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軒宣布破解埃爾德什差異問題| 果殼 科技有意思

2021-01-14 果殼網

(Stellasun/編譯)2015年9月17日,2006年菲爾茨獎得主、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宣布破解了80年未決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the Erdos Discrepancy Problem),論文預印本已經發表在arXiv.org上。

埃爾德什差異問題由數學家保羅·埃爾德什(Paul Erdős)在1932年提出,指的是在任意只由1和-1組成的無限數列中,能找到項與項間等距的有限子列,使子列各項之和的絕對值大於一個任意大的常數C。和許多數論問題一樣,埃爾德什差異問題描述起來很簡單,但證明難度卻很大。埃爾德什於1996年去世,沒能看到這一問題的證明。

直覺上看,對有些數列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在只有1的數列中,把各項加起來一定能得到任意大的數;對無限數列(-1,1,-1,1,-1,1,...)來說,要找到一個各項之和大於2、而且間隔固定的子數列,取第二位和第四位就行;要找到各項之和大於4的子數列,可以取第二位、第四位、第六位、第八位;無論多大的數,都能在(-1,1,-1,1,-1,1)中找到加起來等於這個數的子數列。但埃爾德什的猜想是,無論這些正負1怎麼排,這個結論都成立:給出一個任意大的常數,就能找到這樣的數列。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假設你和你的朋友玩一個拋硬幣遊戲。擲出正面,你往左走一步。擲出反面,你往右走一步。你知道他在硬幣上做了手腳,出來正面還是反面,隨心所欲他說了算。

但你也有殺手鐧:你可以忽略某些硬幣的結果——只不過不能瞎忽略,而是有規矩:每過固定數量的硬幣就有一個算數,剩下的全不算。具體隔幾個,你在結束的時候說了算。埃爾德什猜想的意義在於,雖然你最後往左還是往右你說了不算,但是你想離出發點多遠,就能有多遠。

陶哲軒的證明說明了埃爾德什的猜想是對的,但他並沒有給出計算這個數值的方法(也就是說,具體怎麼挑還不知道,但這個殺手鐧是存在的)。雖然他的證明還沒有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但數學家們對他的結果很有信心。「我絕對相信他的結果,」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數學家吉爾·卡萊(Gil Kalai)這樣說道,但他隨後補充道評議可能需要花上一些時間。

數學家們最近一次向這個問題發起挑戰的行動始於2009年12月,並在2010年組建起了團隊。來自劍橋大學的數學家蒂莫西·高爾(Timothy Gowers)建議用「博學項目」(Polymath Project)解決問題——一個數學家合作的在線平臺(譯註:Polymath Project還參與過對張益唐孿生素數結果的改進,詳情請見《孿生素數猜想之後的故事》)。陶哲軒是幾十位參與者之一。

這次合作在2012年告一段落,但數學家們證明了只要能證明埃爾德什猜想對一類數列成立,就能推廣到普遍情況。這種數列是這樣的:在質數項,數值是隨機的,但其他項的數值是它的質數因子項上的數值的積。比如說,第十五項的數值是第三項和第五項的積。

2014年2月,研究人員們用計算機證明了埃爾德什問題的一個特殊情況——子列的和一定能大於2,但沒能證明一定能大於3. 陶哲軒的證明說明了這個和一定能大於任意大的有限數。

這個證明發表後,數學家們很長一段時間來都沒能取得新的進展。就在這個月初,陶哲軒在博客收到了一條評論,提醒他他正在研究的另一個問題可能與埃爾德什猜想有關。「一開始,我覺得這兩個問題之間的聯繫只是表面的,」陶哲軒在一封電子郵件中這樣寫道;但他很快意識到,將新思路和之前的結果結合在一起,很可能得到問題的證明。不到兩周後,他就發表了論文,並在致謝中感謝了這位評論者——圖賓根大學的數學博士尤威·斯特羅斯基(Uwe Stroinski)。

陶哲軒把論文發表在了高爾管理的開源期刊《離散分析》上。《離散期刊》是9月初創刊的,它提供傳統的同行評議,但由於只接受已經發表在arXiv上的論文,避免了大量的發行成本。「蒂姆(譯註:指前文中的數學家蒂莫西·高爾)的期刊是對論文完全開源出版的一次前景大好的實驗。」陶哲軒說。

埃爾德什和十歲的陶哲軒一起研究數學問題。圖片來源:nature.com

埃爾德什在陶哲軒申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項目時曾為他寫過推薦信;他經常對自己提出的猜想提供現金獎勵。他為解決埃爾德什差異問題設下的獎金是500美元。在他去世後,別人接管了這些獎金的頒發。

陶哲軒也被問到如果別人決定把獎金授予他,會不會真的去領獎,他的回答是:「在埃爾德什還在世的時候,傳統做法是不兌現獎金支票;人們一般會把它裱起來。」(編輯:Ent)

*註:文中的比喻不一定正確,歡迎在評論中提出更嚴密(以及更人話)的類比……

 

相關焦點

  • 陶哲軒,當今數學界唯一的莫扎特
    陶哲軒也是在跟博客的讀者溝通交流裡獲得啟發,並最終解決了一個困擾著數學界80多年的難題——埃爾德什差異性問題。這裡必須介紹一下這位數學界的布道者。陶哲軒在10歲參加IMO競賽時就得到過這位大師的指導,後來17歲去了美國普林斯頓也正是因為埃爾德什的推薦,埃爾德什真是為了數學貢獻了自己的所有,而自己過得怎樣,卻絲毫不在乎。
  • 當代華人數學界未被翻越的三座高峰,除了丘成桐和陶哲軒,還有他
    在2015年9月17日,陶哲軒證明了保羅·埃爾德什在1932年提出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存在,解決了這個困擾學術界80多年的問題。 在榮譽上,陶哲軒獲得了數學界最高的榮譽「菲爾茲獎」,這是繼丘成桐之後第二位獲得該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陶哲軒現在正在攻克孿生素數猜想的最終定論,相信不久後會給世界數學界一個全新的答案。
  • ...數學|保羅·埃爾德什|forrester|basic|張西寧|特徵向量|陶哲軒...
    於是,他們想到向陶哲軒求助。陶哲軒是一位知名華裔數學家,1975 年生於澳大利亞。他從小天資過人,16 歲大學畢業、17 歲碩士畢業、21 歲博士畢業、24 歲當選 UCLA 數學系終身教授;28 歲憑藉對分析學的貢獻獲得克雷研究獎,當中包括掛谷猜想(Kakeya conjecture)和 wave map;31 歲獲菲爾茲獎和 SASTRA 拉馬努金獎;39 歲榮獲數學突破獎,得到獎金 300 萬美元;2015 年,他宣布證明了保羅·埃爾德什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困擾學術界八十多年
  • 他8歲高考得760分,智商高於愛因斯坦,數學天才陶哲軒如今怎樣了
    1975年,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他的父母都畢業於香港大學,其中父親陶象國在上海出生,成為了一名兒科醫生,而母親梁蕙蘭,是物理數學專業的高材生。 夫妻兩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開始提前教授陶哲軒相關方面的知識,早在陶哲軒三歲半的時候,他就掌握了小學方面的內容,不過因為太過年幼,無法自理,陶哲軒還是度過了一年半的幼兒園時光,在此期間,陶哲軒竟然已經學習完了所有小學課程,1980年,五歲的陶哲軒進入公立小學就讀,並且直接開始上5年級的數學課程。
  •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美英兩國三名計算機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宣稱他們證明了「畢氏三元數問題(Pythagorean triples problem)」。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流量和內容的專業性有著天然的矛盾,「有什麼內容比造謠更有意思?」同事經常向他吐槽。而與讓「科技有意思」成為果殼內容調性同樣重要的商業化變現,也屢屢受挫。成立一年後,因不斷探索商業化的可能,姬十三收到很多粉轉路的「分手」留言。但對他來說,最令人窒息的時刻是2014年,當時工資發不出來果殼差點關門。
  • 當年高考760分的8歲天才陶哲軒,智商超過愛因斯坦,後來怎樣了?
    後來經過智商測試得知,他的智商已經超過愛因斯坦,他就是陶哲軒。陶哲軒出生於1975年,從小生活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2歲時,陶哲軒的父母發現孩子在數學發明早慧,於是把他送進一所私立小學。在讀幼兒園期間,陶哲軒的母親已經指導他自學完整個小學數學的課程。後來陶哲軒加入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並認識到很多智力超群的兒童。
  • 數學天才陶哲軒:8歲參加高考得760分,智商超愛因斯坦,現狀如何
    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和母親梁慧蘭都是高知分子,並且梁慧蘭還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材生,陶象國成了一名兒科醫生,1972年,夫妻倆移居澳大利亞,3年後生下了兒子陶哲軒。  陶哲軒顯然繼承了父母的聰明才智,更何況父母又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於是陶哲軒兩歲時,父母就發覺了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3歲半的時候,陶象國、梁慧蘭夫婦將兒子送入了一所私立小學,接受最為專業的培養。
  • 智商230超愛因斯坦,8歲高考成績760分,陶哲軒是個「開掛」的人
    2歲時,陶哲軒就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天分,本不該他這個年紀了解的知識,他都能輕鬆學會,甚至還教比自己大的孩子。3歲時,父母就將陶哲軒送到了一所私立小學。年齡的差距讓他很難與同學相處,也難怪,誰會願意跟一個三歲的孩子玩耍呢?一段時間後,陶象國意識到了問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馬上把孩子接回了幼兒園,讓陶哲軒在同齡人之間成長。
  • 還記得神童陶哲軒嗎?8歲高考760分,智商超愛因斯坦,如今怎樣?
    ,家人馬上發現了陶哲軒異於常人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但是,因為不想拔苗助長,直到14歲陶哲軒才正式成為弗林德斯大學的一名全日制的學生。他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本科學業,一年時間拿到了碩士學位,等他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他仍然要比大部分的同學要年輕許多,在這裡,他終於感到自己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們在一起研究學術問題了。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2015-06-02 15:05
  • 陶哲軒之後,有人在這個猜想的證明之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圖源:維基百科)2004 年,陶哲軒和本 · 格林證明了該猜想的弱化版本。埃爾德什一生中提出了數千個問題,但哪些數列包含「等差數列」這個問題是他的一生最愛。這個問題是整數數列對應問題的簡化版模型,因此數學家希望 Bateman 和 Katz 的發現可以為證明埃爾德什等差數列猜想提供突破口,尤其是與其他近期進展結合之後。
  • 陶哲軒之後,有人在這個猜想的證明之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埃爾德什等差數列猜想內容。(圖源:維基百科)2004 年,陶哲軒和本 · 格林證明了該猜想的弱化版本。埃爾德什一生中提出了數千個問題,但哪些數列包含「等差數列」這個問題是他的一生最愛。「我認為很多人將該猜想看作埃爾德什的 NO. 1 問題,」劍橋大學數學系教授 Timothy Gowers 表示。他是 1998 年菲爾茲獎獲得者,曾花費大量時間試圖證明這一猜想。「令人高興的是,一些加性組合研究者有志於探究該猜想。」
  • 第4232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組合數學陸家埋沒
    陶哲軒在幼年時期便展現出數學天分。陶哲軒在7歲進入高中就讀,9歲進入福林德斯大學,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分別是金銀銅牌最年輕得主的記錄保持者。陶哲軒除了使用英語,還會說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