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神奇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未來科技革命有望由此產生

2020-11-23 騰訊網

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於2019年1月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那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物理現象,它的發現為何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利用它真的能夠造出下一代電子計算機嗎?

這篇文章將從經典電磁學中的霍爾效應說起,逐步帶領各位讀者一窺當今固體物理學研究的最前沿。

霍爾效應——老樹開新花

不難看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名字中有「霍爾效應」這個中心詞,無論多麼「量子」,多麼「反常」,認祖歸宗之後本質上還是一種「霍爾效應」。這一電磁學領域的經典效應發現於140年前,現早已成為了高中物理課本中的重要內容。我們且做一個簡單回顧,喚醒各位讀者沉睡已久的記憶。

【1879年,24歲的霍爾(E?H?Hall)是約翰·荷普金斯大學羅蘭教授的研究生。當時還沒有發現電子,也沒有人知道金屬中導電的機理,科學家們對很多問題持不同的看法。霍爾注意到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和瑞典物理學家愛德朗在一個問題上的分岐:

麥克斯韋在《電磁學》一書中寫道:「在導線中,電流的本身完全不受磁鐵接近或其它電流的影響。」

愛德朗在一篇文章中說:「磁鐵作用在固態導體中的電流上,恰如作用在自由運動的導體上一樣。」

霍爾在羅蘭教授的支持下,準備用實驗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磁場對於在導線中通過的電流到底有沒有影響?霍爾設想,如果在固定導體中的電流本身被磁鐵吸引,那麼電流會被拉嚮導線的一側,因而電阻應該增加。實驗進行了許多次,第一次在磁場中放進一個通以電流的銀制扁平螺線,未發現電阻增大現象;第二次在磁場中放進一個通以電流的金屬圓盤,也未發現電阻增大現象;第三次考慮到金屬圓盤太厚了,所以改成薄金箔代替,結果成功了。圖1是霍爾筆記中的實驗示意圖,標明了在磁場的影響下,在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出現了電勢差(能產生電流)。

霍爾將這一發現以《磁鐵對電磁的新作用》一文發表於當年《美國數學雜誌》上。當時新聞界譽為「過去五十年中電學方面最重要的發現。」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認為,霍爾的發現可以和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相比擬。

青年霍爾一舉成功的事實說明,青年人不應該迷信權威,權威之間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也有矛盾,也有分岐,只有通過事實(實驗)才能檢驗出是非來,而且檢驗的過程很可能孕育著新發現和新突破。】

霍爾效應是指,如果將條形導體置入與其表面垂直的磁場,並在長度方向通過電流時,導體內的電荷將在洛倫茲力的作用下偏嚮導體的某條長邊,繼而在導體內部寬度方向上產生(霍爾)電壓的現象。下方的示意圖非常清晰的表現了霍爾效應的產生原理。

霍爾效應示意圖,作者Peo

最初,自由電子在未通電的導體內部做不規則的雜亂運動。

動圖1:未通電導體中無規則運動的電子,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當在兩端外接電源導線,形成迴路後,電流從導體流過,導體內電子做沿著長度方向的漂移運動。

動圖2:外加電源形成迴路後的導體,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此時再加入磁場後,電子受到洛倫茲力作用,發生偏轉,偏轉的結果將使得大量電子堆積於導體一側,這些堆積的電子將產生縱向電壓。

動圖3,外加磁場後導電迴路中的電子運動,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最終,縱向電壓向電子施加的電磁力與磁場形成的洛倫磁力將達到平衡,使得後來的電子能順利通過不會偏移,此時產生的內建電壓稱為霍爾電壓。

動圖4,建立平衡後的導體迴路,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在發現140餘年的時間裡,霍爾效應在電力電子,特別是傳感器等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現代汽車上應用霍爾效應原理製成的霍爾器件包括,汽車速度表及裡程表,各種用電負載的電流檢測及工作狀態診斷,發動機轉速及曲軸角度傳感器,各種抗幹擾開關等等。

建立霍爾平衡過程的示意圖

量子霍爾效應——歡迎進入量子世界!

霍爾效應的概念本身還算易於理解,當其與量子理論結合時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我們知道,當物理學研究對象本身的維度進入到微觀領域時,與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的日常經驗完全迥異的量子理論就將掌控各種物理規律。此時,若干物理量的連續變化將呈現為間斷性變化,體現出量子特徵。舉個不太確切的例子,宏觀世界的蘋果,有大有小,蘋果的大小可以連續變化。而微觀世界中的蘋果,大小就不是連續變化的了,而是相當於某個基礎蘋果尺寸的整數倍,不存在其它尺寸的微觀蘋果。

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很多物理量都是某一基礎值的整數倍

繼續量子霍爾效應的話題,高中物理知識告訴我們,在無限大均勻平面磁場中,以垂直磁感線方向入射的初速不為零的電子將做勻速圓周運動。而在經典的霍爾效應導體中,載流電子雖然會在磁場作用下發生偏轉,但由於偏轉半徑很大,尚未完成圓周運動就會堆積在導體一側。

那麼,有沒有什麼條件可以讓霍爾效應導體中的載流電子在導體內部完成圓周運動呢?這樣的條件還真的存在!在足夠低的溫度,和非常強的外加磁場下,電子的偏轉半徑將顯著減小,從而可能在導體內部完成圓周運動。

動圖5:量子霍爾效應示意圖,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此時的導體內部仿佛存在無數個高速轉動的「陀螺」。當外加磁場繼續增大,電子的迴旋半徑將進一步縮小,當它小到與電子本身近似的微觀水平時,量子效應就產生了!發生量子霍爾效應時,導體內部電子原地圓周運動,而導體邊緣電子形成導電通路。

量子霍爾效應示意圖,當外加磁場持續增加,

電子迴旋半徑持續減小

我們用霍爾電壓與通過電流的比值定義霍爾電阻這個物理量。當外加磁場比較小時,霍爾電阻將隨著外加磁場的增加而增加,兩者呈現線性關係。當外加磁場繼續增加到某一值後,霍爾電阻將維持不變。若外加磁場進一步增加,霍爾電阻將忽然躍上一個新的平臺,曲線整體呈現階梯狀。這樣不連續的變化趨勢,正是量子效應的顯著特徵。

量子霍爾效應發生時的物理特性

神奇的地方還不止於此,如果我們同時關注該霍爾導體本身的電阻,我們會發現當霍爾電阻位於平臺的時候,導體自身的電阻消失了!實際上,此時導體內部的廣闊區域中是沒有電流通過的,電流只在導體的邊緣流動。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開啟電子技術新時代

量子霍爾效應具有多種神奇而充滿魅力的特點,但是它的產生需要依賴於強外加磁場的條件,因此缺乏實用性。試想,如果開發一枚具備量子霍爾效應的超導晶片,雖然其本身具有低發熱、高速度等有益特點,但維持其運轉可能要配備上一臺冰箱一樣大小的強磁場發生器,這是我們無法接受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材料可以不依賴強磁場就能產生量子霍爾效應呢?這種材料就是大名鼎鼎的拓撲絕緣體。自從2007 年面世後,拓撲絕緣體在全世界吸引了堪比石墨烯的關注度。薛教授和其團隊正是受其啟發,將拓撲絕緣體和鐵磁性材料有機結合,實現了低溫下無需外加強磁場就能觀測到的量子霍爾效應。為了體現區別,這種新的現象被稱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動圖6: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量子霍爾效應提供了一種實現超高性能電子器件的可能途徑,能夠極大降低電路的發熱,提高開關頻率和運行速度。而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的反常量子霍爾效應,進一步擺脫了強磁場的桎梏,有條件實現器件的小型化。如果能進一步解決相關的技術障礙,提高可用溫度,有希望在未來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

附:完整視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有多反常」

普通導體中的電子運動:

在普通導體中,電子的運動雜亂無章,不斷發生碰撞。當在兩端加上電極之後,電子就會形成一個橫向漂移的穩定電流。

一定條件下(加上外磁場,或極低溫),普通導體中的量子霍爾效應

如果在垂直於電流方向加上外磁場,平面材料裡的電子由於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會在導體一邊積累電荷,最終會達到平衡形成穩定的霍爾電壓。

當外場足夠強,溫度足夠低時,導體中間的電子會在原地打圈,然而會在邊界上形成不易被外界幹擾的導電通道,即量子霍爾效應。

一定條件下(加上外磁場,或極低溫),不普通導體(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的"明星"材料拓撲絕緣體,其本身就是內部絕緣,表面導電的拓撲材料,這些表面導電通道不受表面形貌,非磁雜質等的影響,所以是一個很好的一維導體。

如果在其中摻入磁性原子形成長程鐵磁序,這樣無需外加磁場,從而形成穩定的基本沒有耗散的反常的量子霍爾效應,它的應用將會為半導體工業帶來又一次革命。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科普中國,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2018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有多「反常」?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薛其坤院士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對普通人來說,拗口而晦澀。但在物理學家眼中,它"神奇"又"美妙"。因為它的發現可能帶來下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採用這種技術設計集成電路和元器件,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有望做成平板電腦那麼大,智慧型手機的內存可能會提高上千倍!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中國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未來電腦或不需散熱
    新京報訊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昨日稱讚這項科研成果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  昨天,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有待實驗發現的成員。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是因為常態下晶片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比肩諾獎 或促成投資新主題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世界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將對信息技術進步產生重大影響,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稱讚其是諾貝爾級的成績。A股中,與此次實驗相關以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科研合作密切的上市公司有望受益,如綜藝股份(600770)、福晶科技(002222)、同方股份(600100)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再次,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因具有量子化的導電特性,還能應用於特殊的載流子傳輸系統。這個時候,就要講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了,因為霍爾效應實現量子化,有著兩個極端苛刻的前提條件:一是需要十幾萬高斯的強磁場,而地球的磁場強度才不過0.5高斯;二是需要接近於絕對零度的溫度。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打開諾貝爾獎富礦的鑰匙--中國數字科技館
    量子霍爾效應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由於它們體現了二維電子系統在低溫強磁場極端條件下的奇妙量子行為;另一方面,這些效應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有望通過開發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從而引領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此前,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仍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示意圖,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產生具有手徵性的邊緣態,從而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理論計算得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的能帶結構和相應的霍爾電導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小標題)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二)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二)薛其坤        量子霍爾效應實際上給處在微觀世界的電子訂了一個「交通規則」。從0開始慢慢增加磁場強度,在磁場很小時霍爾效應是線性的,和磁場成正比,這個現象很正常。但是隨著磁場強度不斷增高,就逐漸出現了新的特徵———它不再是線性的,而是出現了一個平臺,比如說在6個特斯拉到9個特斯拉之間,霍爾電阻一點都沒變,我們稱之為 「量子平臺」。更奇怪的是,這個平臺對應於霍爾電阻的大小非常特別,h(普朗克常數)/e(一個電子帶的電量)2對應的是25800多一點歐姆。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這項研究成果是世界物理學界近20年來最重要的實驗發現之一,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量子反常霍爾現象因何能成為物理學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發現究竟具有怎樣的科學、社會、經濟意義?請聽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怎麼說。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薛其坤院士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薛其坤:要實現這種量子霍爾效應所佔的磁場,是地球地磁場的十萬倍甚至上百萬倍,要產生這樣的磁場需要一個非常大的設備,一般來講的話是和冰箱那麼大,一個計算機的晶片很小,顯然這種量子霍爾效應很難得到應用。 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好處在於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因此這項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進程。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組成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在昨天(4月10日)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據中新網1月8日消息,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