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二十年,9月21日夜晚,我死了」這是電影《螢火蟲之墓》的開場白。
電影《螢火蟲之墓》是吉卜力工作室在1988年創作的一部日本動畫,整部影片以倒敘的手法講述,圍繞二戰時期通過回憶的敘事方式展開。
這是吉卜力所有作品中最寫實、也是唯一一部直面戰爭的電影。
這部影片是在豆瓣排行top250的日本動畫,豆瓣評分8.7。
這個分數超越了91%的動畫片和94%的戰爭片,並且把它推到了豆瓣排行榜的162位。
要說吉卜力當中,有哪一部作品受到最多的爭議,那非高畑勳執導的《再見螢火蟲》莫屬。這部電影雖然感動了不少人,也讓很多人不爽,感動是因為對影片情節的理解,對主人公的同情,而不爽則大多數來源於自己的歷史觀。
不過一部作品就算是口碑再好,也會有人批評。
然而《螢火蟲之墓》的點不在於作品的好壞,而在於對「反戰」的態度,電影的主題就是「反戰」,以日本老百姓的眼光看待事物,但也要對戰爭起因反省和控訴,雖然原作並不考慮政治,而是以平民為基礎,但畢竟有所關聯,還是會觸動到當時經歷過戰爭的人,尤其是二戰的受害國…有人說電影只突出了戰爭中平民的悲劇,卻缺乏對戰爭起因的描述,在這一點上,它絕對是失敗的。
這次帶大家深度理解這部影片之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螢火蟲之墓》。
這註定是一場悲劇…
《螢火蟲之墓》講述了二戰後期的神戶,因空襲而失去母親被親戚家領養的哥哥清太和4歲的妹妹節子,在戰爭中因為得不到大人的庇護選擇藏身在山洞裡,最終走向死亡的故事。
可能小孩子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會對兄妹倆的死亡感到悲傷,還記得妹妹節子去世的時候,讓人淚目,雖然小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戰爭,但是情感都是相通的,電影的導演是高畑勳是個實實在在的「反戰主義者」,看片子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電影只是單純地想要揭示戰爭的殘酷…
不過看到妹妹死去的畫面,不由得讓人產生了疑問?
為什麼哥哥有能力賺錢,卻不去工作?明明他可以回到親戚家,卻還要賭氣離家出走?直到最後妹妹營養不良死去,他也不肯回去?甚至在影片中,很多人都跟哥哥講「去工作吧,要不就回家吧…」。
但是他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無視其他人的意見……
所以說妹妹的死,與哥哥脫不了干係。
在反覆思考了好久,才明白了電影的寓意。
片子一開始,清太一家過著中層階級生活。
父親是有地位有權勢的軍隊大尉,母親則是貌美賢惠的家庭主婦,一家人其樂融融。
在戰爭前,家裡還能吃到用糖水煮過的水果、肉製品罐頭及貫穿全片的水果糖。
然而,戰爭是殘酷的,一瞬間便家破人亡,給無數家庭帶去了苦難和噩夢,一醒來一切都變天了。
從家庭這個細節上,我們知道哥哥出自一個軍人家庭,在軍國主義極度濃烈的日本,他享受著一般人享受不了的待遇,他的自尊心不允許他寄人籬下,也不允許他向其他人低頭。同時,從小接受軍國教育的他,一直崇拜著自己的父親,也始終相信日本在戰爭中會勝利,覺得苦日子不會過得太久,甚至在母親死後,還不知道自己的父親也去世了。
他認為親戚家對他們太苛刻,不會幫助姨媽家幹活,整日只想著帶妹妹出去玩,他不能受委屈,覺得將妹妹帶離姨媽家,是幫助妹妹逃出了地獄,卻不知道真正的地獄是他親手帶給妹妹的。
實在是太諷刺了……
所以說一個人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處境,不要以為所有人都會順著自己。
明白了這些,對整部電影的寓意才恍然大悟,才徹底看懂了這部影片,電影並不只是在講述戰爭的殘酷,也在揭露人性的愚昧無知,它在批鬥一批「睡不醒」的人,是那些不知道反思自己在戰爭中犯下錯誤的人,也是在喚醒看這部影片時,那些想法天真幼稚的日本年輕人。
吃泥巴的妹妹
所以說這部電影註定悲劇,在電影海報上也有早有預示,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這個細節。
在《螢火蟲之墓》的海報中哥哥和妹妹在夜晚欣賞螢火蟲,點點黃光畫面非常的溫馨。有網友將海報調亮100%,發現在兩兄妹的頭上居然是發現上空有一臺轟炸機,點點黃光原來是燃燒彈的火光……
雖然很悲慘,但是一想到是在二戰的背景之下,對於罪魁禍首的日本我無論如何也無法有同情之心。
畢竟在當年,中國的土地上,有比這更加悲慘的事情在無情上演。
不過在這個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並不會少,大家都在為戰爭中失去的美好而痛心。
他們不知道戰爭的意義,卻知道戰爭造成的現實
其實在《螢火蟲之墓》中,導演並沒有過分的添加個人情感,只是冷靜地將那段歷史放在熒幕上,雖然是一部動畫,卻一再與真實歷史重合。比如在影片一開始,清太在車站裡奄奄一息的躺著,周圍還有和他同樣瘦骨嶙峋的孩子,這個時候鐵路的工作人員來打掃的時候,說了一句:「又來了。」
時間回到當時,1945年,戰爭結束前夕:敗局已定,街道上到處都是燒焦的鐵板臨時搭建的屋子,街頭也聚集了一大批的流浪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失去雙親的孤兒,也有在戰爭中與家人走失的孩子,據《朝日年鑑1948版》記載,數量應該在12萬人以上,卻年紀都在十四歲上下。
流浪兒童們聚集最多的點就是車站,見到人就會伸手乞討,他們白天在巷子裡徘徊,撿垃圾為生,就像是野狗一樣,也因為這些流浪兒童,市內偷盜事件頻發,所以很多人對流浪兒童抱有厭惡的態度,街上也貼著【不要給流浪兒童東西吃】的標語。
有些孩子在車站累了就趴著,有些一趴就沒有起來過。
據統計,當時上野車站的地下通道內,有近千名的流浪者,平均每天都有2.5萬人死於飢餓。
因為收留機構數量有限,所以流浪兒童在收容所也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如果碰到不聽話的,就對其拳打腳踢,所以常有孩子選擇自殺。
1945年9月20日,發布《戰時孤兒保護對策綱要》,有趣的是在《螢火蟲之墓》中,哥哥清太死於1945年9月21日,這也正是這個政策獲得批准的第二天……
電影最後,清太幻想的戰艦歸來的場景也化為泡影,這完全就是一場「戰敗者的白日夢」。
兄妹倆看著現代日本的夜景,這是說戰爭的陰魂永遠看著日本,也是對二戰的反思吧
人間薄涼匆匆,最後節子與清太都去天堂了吧,再見了,螢火蟲。
願世界和平,沒有戰爭。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