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食物裡的水嗎?

2020-12-05 果殼網

水在兩個極其重要的方面超越了其他食品成分:一,它稍微便宜一點兒,甚至可以說是最便宜的食品原料了;二,它在食物中含量的多少,能直接影響產品的品質。

——《銀河系漫遊指南》

不知道你注意過沒有,水其實也是食品中的一種重要成分,在食物的生產、保存過程中,它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就此,道格拉斯·亞當斯在他的《銀河系漫遊指南》裡做出了上述精確的概括,的確,就現代食品行業而言,大家平日裡主要做的,其實就是和水打交道。

大家一定都能明白第一個重要方面。由於相對於其他原料,水本身相當便宜,任何一個商家都希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讓產品中多含水——這種讓最廉價的原料賣出正常產品的價格,這是多麼划算的買賣啊!往牛奶裡摻水、往豬肉裡注水,都是典型的案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這也是世界各國家都規定了個各種產品的質量標準的原因。以牛奶為例,粗略地說,一升牛奶中大約有30克蛋白質,40克脂肪,50克乳糖,以及大約10克的礦物質,除此之外,剩下的900克都是水。中國國家標準規定巴氏奶中的非脂乳固體不低於8.1%,就是為了保證水的比例不能太大。要是沒有這個規定,各家牛奶企業肯定願意今天多加點兒水,明天再多加一點兒水,過不了多久,大家買到手的牛奶就跟自來水差不多了。

至於第二個重要方面,理解起來可能稍微複雜一些。我們得注意到,水分在食物中同時扮演了很多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水在食物中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食物的質地和口感,第二天的法棍比剛烤好的難吃那麼多,歸根結蒂只是水分在其中的分布發生了變化了而已;另一方面,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離不開水,水的存在,也可以導致或者參與一些使得食物變質的化學反應。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水是生命之源——這生命指的不僅僅是人類,同樣包括各種導致食物變質的微生物。食物如果含水量太多的話,就容易腐敗變質,水分對食物保存的影響古人早就知道了。自古以來,大家都會把新收穫的糧食曬乾以後再儲存起來,最初大家只是利用不花錢的太陽能,把糧食在場子裡攤開曬就是了,也沒必要去研究糧食曬到什麼程度,然而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摳門」的食品生產商會算一筆帳:曬得太幹,一方面要多付出成本,另一方面還少賣了一些水分。因此,他們就召集了一批科學家,想搞明白食物中含有多少水分的時候更有利於儲存。

然而在研究了食物中的含水量和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之間的關係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二者之間似乎沒什麼相關性。有的食物含水量很高,卻不容易滋生細菌,而有的食物含水量比較低,卻依然容易變質腐敗。直到1953年,澳大利亞人威廉·詹姆斯·斯考特(William James Scott)才發現原來與微生物生長情況相關的並不是簡單的食物含水量,而是水的活度。

什麼是水活度?如果我們把水倒在玻璃杯裡,然後把杯子倒過來,正常情況下我們就會發現剛裝的水譁啦一聲都倒在地上了。但是如果我們在杯子裡塞一大坨海綿之後再倒入等量的水,把杯子倒過來之後依然可能會譁啦一聲,但總會有一部分水被海綿吸附著,倒不出來了。我們可以說,灑出來的這些水是自由的水;而待在海綿裡的那部分水,則是被海綿束縛住了。水活度,就是這樣一個類似的概念,它指出了食物中含有多少自由的水可以被生物利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如果只是測某種食物裡的含水量的話,我們只需要把它放在烘箱裡烘乾幾個小時,然後對比烘乾前後的重量就可以知道了水的含量。那水活度該怎麼測量呢?

在一定的溫度下,把一盆水放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水分子會不斷地從水中進入空氣中,也會不斷地從空氣中返回水中。只要時間足夠,二者之間就會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水蒸氣的蒸發和凝結的速度一致了。這個時候,空氣中這個水蒸汽的分壓就是這個溫度下水的飽和蒸氣壓。在相同的溫度下,我們把某種食物也放在較小的密閉空間裡,水蒸氣在這裡也會達到這樣一個動態平衡,從而得到另一個水蒸汽分壓。把這個水蒸汽分壓除以水的飽和蒸氣壓,就得到了這種食物在這個溫度下的水活度。

純水的水活度是1,食物中的水活度比1小越多,則說明裡面的水分越難被加以利用。

含水量高並不意味著可利用的水也多。常溫下,一塊軟質奶酪通常含水量在50%左右,一杯飽和食鹽水的含水量大約在74%左右。而前者的水活度是0.95,後者的水活度只有0.75。

圖片:shutterstock.com

後來,人們慢慢發現,不止是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與水活度有關,其他很多能引起食物變質的因素,也都與水活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酶促反應、水解、褐變、脂肪氧化等等。這些因素的反應速度大都隨著水活度的降低而大幅降低,只有脂肪的氧化是先隨著水活度的減小而降低,而當水活度小到一定程度之後,又再次升高。了解了這些信息後,「摳門」的商家就可以人為地把食物的水活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裡,從而在「把水當產品出售」和延長食物的保質期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大多數的生鮮食物的水活度都是接近1的,因此特別容易腐敗變質。雖然水活度發現的時間並不長,但憑著積累下的經驗,人們早就已經開始有意無意地利用水活度的特性來保存食物了。

乾燥脫水就是一種有效降低水活度的方法。通過除去食物中的水分既能延長食物保質期又能降低運輸成本。畢竟水雖然便宜,但是卻很重。與其長途運輸食物中的大量水分,不如先脫水,使用的時候再加水還原。像奶粉,幹木耳等都是這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鹽漬或者糖漬則是另一種降低水活度的方法。前文提到的飽和食鹽水的水活度只有0.75,在這個水活度下,絕大多數微生物都很難生長繁殖了。我們吃的鹹菜、醃肉、蜜餞,其實都利用了這一原理。

除此之外,冷凍其實也是一種常用的降低水活度的方法。水分變成冰之後,不僅僅是微生物無法生長繁殖,缺乏了水分這一介質,就連很多化學反應也難以繼續進行了。這也是冷凍食物可以長久保存不變質的原因。

當然,水活度也不是萬能的。現在很多複雜食物追求內外不同的口感質地,其中的水分是沒有達到平衡狀態 的,就像「外焦裡嫩」的炸雞表層十分乾燥,但內部卻鮮嫩多汁,如何測定這類食物的水活度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個測定過程需要達到整個環境的水分平衡。還有很多食物為了保證固有的口感,也沒法在水活度上多做文章。對於這類食物,就需要依靠加熱殺菌,合適的包材,以及適當的食品添加劑來延長保質期了。(編輯:老貓)

相關小組

相關焦點

  • 水與water,你都了解了嗎?
    這幾天,家裡的小孩與鄰居家的孩子時不時就跑到小溪裡去抓蝦,我望著潺潺流水,不禁思考:水,到底是怎樣一直東西? 從人體內的水分到冰川發源地,從我們喝的清澈礦泉水到死海中發臭的液體,從天上的烏雲到雪再到植物的養分,簡直就是無處不在。後人流傳了一句話: 上善若水。這讓我想起了哲學誕生的第一人:泰勒斯。他說過水構成了世間萬物。
  •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可是你真正了解水嗎?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裡,勤喝水——喝安全衛生的天然山泉水顯得尤為必要,因為,水對人的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指出,人類80%的疾病與水有關,其中長期飲用不清潔的水,對兒童健康成長最為不利,直接影響人口質量!水,是最好的藥!為什麼這麼說?
  • 你對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了解多少?「山城科學院」裡找答案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9日18時30分訊(記者 伊永軍)種地也需要人工智慧嗎?天氣漸冷,人們的服裝很多是羊毛、羊絨製品,你對養羊產業了解多少?11月28日、29日,一年一度的「山城科學院」活動在重慶科技館與公眾見面。
  • 你真的了解「水」嗎?這些關於水的秘密將顛覆你的認知!
    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也是大多數生物賴以生存的並不可或缺的條件。在我們眼裡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了。但你真的了解水嗎?有一些關於水的現象至今都無法解釋。因為在冰河時期地球表面的水結成冰形成了一個冰殼,冰殼阻隔了外面的冷空氣,讓冰殼內的水溫度不會持續降低,同時陽光又可以透過冰殼照射進冰殼裡,使得冰殼裡的海洋生物能生存下來,這為後面生物的進化提供了一個很有利的前提
  • 食物中的糖你都了解嗎
    控制到每天25克容易實現嗎?這個得看看我們身邊一些常見食物中究竟有多少糖。  如果你有留心過食品配料表,你會看到,一罐含糖可樂中大約含糖40克,也就是說,你喝一罐可樂就超標了。  飲料為了好喝,就要加糖。
  • 貓可以喝魚缸裡的水嗎?
    現在很多家庭都會弄個小魚缸,裡面養上幾條小魚,恰巧家裡養了貓,貓就會很喜歡喝魚缸裡的水。貓這種動物其實很不喜歡喝自己水杯裡的水,但是它們卻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喜歡喝主人杯子裡水,喜歡喝魚缸裡的水。喝主人杯子裡的水我們還可以接受(雖然鏟屎官不可以接受),畢竟鏟屎官杯子裡的水比較乾淨,貓咪喝了我們也不用擔心貓咪生病。那麼問題來了,貓咪可以喝魚缸裡的水嗎?長時間喝魚缸裡的水會生病嗎?今天我們就帶大家科普一下,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用。可能有部分人會說,怎麼還不能喝魚缸裡的水呢?流浪貓什麼水都喝,有的也沒生病啊。
  • 食物的顏色有很多,但是你見過藍顏色的食物嗎?
    我們吃的食物種類有很多,有蔬菜、水果、肉類、海鮮類等等,這些食物的基本顏色都是紅色、黃色、綠色、白色等等,都是我們常見的顏色,即使是海鮮中也不會有藍色的食物。現在人們科技的迅速發展,食用色素的出現,給我們的食物中增添了很多的色彩,所以想要什麼顏色的食物也都是可以完成的。
  • 這種食物長在水裡,美國人以為是「水葫蘆」任它壞掉,網友:無知
    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食物是非常多的,這多種多樣的食物都有著自己的特點,除了吃起來的味道和口感不一樣之外,他們生長的環境也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大多的食物是生長的土地上的,而有些食物就比較特殊,是生長的水裡的。
  • 夏天跑步注意水合平衡 這些富含電解質的食物你知道嗎?
    注重水合作用對長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沒有正常的電解質平衡,身體很難吸收水分。但是過多的水會導致血液中鈉含量的下降,這樣會導致頭疼,噁心,頭暈,嘔吐等症狀出現,我們稱之為低鈉血症。夏天跑步時,身體消耗很多電解質,包括鈉、氯、鈣、鎂和鉀。而這些必需的礦物質存在於食品中。如果在夏天跑步同時出現脫水和低鈉血症,下一次跑步你就不會忘記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 牛奶比水還補水?吃多橘子皮膚會變黃?食物冷知識,不妨了解一下
    導語: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沒每天都離不開食物,即便如此,你對食物真的了解嗎?我們來了解一下,下面這幾個冷知識,你知道幾個呢?1、牛奶比水還補水?當液體在我們體內存留,時間越久,說明補水效果越好,比如說你喝一杯100毫升的水,立刻去小便排出了50毫升,那你真正吸收利用的水其實只有50毫升。
  • 司空見慣的水,你真的了解它嗎?
    「從結構上來說,水是非常柔軟的物質,但在科學上它是非常難啃的一塊骨頭。水大概有70多條反常特性,目前我們還不能完全了解這些特性內在的機制到底是什麼。」在格致論道講壇上,北京大學教授江穎和我們分享了水的奇特性質。
  • 魚缸換水需要加鹽嗎?加鹽有什麼作用?你真正了解其中的用途嗎?
    魚缸換水需要加鹽嗎?針對這個話題很多人問到了,其實這樣的答案有好多的說法,對於飼養錦鯉魚的朋友們來說,換水後加鹽可以有效的預防錦鯉疾病的發生。可見,魚缸換水後加鹽的作用有很多,但是你真正了解其中的用途嗎?魚缸養水是不是要放鹽?
  • 瓶子裡有水,壓力會大到瓶底碎裂,是真的嗎?
    瓶子裡有水,壓力會大到瓶底碎裂,是真的嗎? 當瓶子裡的水沒有裝滿時, 用橡膠錘擊打瓶口, 瓶子會快速向下移動。
  • 你正在喝的水裡可能含有無色無味的毒!
    「這…這水裡有毒!」「哈哈哈哈,我告訴你,你剛才喝的那杯參茶已經被我下了天下第一奇毒,一~日~喪~命~散。」「啊哈哈哈哈哈,天下第一奇毒哪輪得到你的一日喪命散,應該是我唐家的含笑半步~癲。」……在影視作品,特別一些武俠小說中,我們總是能看見無色無味可溶於水的毒藥,小時候看到我們喜愛的角色被這些毒藥謀害時,我們對那些下毒的反派那是恨之入骨。而現在曾經這些無色無味禍害了無數英雄好漢的毒藥,化身為了毒品,也禍害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真有可溶於水,並且溶於水後無色無味的毒品嗎?
  • 哪些食物不能放進微波爐裡?
    哪些食物不能放進微波爐裡?但是微波爐本身並不產熱,而是利用自身的磁控管,將電能轉換成微波,震蕩食物分子,這種震蕩的表現就是食物被加熱了。因為加熱方式特殊,所以,有些東西千萬不可放進微波爐加熱,輕則損壞微波爐,重則引發火災或爆炸。
  • 往滿水的杯裡加入幾十枚鐵釘,水會溢出嗎?這實驗顛覆你的認知
    之前小安和大家分享過有關水的表面張力的實驗,相信關注的朋友對水的表面張力都有所了解。今天小安繼續和大家分享一個與水的表面張力有關的實驗,讓大家能更形象、具體地感知水的表面張力。一、實驗材料:水、杯子、鐵釘二、實驗步驟1.往杯子裡加滿水2.往滿水的杯子裡放入鐵釘,並觀察水會不會溢出來通過實驗,大家可以發現在滿水的杯子裡加入幾十枚的鐵釘
  • 核電站裡常用的「重水」是水嗎?能喝嗎?
    水應該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物質了,每人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水以維持機體代謝所需。人有胖瘦之分,但你知道水也有「輕重之別」嗎?只聽說要「多喝熱水」,那重水又是什麼,跟普通的水有什麼區別,喝了重水會中毒嗎?
  • 你會計算食物熱量嗎?恭喜你!算錯了! - 硬派健身
    你的身體並不是一個傻瓜計算器,它是有著一套複雜運行規則的複雜機器,所以想靠單純的計算熱量來減重,毫無意義!當然,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嗎,即使是計算熱量,你也從來沒有算對過!—— 卡路裡,怎麼算?同一食物,不同人吃效果也不同!即使是一樣的食物、一樣的烹飪方式、不同人對同一食物的熱量吸收,也是完全不同的……因為每個人消化道裡的腸道菌群千差萬別,而不同的腸道菌群,就會導致食物的消化吸收完全不同!
  • 這些落葉景觀裡的「門道」,你都了解嗎?
    這些落葉景觀裡的「門道」,你都了解嗎?你知道為何有的落葉變黃,而有的變紅嗎?這些秋天的落葉,你都能認出來嗎?秋葉是城市的「寵兒」「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古人若想知秋意,一般從木葉和雲天中感知。落葉,是秋天最美的詩。落葉景觀道,成了城市裡「秋天的童話」。
  • 【樂享科學】菜刀是怎麼切開食物的?背後的力學原理你了解嗎?
    刀為什麼能把食物分兩半?菜刀是每個人家中必備的工具,沒有它,我們就沒辦法高效快捷地製作各式美味佳餚。在市場上,我們可以買到五花八門的刀:片刀、文武刀、斬骨刀、殺豬刀、剔骨刀、麵包刀等等。不過,你知道這些菜刀背後蘊含的力學原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