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12日泰州訊 從省道229由北向南,再向西轉入安塘線,鄉村小道兩旁,一派田園風光。在興化市安豐鎮塘港村,有兩件新鮮事引人關注:落實關愛黨員「十有十必」舉措,黨組織活動參會率連續十年近100%;逢巷道硬化、農橋修建等大小村務「一呼百應」,黨員群眾出錢出力。去年,該村摘掉了經濟薄弱村「帽子」,村集體可支配收入超過150萬元。
不起眼的小鄉村,基層黨組織緣何釋放強大凝聚力、向心力?興化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常冬海認為,關鍵用好了黨的組織生活這個「法寶」,落實了黨員關愛激勵舉措,讓基層黨總支像一塊「吸鐵石」,將黨員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
村支部「邀約」觀摩工作
3月的最後一天,陽光明媚,塘港村召開村莊環境整治協商會。上午7點半,黨員陸續前來;8點半,62名在家黨員已全部坐在會議室靜候,胸前佩戴的黨徽格外顯眼。此時,距離會議開始還有半小時。村部院子西側,電動車、自行車整齊停放。
「十年了,只要村裡開展黨組織活動,在家黨員很少無故缺席。」村黨總支書記李玉蘭說。
塘港村由張新、水產、丁揚、崔家4個自然村組成,現有黨員92人,其中流動黨員30人,在家黨員大多是蟹農。黨員中61歲以上的有50人。就是這樣一個居住分散、老齡化嚴重的村子,組織生活卻在一年之內,從過去的不規範轉變為紅紅火火,且堅持了十年:去年,這個村開展了20多次組織生活,當天通知,黨員就能丟下農活、當天把會開起來。逢「七一」、冬訓等重要節點,在外流動黨員也趕回來。
67歲的老黨員徐連洪,家距離村部12公裡。每次來參會,他都騎著自行車,來回就是兩小時。去年冬訓,天氣寒冷還下著大雨,村幹部守在大門口,眼看著時間快到了,正思忖著老徐估計來不了時,熟悉的身影出現了。停好自行車,徐連洪露出笑容:「還好還好,沒有遲到。」
黨員一心向組織,村支部開展工作更順暢。塘港村村幹部出去開會常常發出「邀約」:「下次我們村開展組織活動,請你們來觀摩!」還有鄰村的黨員「慕名」找到村部,詢問能否把組織關係轉過來。
「十有十必」關愛黨員落細落實
「不經常、不規範,不想過、不會過」,有很長一段時間,許多基層黨組織用不好甚至丟掉了組織生活這個「法寶」。塘港村曾經也不例外。2009年3月,塘港村黨總支書記李玉蘭剛上任,就被潑了「一盆冷水」:第一次開黨員大會,不少黨員以農忙搪塞,或笑笑「委婉」拒絕,參會率只有六成。
如何才能把黨員「擰成一股繩」?在鎮黨委的指導下,塘港村黨總支一班人經過走訪、研究,探索實施「十有十必」關愛激勵舉措,包括有病必望、有難必幫、有故必慰、有孤必暖、有結必解、有學必送、有喜必賀、有優必評、有商必訪以及有正必扶,效果很快顯現出來。
過去村裡鬧矛盾,黨員丁如葉不僅沒有主動化解,甚至帶頭胡攪蠻纏。2012年,丁如葉的愛人不幸患胃癌,家庭陷入困境,村裡主動上門辦理低保,逢年過節噓寒問暖,讓他倍加感動。村裡前些年實施巷道硬化民生項目,200多戶村民每戶需要繳納1000元,其中一戶村民不想交,丁如葉主動調解,化解了矛盾。
在塘港村,但凡黨員去世,村支部都要送上花圈,村幹部遵循農村習俗弔唁。這些年,村裡先後有十多位老黨員離世,村支部上門慰問,無一例外。
「嚴格組織生活,不能缺少儀式感。」安豐鎮黨委副書記梅興介紹,塘港村每年「七一」表彰,村幹部展示村莊建設發展新貌,所有黨員齊唱國歌、重溫入黨誓詞,會議結束前奏唱國際歌。站在發言臺上,被表彰為村首屆「優秀共產黨員」的成禮洪,手持鮮紅榮譽證書流下激動的淚水。
「吸鐵石」一樣的基層「磁場」
5月,生機勃勃。走進塘港村,偌大的停車場、整潔的巷道、爛漫的油菜花……這些年,水變綠了,路變寬了,村風民風更加淳樸,黨心民心更加融洽,村級集體收入逐步增加,摘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塘港村還通過水麵承包、老村部改建成「家宴中心」等方式,想方設法把村集體「蛋糕」做大,為老百姓多辦實事、辦好事。
「這十年,村裡基本上還清了近百萬元的陳年老債,還籌資建起了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停車場,修建了4個農民文化廣場和1個農村書屋、10公裡的巷道硬化並裝上路燈,村民不用再摸黑走夜路,進出行車更加方便快捷……」站在村支部門口,副主任成禮明說起村裡變化。
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村民感受到了幸福。群眾切實感受到身邊變化、建設成果,自發參與到共建共享中來,從「站著看」轉為「跟著幹」。修路,成登科、成禮俊等慷慨解囊;築橋,丁如恆、張安太等當起「免費工」……但凡村裡大小事務,黨員群眾「一呼百應」。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村黨總支發出捐款倡議,全體黨員積極響應,130多戶村民也不甘落後,募捐到近4萬元。
基層工作「眾口難調」,如塘港村這般像「吸鐵石」一樣將黨員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絕非易事。興化市委黨建辦主任鄭勇幹說,目前市裡正請專家、教授等實地調研撰寫調研報告,將塘港村的好經驗、好做法梳理總結,並在全市推廣。(戚汪平 周愛華 沈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