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挑一#
跟糖友們談運動,大家首先就會想到降血糖,沒錯,飲食、運動以及藥物是控制血糖的三駕馬車。糖友們經常有一個順口溜:要活就要動,沒錯,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少不了運動,不過對於以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即使知道動了,但怎麼動或者動起來什麼樣就不那麼清楚了;而對於平時已經在運動的人來說,現在的運動適不適合自己,運動的強度大不大,頻率行不行,能不能起到控制血糖,促進健康的作用呢?這些都是個問題,所以說運動不能只動身體,還要動腦子。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說說對於控制血糖該如何動的事情,以及運動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01運動對於血糖控制有哪些好處?
運動對於血糖有好處大家都知道,但有哪些好處,估計很多人說不出來。運動對於血糖控制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運動可以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中,從而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其次運動能夠減重,幫助減少人體的脂肪含量,起到降低胰島素抵抗,促進胰島素敏感性的提升;再次,運動控制血糖有一定的時效,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可以延續一段時間,甚至達到一天,從而降低人體的平均血糖,也就是能夠降低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最後,運動可以減少使用藥物或者減少藥物的劑量。所以,綜合這些方面,適度的運動能夠有助於控制血糖。
既然運動對糖友的血糖有幫助,那麼鼓勵糖友們平時多嘗試運動,但在運動之前需要準備些什麼東西或者有哪些注意事項嗎?
02糖尿病運動前的注意事項
糖友們不能盲目運動,在運動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健康情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根據美國運動學會的指南稱,人們在運動前,應該對於自身的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這樣才能保證運動的安全。此外,還應該注意外界環境、體能狀態等多方面的因素,這樣才能做到既能夠控制血糖,還不會有運動傷害。所以,糖尿病患者運動前應該注意以下6個方面:
1、血糖
隨機測量血糖,如果低於3.8mmol/L,或者高於13.8mmol/L時及尿液中有酮體時,或者血糖高於16.7mmol/L,這時候不宜運動,容易發生風險,出現低血糖或者酮症酸中毒。
2、血壓
安靜的情況下,血壓如果大於200/110毫米汞柱的時候,不能運動,容易出現心血管併發症。
3、服用某些藥物
如果一半的藥物可以不用擔心,但如果是胰島素或者促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那麼就要警惕,因為用了這些藥後再進行運動,是有低血糖的風險的,也要多注意是不是會出現延遲性低血糖。尤其是1型糖尿病的患者,基本上都會使用胰島素,所以他們餐後運動,不能強度過高,也不能持續太長時間。
4、外界環境
糖友運動需要選擇安全以及人多的地方,這樣避免出現急性併發症被搶救的機率較大,一般可以選擇學校、公園、健身房或者家裡,儘量避免去人際較少的地方,或者有交通風險的地區。
5、體能情況
運動要循序漸進、適可而止,不能超大運動量運動,運動強度應該是逐步提升,這樣才能避免傷病問題。
6、鞋襪
運動就要穿合適的運動鞋,不能穿拖鞋,並且鞋底不能太單薄,這樣會傷腳,襪子也不能太厚,否則會讓雙腳感覺太熱了,不舒服。
03糖尿病運動四步走
運動前的規劃做好了以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進行自己的運動,不過這個也需要進行規劃,可以分為四步來進行:
步驟一:選幾類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日常裡可以運動的項目很多,糖尿病患者也一樣,一般不會特別挑剔,可以多選擇集中,輪流著進行,不會感覺乏味。
1、有氧運動:散步、快走、慢跑、騎自行車、遊泳、爬樓梯、跳舞等
2、力量運動:也就是俗話說的擼鐵,舉啞鈴、進行器械訓練、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
3、間歇運動:各種球類運動,籃球、羽毛球、高爾夫球、棒球等等
以上運動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做,但問題在於要評估自己的身體情況、體能等問題,並且諮詢下醫生自己是否適合,同時監測血糖,避免運動傷害,以及出現低血糖的情況。
步驟二:選擇最佳的運動時間
運動時間一般選擇在飯後1-2個小時,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血糖變化情況,如果有人血糖高峰出現在30分鐘左右,那麼也可以嘗試飯後30分鐘進行散步等運動,不能過劇烈;儘量避免空腹運動,容易出現低血糖;如果糖友注射胰島素或者服用促胰島素的藥物,那麼不建議晚上運動,或者只進行散步,以免出現半夜低血糖的情況。
每天運動的時間最好在30分鐘以上,如果沒有時間進行也可以將時間分散到不同時間進行,不過每次最少不能少於10分鐘,也就是可以分成三次,累積也可以對血糖有幫助。不過根據經驗,每頓飯後進行20分鐘的運動效果更佳。運動前要進行一定程度的熱身,避免運動傷害。
步驟三: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也就是要求固定好自己的運動頻率,幫助養成習慣,一般來說糖友適合每周運動150分鐘以上,但建議300分鐘最佳,運動強度在中等左右即可,這個運動強度可以參考心率等測定,也可以根據感覺,就是微喘微汗出即可。而且根據研究發現,每次中等強度運動後,人體可以在24-48小時內收益,主要是能促進胰島素的敏感性,所以每周運動5次左右最佳。
當然,如果時間充足,也可以進行每周兩次左右的力量訓練,幫助增加肌肉,避免老化,肌力喪失。
步驟四: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上一步我們提到了運動強度,推薦中等運動強度,但很多不運動的人達不到這樣的強度怎麼辦,那麼就需要通過逐漸增加強度來提高了。那麼運動強度如何來測定呢?一般來說是通過人體的心率來測定,人的心率是會變化的,隨著年齡增加最大的心率會降低,而高中低三種運動強度都是對比最大心率來看的。
最大心率怎麼算?有個計算公式,最大心率=207-0.67*年齡
那麼高中低強度運動如何對比呢?
高強度運動就是心率介於60%-85%左右的最大心率,如果感覺的話就是運動的時候說話會喘,甚至說不出話來。這個強度的運動都是需要糖友逐漸增加到的。
中強度運動就是心率介於50%-60%左右的最大心率,感覺的話就是微喘微汗出,但說話不影響,一般有運動習慣的糖友可以直接從這個強度開始。
低強度運動就是心率介於30%-50%左右的最大心率,主要針對年紀大的,身體不好的,或者從來不運動的人,感覺的話就是運動不費勁。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加入一位60歲的糖友,想要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那麼他的心跳應該在多少合適?我們算一下他的最大心率,應該是167,介於50%-60%,那麼就是84到100左右。也就是他心率在這個範圍內最合適。
04糖尿病患者有併發症該注意哪些問題?
我們知道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慢性的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在運動的時候如果沒有處理好的話,有可能會加重病情,那麼如何處理呢?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大血管病變
大血管病變這類疾病主要跟心腦血管有關,比如心肌梗死、中風等等,這類疾病如果運動過於劇烈很容易發生危險,所以這類患者運動首先要跟醫生諮詢,看自己是否能夠運動,或者採取什麼運動,並且隨時監測血壓、血糖,而且要避免不適的環境下運動,比如冬天在外,或者夏天悶熱的環境下,而且高強度的力量訓練等也不適合,最好採用較為緩和的運動,比如散步,快走等,然後根據情況逐步增加運動強度,比如慢跑、遊泳、騎車等。
周圍神經病變
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往往會拒絕運動,因為一旦運動起來,運動量增加,行走的時候會覺得有疼痛感,這樣就會抗拒運動,但是面對這種情況,不運動對於患者的健康影響更大,運動無法緩解疼痛,但可以控制血糖,預防病情進一步加重,而且運動能夠減緩肌力的退化。建議採用負重較輕的運動,也可以是低強度的運動,避免衝擊性高的或者強度高的運動,避免增加傷害,導致疼痛,讓患者無法堅持下去,甚至會跌倒受傷。另外,就是運動後要檢查腳部是否有損傷,避免後期的傷害。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的患者如果運動的話,可能會對心血管、內分泌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時候就應該注意運動期間的監測,而且運動過程中不能單獨行動,最好有人守護,運動也是以低強度的運動為主,避免出現血壓高、低血糖的情況,身邊可以放一些小零食類的食物,如果感到不舒服就應該進行監測,同時應對不良反應。
視網膜病變
這類患者要避免會引發眼壓快速升高的運動,比如需要憋氣、升高血壓的運動,或者力量訓練等,此外,如果眼睛已經出現視力問題,避免晚上運動,而且要觀察好身邊的事物,看看是否會有運動損傷,保證運動的安全。
腎臟病變
出現腎臟病變的患者,一般身體的活動量會有下降,運動上建議採取逐步增加運動強度的方式,比如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每天運動20分鐘,逐步增加到30分鐘,然後再增加強度,讓患者慢慢適應。
05養成運動習慣,控制血糖更容易
對於很多人來說,運動控糖感覺非常辛苦,而且要有很多注意事項,心裡的接受能力也不高,但實際上只要養成一定的運動習慣,並且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把運動當成一種享受,通過逐步增加運動強度、頻率、時間,改善血糖,改善體能及身體狀況,其實並不難,更重要的通過這種方式有助於控制血糖,避免併發症,是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