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是我國第一個食品營養標籤國家標準,屬於強制執行的標準。實施4個多月來,效果如何?近期,半月談記者走訪了上海多家超市、賣場、便利店後發現,不少食品營養標籤標註得並不規範,甚至沒有進行標註。消費者對營養標籤往往不看或是看不懂。
進口食品成標註不規範「重災區」
儘管自認為挺關注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上海白領李陽在選擇預包裝食品時,關注的重點也只是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有時會看看成分表,知道很多食品背面有個『小方塊』,但是從來沒有研究過。」
李陽所提到的這個「小方塊」,叫做營養成分表。從今年1月1日起,直接提供給消費者的預包裝食品都必須標註營養成分表後才能上市銷售。
國家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三部副主任韓軍花指出,食品的營養對保證居民健康至關重要,通則的實施首次把營養納入食品安全的總體布局裡來管理。
預包裝食品,是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食品,比如我們平時購買的包裝好的餅乾、飲料、速凍水餃、薯片、醬油等。根據通則規定,預包裝食品外包裝標籤上必須標示出能量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4種核心營養素的含量值及其佔營養素參考值的百分比,未進行標註的產品將不得進入市場銷售。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市面上在售的預包裝食品,包裝袋上大多標上了營養標籤,但也有部分進口食品未按要求標註營養標籤。根據通則,進口食品的營養標籤應使用中文。但在位於長寧區的一家進口食品店內,不少食品外包裝上只用外文標註營養成分表,沒有用中文標註營養成分表。
「營養參考尺」居民多看不懂,食品營養知識存三大誤區
在專家眼裡,食品營養標籤好比一把「營養參考尺」,不僅強制生產企業明確標註營養信息,難以作假,也讓消費者能更好地了解食品中主要營養成分的含量,以便因人而異選購產品。目前多數預包裝食品雖然已經明示營養成分,但不少消費者表示根本不看或者看不懂。據專家介紹,目前人們在食品消費中還存在三大誤區。
誤區一:反式脂肪酸標註為零的食品就是健康食品。
對不少關心飲食健康的消費者來說,反式脂肪酸幾乎可以說是「罪大惡極」。研究表明,大量攝入反式脂肪酸會增加對健康有害的膽固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風險,而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於氫化油脂之中。通則要求,食品原料中如果有以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以氫化油為主要原料的產品,都應標示出反式脂肪酸含量。
家住閔行區的退休老人吳亞紅自從看過一起講述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危害的電視節目後,在選購麵包、餅乾等食品時就多留了一個心眼,優先選擇標註「零反式脂肪酸」的食品。
記者調查發現,市面上有不少迎合消費者這一心理的產品。比如一些薯片、餅乾、蛋糕在營養成分表的反式脂肪酸一欄上都標上了「0克」,有的包裝上甚至還有醒目的「零反式脂肪酸」等字樣。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介紹,反式脂肪酸固然不利於人體健康,但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也未必就是健康食品。「即便沒有了反式脂肪酸,過多的脂肪、糖、鹽以及一些添加劑都不利於健康,很多消費者因為貪戀口感而選擇這些低營養價值的食品,這樣的食品消費習慣是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