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了一則消息:日本愛知縣一個水產試驗場在11月27日發布消息稱,該試驗場開發出了能使雄性養殖鰻魚變為雌性的技術,且正在為這項技術申請專利。這是要改變鰻魚的自然屬性啊,消息一出即刻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該試驗場的「變性技術」就是在魚餌中混入與雌激素相似的成分「大豆異黃酮」,並在餵養方式上進行調整。
日本為什麼要要開發這種「變性技術」呢?
據了解,這是因為近年來日本鰻魚的捕撈量減少、產量降低,但同時市場上對雌性鰻魚的需求量變得更大。

雌性鰻魚跟雄性的相比,不僅體型大且肉質柔軟鮮嫩。但是養殖出來的鰻魚雌性的比例常常是佔不到一成,剩下的九成以上都是雄性,這是嚴重的「陽盛陰衰」。
所以才有日本企業想到利用技術來應對這些問題,正所謂:「數量不夠,技術來湊」。
企業開發這種技術也不是隨隨便便想出的,他們其實是利用了鰻魚的一種自然屬性。那這種屬性是什麼呢?
就是鰻魚出生時性別未定,體長超過30釐米後才能確定性別。

雖然日本《醫藥品醫療器械法》裡邊已經明確標明:禁止對食用魚投放雌激素!但該試驗場認為加入的「大豆異黃酮」並不是激素,所以養出的鰻魚沒有問題。
究竟這種技術會不會得到認可?專利會不會通過?大規模飼養會不會引申出一些什麼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只能交給時間了。
話說如果這些「變性的鰻魚」進口到中國,大家會不會想去嘗嘗鮮呢?

結尾小百科:「日本鰻」俗名風鰻、白鰻、青鰻,是一種中小型魚類。廣布於日本北海道至菲律賓間的西太平洋水域,主要分布在越南、菲律賓、臺灣、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北部一些地區除外)。「大豆異黃酮」是黃酮類化合物,是大豆生長中形成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是一種生物活性物質。由於是從植物中提取,與雌激素有相似結構,因此大豆異黃酮又稱「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雌激素作用影響到激素分泌、代謝生物學活性、蛋白質合成、生長因子活性,是天然的癌症化學預防劑。
(版權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