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反戰電影的典範,被無數人號稱終極催淚彈的本片並不會和其他動畫片一樣,讓主人公「從此幸福愉快的生活在一起」。主角是失去父母的14歲的少年和年幼的妹妹,沒有太多勞作力的少年帶著妹妹,在當時日本民不聊生的環境下,生活又能好到哪去呢。妹妹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離開了人世,電影就在清太對妹妹的回憶中拉上了帷幕。
不過這並不是全部內容,在影片開始的車站,導演已經向我們揭示了這對兄妹最終的結局。這也是讓無數觀眾揪心的事實——在戰爭中,沒有勝利者,而最終吞下失敗苦果的,只能是無辜的老百姓。
可以說作為一部反戰動畫,本片已經做得很好了。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即使是在上個世紀特效不過如此的年代,影片裡漫天飛舞的螢火蟲也能讓觀眾微笑和流淚。
不過作為吉卜力工作室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一部作品來說,本片所傳達的,或者說被觀眾解讀的思維觀點,卻廣受批判。
作為一部優秀的動畫作品,強行附加太多的政治因素解讀,似乎有點過於嚴肅。然而這也看出中日韓三國民眾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所在。不管怎樣,戰爭所造成的悲劇並不僅僅局限於被侵略的國家,也存在於侵略者當中。就像我剛剛提到的,戰爭沒有勝利者,最終吞下失敗苦果的,只能是無辜的老百姓。
本片開場的第一句臺詞是,「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正是日本正式向中國遞交投降書的第12天。戰爭已是過去,希望大家都能謹記這段歷史,以平常心來欣賞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