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動畫電影,雖然對於是不是宮崎駿大師作品,外界有很多的版本。但的確不像宮崎駿的其他作品,被大家廣為傳播。很多影迷對於這部動畫電影的評價是,沒有勇氣看第二遍,因為無以復加的心疼。
宮崎駿動畫作品大多涉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和平主義及女權運動。但是《螢火蟲之墓》這部動畫電影以戰爭為背景,運用寫實的手法,展現殘酷的現實下,人們困難的生存。並且是宮崎駿作品裡,唯一一部為翻拍成真人版的動畫電影。
一個在戰爭中努力生活,終歸逃不過悲慘命運的故事
我喜歡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是從高中時候開始,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是我和妹妹為了不被爸媽發現,在門縫上塞滿報紙。躲在臥室裡,圍著電腦追宮崎駿的《龍貓》。
當時被宮崎駿的《龍貓》裡風吹過院子,小梅和小月的純真開心打動。最吸引人的還是宮崎駿營造的動畫世界裡靈動的一花一草,讓人好想到他的動畫世界裡去生活,太美好的畫面。最美好的夏天,永遠在宮崎駿的動漫裡。
宮崎駿的動漫,動人的故事,溫暖的風格,在他的動漫裡,就像是在天空之上的天空之城,讓我們相信夢想的力量。宮崎駿本人也多次表達反戰主張,希望和平的思想。
後來看了宮崎駿的很多作品,有感動,有驚喜,有難過。但是沒有一部動畫電影像《螢火蟲之墓》一樣,讓我的心情沉重到,後悔看了這部動畫電影。
關於戰爭,希望和平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但是這部電影,通過對戰爭中兩個孩子的刻畫暴露出戰爭的殘酷,本身就太殘酷。
並且這部電影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戰爭中的日本,人們為了躲避大空襲,離開自己的家長,到別人家裡避難。戰爭中的人們,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每一天都是煎熬。
《螢火蟲之墓》的小說作者,也到別人家避難,並且帶著到他家裡避難,和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個小女孩。年少無知的他,並沒有好好照顧這個小女孩,反而很反感小女孩的哭鬧。
後來小女孩和作者走散,導致最後餓死,小女孩死前瘦弱的樣子,深深印在了作者的腦海裡。所以作者帶著懊悔的心情,創作了小說《螢火蟲之墓》。
當看到這篇報導,我的心情就像是連綿的陰雨天,整個人悶在大氣的重力下,不能順利地呼吸。看著身邊人,在自己的眼前死去。最怕是有挽回的餘地,可是自己沒有好好珍惜。這樣的懊悔是痛徹心扉的烙印,跟隨人一生都無法忘記。
然後,作者把無盡的思念,和自己懊悔沒有對小女孩做的事情,都投射到了《螢火蟲之墓》這部動畫電影裡,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但是,這樣的懊悔能撫平心裡是傷痕嗎?
在應該珍惜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就會留下一生的遺憾
故事中,在戰爭中失去母親的哥哥,把母親去世的消息,小心翼翼瞞著年幼的妹妹。面對母親離世,父親去了戰場,那一刻起。14歲的哥哥決定一定要用自己的肩膀,給年幼的妹妹撐起一片天空,讓妹妹平安長大。
哥哥只能帶著年幼的妹妹投靠親戚,但是連年的戰爭,讓人們的生活物資匱乏,親戚的白眼,厭惡的表情讓他不得不帶著妹妹離開。
這個時候哥哥決定,帶著妹妹建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但是戰爭就是這樣殘酷無情,他們只能住在黑漆漆的山洞,哥哥為了不讓妹妹挨餓,到廢墟裡找食物給妹妹吃。
在動畫中有這樣一個畫面,黑暗的夜晚,哥哥緊緊抱著年幼的妹妹,望著洞口無望的黑。生怕一鬆手,妹妹就會消失。
這個鏡頭,讓我淚如雨下,止不住的淚水,衝刷不掉我心裡的難過。心就像被掏了一個大洞,疼的不知道怎填滿。
我突然想到,作者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是不是也和我一樣,任由悔恨的淚水流過臉頰,留到嘴邊,苦澀的味道。
我想是作者是對於當初,他沒有好好照顧小女孩的補償。希望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現的相擁,借動畫完成。讓他的悔恨有一個傾瀉的發洩口,因為悔恨太沉重。我們都不是聖人,都會犯錯,但是有些錯誤,會讓自己一生帶著悔恨生活,無法彌補。
如果愛請用力愛,不要留下不能癒合的傷口
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旨在讓人們直面戰爭,看到戰爭的赤裸裸,可以說,這部《螢火蟲之墓》真實地還原了戰爭的可憎面目。
並且很多人評論,這部《螢火蟲之墓》的動畫作者,其實是宮崎駿的合伙人高畑勳。似乎這個已經不重要了。
電影的最後,妹妹和哥哥還是先後餓死街頭,這樣的結局,讓很多人表示不能夠接受,雖然看到電影的開頭,會預料到有這樣的結局。但還是讓人無法接受這樣沉重的事實。
看完整部電影我突然發現,這部電影不單單是抨擊戰爭的罪惡,更多的情感是小說作者的悔恨之情。在用力批評,當初自私愚蠢的自己。
人的一生都會犯錯,但是有些錯誤是不能犯的,因為一旦錯過,就是一生的遺憾。沒有迴旋的餘地,現實就是真實的殘酷,小說作者將他的悔恨投射到電影裡。希望在天堂的小女孩能看到,我們相信,她一定看得到。
在可以表達愛,付出愛的時候用力愛,我們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不要留下不能癒合的傷口,珍惜容易,等到懊悔就太遲了。
本篇文章由【二次元女帝醬】原創,內容純屬個人看法,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