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熱傳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這個新聞引發廣泛爭議。
張衡地動儀無人不知,它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代表,1953年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科技之一而上了郵票,併入選中小學歷史課本,被中國地震局當作標誌沿用幾十年,是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部中的陳列品,與美國人從月球帶來的巖石並列展出。
雖然張衡地動儀大名鼎鼎,但學術界的非議始終不斷,原因在於張衡地動儀並沒有出土過,現在流傳的模型只是後人的想像性創作,這位後人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非常著名的科技考古專家王振鐸(1911~1992)。
王振鐸創作張衡地動儀的基本原理是「直立杆」,說白了就是個倒立的啤酒瓶,它不僅無法區分振動的遠近,也無法判定震源的方向,其原理早已被中外科學家們徹底否定,只是因為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的象徵而一直在歷史課本中駐留。
這種不實事求是的態度被很多科技工作者所反感 ,張衡地動儀研究專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馮銳研究員在專題文章中說到「對這個普遍宣傳的測震直立杆,主管單位和設計人居然在幾十年間從來沒有做過一次科學實驗去檢驗,便列入我國中小學課本中一代又一代昏昏昭昭地講了半個多世紀,講者與聽者實際上都是處於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似明又暗的迷茫中,背離了科學實踐的基本原則。為了演示測震效果,近年來的一些單位甚至發展到在模型內部安放電器和彈簧結構來造假,難怪有的老師驚呼:不知道成千上萬的教師是如何講解地動儀的。」
其實不止張衡地動儀,另一項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象徵「司南」也是有問題的,跟張衡地動儀一樣司南也沒有出土過,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司南也是王振鐸根據幾部古代文獻的說法,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創作出來的。
其中最主要的根據是王充《論衡.是應篇》的一句話「司南之杓 投之於地, 其柢指南」,再加上《瓢賦》的相關說法,王振鐸認為司南是個勺子形狀。
但很多歷史學家並不同意他的解讀,他們認為「其柢指南」那句話說的是北鬥七星,即北鬥七星繞北極旋轉,當鬥柄指向地時, 鬥柢即指南。還有的學者認為這句話說的能夠定向不變的指南車。
為了證實猜測的真實性,王振鐸親自做了試驗,根據他本人的說法,用天然磁性物質做成的勺狀物,在玻璃表面上勺柄會指向南北。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做過重複性試驗卻無一人成功,物理學家認為天然磁性的勺狀物所產生的偏轉力根本就克服不了摩擦力。
面對眾多質疑,王振鐸並沒有拿出天然磁性物質的指南勺公開做試驗,而是拿出了一個鎢鋼勺,並用線圈加電給它充了1000倍天然磁力的強磁,這的確能指南了。
1952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訪問蘇聯準備禮物時,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製作一具司南,天然磁石製作的司南卻無論如何無法指南,最後只好用電磁線圈給磁勺充了強磁。雖然這具司南還是被作為禮物送給了蘇聯,但戰國或漢代當然不可能有充磁的電磁線圈,所以它並不是複製而是創作。
後來有記者向國家博物館求證,國博的研究者們紛紛表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把天然磁勺,後來博物館中的司南陳列品,則都是用充過強磁的金屬製成。
無論是「直立杆」還是「天然磁勺」,其原理均不成立,這在科學界沒有爭議。已故的王振鐸老先生弘揚中國古代科技的初衷是好的,但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嚴重地違背了科學精神。
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燦若星辰,太多值得宣揚了,完全沒有必要靠傳說杜撰來鼓舞民族自豪感,實事求是才是最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