訊了。在後來的史料中再也查不到有關它預報地震的記載,甚至連這臺地動儀本身也消失得杳無蹤跡。
  • 張衡是個是騙子?科學家根據古籍仿製「地動儀」,卻並不好用
    十幾年前在教科書上還有著關於描述張衡地動儀的文字。其中還有著一副關於地動儀外貌的圖片,並且還說此儀器能夠精準的預測哪一個方向會發生地震。那時候在書上看到這段描述,我們都會折服於古人的智慧,這似乎比現代人還要犀利。但是前兩年的一條新聞報導之中的描述讓我們感到汗顏,因為其中說了教科書之中的張衡地動儀描述已經被刪除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被踢出歷史書?
    地動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跟司馬光砸缸、鑿壁偷光一樣,是非常經典的歷史故事,讓同學們感嘆古人智慧、仰慕我們祖先光輝燦爛的文化。記得小時候,歷史書的封面,就是張衡的地動儀,不過這個部分如今從課本上刪除了。張衡經過長年研究,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多年。地動儀外表像一個酒罈子,周圍向前八條龍,指向八個方位,每條龍嘴裡有一顆珠子,如果某個地方發生地震,對應方位的珠子就會掉落,地上的蛤蟆就用來盛放珠子。也就是說,地動儀是用來判斷已經發生的地震方向,在信息傳遞不便的古代,可以及時安排救災等事宜,不是用來預測地震。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為什麼?
    說起張衡,你應該不陌生。張衡地動儀的發明讓很多學生崇拜,曾經出現在課本裡的張衡地動儀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院士稱,它模型簡陋粗糙,對地震的敏感度低於居民。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還要從學生時代的課文說起。我記得小時候看到地動儀的照片的時候,真的覺得張衡這個人很厲害,幾千年前就能檢測到地震。但其實,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且張衡的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的。因為古代通訊非常落後,地動儀其實是獲知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的。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復原工作再啟動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原理。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張衡。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專門參觀張衡地動儀。馮銳在「王氏地動儀」前。馮銳及團隊所復原的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消失」
    張衡地動儀記載,「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中有都柱……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在2010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曾經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10月9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的報導,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科學史界主流觀點認為,以往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宣傳並不科學,因而在無定論之前,從教材中刪除地動儀,也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被製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看歷史》雜誌11月刊封面 資料圖:張衡地動儀■ 王氏「地動儀」1934年,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專業的學生王振鐸誕生了復原史書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念頭,他認真地研究了史書的記載,在1936年,畫出了第一套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
  • 張衡地動儀真偽:大家看到的是「假貨」,復原研究一直在進行
    最近關於「張衡地動儀」真偽的討論又在網絡上熱起來。 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它能預報地震還是監測地震呢?我們看到的張衡地動儀是真的還是假的?支持者們從不同角度尋找歷史依據,以求為「張衡地動儀」的歷史正本清源——《後漢書》的記載被認為是鐵證;反對者則堅信,地動儀是歷史杜撰,經不起推敲。 張衡地動儀是真是假?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後人的臆想?
    我們從小看到大的那個地動儀是假的是一位叫王振鐸考古學家,因為一直沒有挖掘出真正的地動儀,心裡有所遺憾,所以根據史書描寫所做。所以,在之前大家看到一篇報導,課本中的刪除了地動儀的圖片。由於這個模型沒有經過科學的檢驗就列入我們的課本之中,對學生產生了誤導,為此教育部決定在2017年將張衡和地動儀在課本中徹底刪除,許多網友也可愛的表示到:我們這一代一不小心上了絕版課。既然都說了,這課本上講的不對,那麼真實的地動儀是什麼樣呢?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
  • 張衡的地動儀是歷史上最大的騙局
    地動儀仿製品東漢陽嘉元年(132年),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但他的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失傳了,我們在教課書中看到的地動儀是上個世紀我國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設計出來的「仿製品」,很多人感慨被這個假文物騙了幾十年。
  • 為何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所長:房梁吊塊肉都比這個強
    這個東西,就是地動儀,而這個發明地動儀的人,正是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張衡。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人物,在歷史課本上描述他發明地動儀的動機是因為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如果哪個地方發生了地震,即使經過快馬加鞭,也很難將消息即使傳遞給皇帝以及相關的官員。
  • 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張衡的地動儀管用嗎?》(本版2010年12月1日)發表後,有記者詢問主持2005年地動儀新復原模型的地震局研究人員的看法,答曰:「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至於如何不了解,卻沒有講出個所以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