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小平
說起邙山提灌站,可能年輕的朋友並不熟悉,但49年前,它的開建卻是引發鄭州全城總動員的一件大事。它將黃河水引上邙山頭,再沿渠注入鄭州,有效解決了鄭州當時的「水荒」問題,多年來被稱為鄭州的「水上生命線」。它為鄭州辛勤服務了47年,如今依然是鄭州市居民生活、工農業用水的重要備用水源地,並肩負著供應鄭州生態用水的重任。
巍巍邙山,滾滾黃河。邙山提灌站就位於鄭州市黃河生態旅遊風景區五龍峰景區。「修建提灌站時,真是作了不少難,受了不少罪,但能參與其中,我們都非常驕傲。」8月12日,81歲的宋秀芝說。宋秀芝曾是鄭州市黃河生態旅遊風景區的高級工程師,提起邙山提灌站,她總有說不完的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河南省會遷至鄭州以及大批工廠的興建,鄭州市人口激增,「水荒」也日益加劇。當時,居民家裡時常停水,印染廠、電纜廠等用水大戶時不時被迫停產,甚至來往鄭州的火車都不能正常加水。
「為解決用水問題,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引黃入鄭』,修建邙山提灌站。」宋秀芝說。邙山提灌站1970年7月1日動工興建,作為技術員的她和幾名同事提前兩個月便住進了邙山。
在布滿荊棘的崇山峻岭間勘測,到危險重重的黃河灘上實地測量……宋秀芝回憶,由於整天翻山、下河,大家的布鞋十天八天就能磨破一雙,摔傷更是家常便飯。
邙山提灌站正式開建時,鄭州實行全市總動員,20多家工廠的職工、十萬郊區農民上邙山。20多公裡長的引黃乾渠施工線上,白天人山人海,紅旗招展;入夜燈火輝煌,熱火朝天。「那時候,大家都是沒白天沒黑夜地幹,吃頓飯的工夫都能睡著,蚊子咬了都感覺不到。」宋秀芝說,兩年多的建設,大家吃住在工地,幾個月都不回一次家。她說她經歷過好幾次死裡逃生,也目睹了同事付出生命的代價,但卻從沒聽見誰叫苦叫累。
1972年10月1日,邙山提灌站正式建成通水。有了它,經過初步沉澱的黃河水通過8根巨大的鑄鐵提水管道被提到半山腰,經24.5公裡的乾渠流到賈魯河、西流湖,再進入鄭州市自來水管網流到萬千百姓家。通過提灌站的處理,黃河水水質從每立方米含沙27公斤淨化到1至3公斤。邙山提灌站的通水,保證了鄭州70%的工業用水和市民生活用水,解決了乾渠沿線十萬畝農田灌溉用水的難題,打通了鄭州的「水上生命線」。
時光荏苒,2011年,邙山提灌站被列入鄭州市第一批32處城鄉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規劃·中心城區保護名錄。以邙山提灌站為基礎打造的鄭州市黃河生態旅遊風景區,是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鄭州『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但邙山提灌站依然在鄭州生態水系工程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建設提灌站時傳承下來的艱苦奮鬥、知難而上、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精神也為我們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提供了強大動力。」鄭州市黃河生態旅遊風景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雒國棟說。
編輯:張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