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鳥的哭泣》:人們看不到的鳥類愛情與生活

2020-11-22 澎湃新聞

前幾天,3歲女孩被爸媽餵到70斤當「吃播」賺錢的新聞上了熱搜,點燃了一大波網友的怒火。

過度肥胖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是一個常識。但是在海鳥的世界裡,暴風鸌、海鸚、信天翁等鳥兒們卻會故意製造出極其肥胖的雛鳥。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海鳥會考慮到父母覓食時出現特殊情況,一旦沒有食物,雛鳥肯定就要挨餓。只有儲備了充足脂肪的雛鳥,存活下來的概率才會變大。

然而,隨著氣候變化、海水汙染、人類的獵殺和生活環境的擴張,海鳥們的生存處境越來越艱難。

這些都是英國作家作者亞當·尼科爾森在《海鳥的哭泣》一書中所講到的。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海鳥生存狀況的科普書,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普世關懷和反思:在同一個地球生態圈中,人類世界和海鳥世界,有著息息相關的連鎖反應。

在過去的60年裡,全球的海鳥數量已經下跌超過2/3,所有的海鳥種類中,有1/3如今正面臨滅絕。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後代,只能在影像和書上看到這些海鳥了。

希望那一天,永遠都不要到來。

本書試讀

第11章 海鳥的哭泣

在滅絕與存續共舞的漫長時光裡,有一些鳥兒成了持久存在的象徵。

矛隼很大,羽毛斑駁,雙翅充滿力量。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隼鳥,體形有禿鷹那麼大,在北冰洋的凍土海岸生息繁衍。

夏天時, 它們會將北極兔、小海雀與雷鳥當作獵物。到了冬天,它們變成海鳥,飛去冰雪封凍的荒蕪海上,如同柯勒律治想像中的畫面之一—蒼白的冬季之鷹在月光下的冰凍海洋中搜尋刀嘴海雀與海鴉,時不時地也會落在冰山上。

這是一種神秘的海鳥,每一隻都在各自的25,000平方英裡範圍內大肆獵殺。

得益於北極乾燥寒冷的環境,牛津大學愛德華·格雷研究所的鳥類科學家們取得了重大發現。

矛隼十分鐘情於格陵蘭懸崖上為數不多的免受風雨侵襲的築巢區域,這些巢址通常在巖脊上,頂上則有向外突出的石頭,它們用鳥糞搭建的鳥巢厚度可達5英尺或者更多。

在2002年到2004年的三個夏天裡,牛津大學的庫爾特·伯納姆從最底層鳥糞與巖石接觸的地方提取了樣本——同時非常仔細地確保鳥巢完好無損——用碳素測定年代法進行檢測。

檢測結果相當具有啟示性:格陵蘭西部康克魯斯瓦格的一處矛隼鳥巢有著2,360年到 2,740年的歷史。附近的其他鳥巢也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他們發現的年代最晚的鳥巢,也能追溯到1350年。

矛隼並非唯一的例子。

人們發現,在歐洲被稱為布魯尼克海鴉的一種體形略大的北方海鴉——也就是在美國被叫作厚嘴海鴉的鳥兒——會在泥煤苔土地上繁殖,而它們的祖先早在3,800年前就在這裡做著相同的事情了。

在哈得遜灣與魁北克北部的昂加瓦灣,島嶼上的懸崖邊緣有著6英尺厚的泥煤。這些泥煤本身就是鳥兒長期待在那裡的產物,它們給周遭這些貧瘠且凍結的巖石施了肥。

人們在南極羅斯海邊緣找到的阿德利企鵝的羽毛和骨骼有至少44,000年歷史,這意味著,儘管從當時到現在經歷過數次冰川期,但這些地區並非一直沒有生物居住。

長期生存的紀錄保持者則是空靈美麗的雪鸌。人們曾在南極洲毛德皇后地的山間找到雪鸌行將變成化石的胃部油脂,而這些鳥兒仍然棲息在它們34,000年以前曾經築巢的地方。

溫暖潮溼的溫帶與熱帶世界裡,腐爛無處不在,這樣的物質因此無法保存下來。

也許,我們熟知且深愛著的鳥兒在這裡生活的時間,和它們的北方與南方表親一樣長,只不過,我們無法找到證據而已。這些極地故事就是我們需要聆聽的教誨。

西方正典中現存最古老的實體文本,是從埃及一處墓穴中發現的《伊利亞特》,其年代要晚於康克魯斯瓦格的矛隼巢穴,而舊石器時代的偉大洞穴壁畫也沒有雪鸌胃裡的油脂古老。

遠在人類來到歐洲與美洲以前,企鵝就已經像現在這樣生活了。正是這樣的時間差異讓我們看清自身的本來面目 :世間的流浪漢,如同莎士比亞筆下半人半獸的卡利班, 凝視著在我們上方飄浮著的生物。

過往的經歷讓我懂得,人們對影響深遠且具有威脅性的改變會視而不見到什麼地步。

我們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會永遠活下去。

現在生活在希恩特群島上的三趾鷗與20世紀60年代我曾經見過的那些相比,在數量上已經減少了80%。然而,要不是知道這樣的數據,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會意識到這一點。

它們的棲息地早已消失,距離本島一英裡外的一根根海蝕柱就是它們曾經生活的地方。那裡潮水洶湧,十分艱險,小船一般很難穿越,而那些三趾鷗就生活在希恩特群島間的這些小型偏遠地帶。

我幾乎從來沒去那裡看望過它們。我最熟悉的棲息地是一塊核心區域,位於希恩特群島間一座較大的島上,就在小小的幽暗水灣之中的巖柱上,喧鬧又富有魅力。

從茅屋出發,只要步行半小時就能抵達,幾百碼開外就能聽到鳥兒嘈雜的聲音。那兒的情況似乎一直都挺不錯。

我在1970年拍攝的懸崖照片和當下的夏季景致幾乎一模一樣,鳥巢依然位於高處,鳥巢下方也依然有著鳥糞留下的一道道幕簾般的痕跡。

三趾鷗決定略去繁殖這一行為已經有好幾年了——而且這種現象在海鳥中也變得十分普遍——但是,儘管出現了這樣的中斷,我還是以為世界不會改變,而且,不知怎麼的,沒有進行科學考察也沒有記錄過精確數據的我,對三趾鷗的數量下跌一無所知。

要達到50年間80%的降幅,每年需要的降幅不超過3%,普通人很難察覺到這一點。我認定的「正常」標準像只狗一樣跟在我身後搖著尾巴,向我保證一切如常。

不過,如果拿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就會很清楚,數量上的減少真的存在。我仍保存著一段在1971年拍攝的我與父親的短片。

當時他52歲,我22歲,我們一起走在希恩特群島的一處懸崖頂上,我們聊著天,然後肩並肩坐下來,他在懸崖邊緣保護著我,和我一起觀察在我們下方盤旋轉向的暴風鸌。

影片的天空中滿是鳥兒的身影, 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飛翔,五六十隻鳥兒張著翅膀在上升氣流中完美地盤旋,在風中嬉戲。它們的生活空間並不像是擠滿孩子的操場, 而是一個縱深300英尺、長達數百碼的優雅的鳥兒舞廳,因其自身的完滿而顯得十分美麗,這些斑駁的灰色翅膀來回揮動,在我們下方的空中從一邊飛到另一邊。

現在和當時已經不一樣了。大部分暴風鸌都已經不在了。我如今要是坐在同一個小山丘上,看著身下明奇海峽洶湧翻卷的波浪間的巖石,只會看到四五隻暴風鸌。

它們每一隻都一如自己的祖輩或曾祖輩那般迷人,但也比它們更加孤獨,鳥兒彼此之間相隔太遠, 如同半夜火車站的最後一批旅人一樣,觸動人心又不堪一擊。

編輯|Iris肖

��點擊這裡

原標題:《每日新書 | 《海鳥的哭泣》:人們看不到的鳥類愛情與生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海鳥的哭泣:當科學開始了解海鳥時,它們正在不斷死去
    但無論如何,世界也已經到了不得不去認真對待這一形勢的緊要關頭,而理解鳥類感官的「周遭世界」,了解鳥類的生存狀態,則可能是會做出什麼改變的開始。以下內容節選自[英]亞當·尼科爾森《海鳥的哭泣》一書,較原文有刪節,標題和小標題為摘編者所擬,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 送書|《海鳥的哭泣》:海鳥滅絕的真相,它們悲慘的現在就是人類的未來
    |推薦理由|透過海鳥的眼睛,能看到世界最好與最壞的模樣。 《海鳥的哭泣》是一部傑出的自然主義非虛構作品,榮獲英國自然與旅行寫作至高獎——溫賴特獎,入選《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11000種左右的鳥中,只有350種飛向了海洋——海鳥是海上與風中的⼤師,是唯⼀能在陸地、海洋與天空都⾃在⽣活的⽣物,它們在艱難環境中成長,在地球上存活長達⼀億多年,但如今數量正在直線下滑。
  • 海鳥佔島百年:擅闖者會被鳥群攻擊,漁民寧可繞路也不靠近!
    本來,在這個叫蓋諾的無人島上生活著數億的海鳥,過路的漁民不能忍受多年積累的鳥糞臭味,運氣不好的話就被視為「廁所」。 趕走? 對不起,英國政府要出巨額的違停車票!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海鳥住在蓋諾島呢?有必要從因中世紀冤案而被殺害的貴族那裡聽說。 據說目睹了無頭貴族在島上哭泣,海島上沒有定居的人,被海鳥作為「領土」佔領了。
  • 水擊三千裡的海鳥,在生命與時間織成的網中困於人類鄉愁
    在《海鳥的哭泣》一書中,英國作家亞當·尼科爾森(Adam Nicolson)將歷史、傳說、詩歌、民俗學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生動揭示海鳥動人的生活細節和驚人的生存智慧:它們身體的運作方式、令人目眩的方向辨識技能、能夠運用嗅覺捕魚或尋覓歸途的能力以及懂得賴以為生的風運作的規律等,並以講故事的口吻和文學性的筆觸描述海鳥世界的愛、失去與殘忍,讓我們忍不住意識到,從海鳥的世界中,仿佛也看到了人類的繁衍生息
  • 海洋之窗丨海鳥跟魚相愛
    海鳥曾和魚相愛,箇中恩怨糾葛——說不完道不儘是大自然神秘的食物鏈,造就了這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海鳥,是一種能夠適應海洋氣候環境的鳥類。雖說也是鳥,但因常與海浪颶風為伴,它的一俯一衝,或飛或劃,堪稱鳥界標杆。
  • 南極洲的鳥類
    一提起南極洲的鳥類,很多人可能會想到企鵝.的確,企鵝是南極洲沿海最常見的鳥類.但是,除了企鵝之外,還有很多種其它的鳥類也生活在南極洲,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南極洲的鳥類.
  • 海鳥之謎:連飛兩個月怎麼睡覺?喝不到淡水怎麼辦?
    在中國的碧海藍天之間,有大約80 種海鳥御風疾飛,它們是中國海洋最靈動的風景。全球大約僅有100隻的中華鳳頭燕鷗,它們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 攝影/ 張鵬海鳥特指適應海洋環境的鳥類海鳥特指適應海洋環境的鳥類。海鳥大致可以分為遠距離飛行適應型和潛水覓食適應型兩大類。
  • 給生活貼個小標籤!海鳥貼紙印表機評測
    【引言】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出現短時間健忘的尷尬,比如:化妝盒裡有一堆小樣,卻分不清具體功能;一整排的開關,不知道到底哪個才是自己需要打開的燈;有了海鳥貼紙印表機,這些小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啦!這是一款小型的可攜式貼紙印表機,能夠結合手機列印出各種各樣的貼紙標籤,幫你「記住」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開箱和產品細節】海鳥貼紙印表機的包裝較為淡雅,本人入手的是含有3卷標籤紙的套餐,可以較長時間地使用啦!
  • 一隻海鳥捕食超過了十釐米的沙蟲,和昆蟲開始了拔河大戰
    在食物鏈中,鳥是害蟲的天敵,大多數鳥類都把昆蟲看作是食物,海鳥是不同平常的鳥類和其他海洋鳥類,可以適應海洋的氣候,海鳥不怕水,海鳥在水平面或水下海洋能覓食,能捕食蝦魚和其他海洋生物。最近,在美國的一個海灘,有攝影師看到有趣的一幕:一隻海鳥捕食超過了十釐米的沙蟲,和昆蟲開始了拔河大戰。海鳥種類繁多,很難確定是哪一種。 海鳥不僅以小魚和小蝦為食,還捕捉沿海的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等。 沙蟲正是它們的食物之一。
  • 大連老虎灘海鳥保護節啟幕 呼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欒文心 攝第十屆「老虎灘海鳥保護節」關愛海鳥公益活動5日在老虎灘海洋公園正式拉開帷幕。活動當日,近千名遊客聆聽鷗鳴,餵食海鳥,近距離地觀察、親近海鳥,充分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依山傍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海鳥提供了舒適的家園,成為了海鳥的傳統棲息地,也是南遷鳥類的休整地。
  • 分布範圍最廣的鷗科鳥類——紅嘴巨鷗,絕對算是海鳥中混得最好的了
    如果討論什麼鳥類分布範圍最廣,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紅嘴巨鷗。
  • 它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企鵝,不愛交際卻能當選為紐西蘭年度鳥類
    2019年11月,第15屆紐西蘭年度鳥類(Bird of the Year)評選結果出爐,冠軍由不愛交際兼瀕危絕種的黃眼企鵝(Hoiho)奪得,是14年來首次奪得這名銜的海鳥。跟隨下小編來了解下黃眼企鵝吧!
  • 英國的本普頓懸崖,成為海鳥築巢理想位置,超25萬隻鳥在此聚集
    在每年的4-8月,是很多鳥類的繁殖季節,它們會到處尋找理想的築巢場所,而在英國的約克郡本普頓懸崖,每年都能吸引幾十萬的海鳥在此築巢,近日拍攝到大群的海鳥,密密麻麻佔據著懸崖,甚至會讓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直起雞皮疙瘩。
  • 紅嘴相思鳥:人們心中的「愛情鳥」
    由於它們活潑好動,羽衣華麗,鳴聲清晰動聽,自古以來便深受人們喜愛,是馳名國內外的觀賞籠鳥。不過,它們雖能歌善舞,但與其他畫眉亞科歌鳥相比,其鳴囀顯得單調,也不善模仿,所以養鳥者多重其羽色。     相比之下,紅嘴相思鳥更受到人們的青睞。這不僅是因為它的羽色比銀耳相思鳥豔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紅嘴相思鳥是眾多小鳥之中最有名的「愛情鳥」。
  • 3隻海豚故意擱淺,只為捕食海鳥,網友:套路太深了
    在大自然中存在著數以萬計的生物,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有些動物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以絕對優勢捕捉獵物,但有的生物卻靠著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套路就能夠捕獵,3隻海豚故意擱淺,只為捕食海鳥,網友:套路太深了。
  • 海鳥吃蟲奇特一幕:為捕食十幾釐米沙蟲,竟要與蟲子「拔河」大戰
    在食物鏈中,鳥類是蟲類的天敵,大多數鳥類都以蟲類為主食,而海鳥由於是能夠適應海洋氣候環境的鳥類,和其它鳥類不同,海鳥是不怕水的,海鳥能在海洋表面或水下覓食,能夠捕食小魚小蝦等海洋生物。近日,在美國佛州一海灘中,有攝影師拍攝到有趣一幕:一隻海鳥為捕食一條十幾釐米的沙蟲,竟要與蟲子「拔河」大戰,非常有趣。海鳥的種類眾多,小編難於確認這是哪一種海鳥。在海鳥的食譜上,它們不僅僅以小魚小蝦為食,也會捕捉海濱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等為食,沙蟲就在它們的食譜上。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讓部分海鳥瀕臨滅絕
    新華社倫敦12月12日電(記者張家偉)總部位於英國的國際鳥類聯盟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鳥類的生存狀況總體上看有好有壞,但許多海鳥正由於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面臨滅絕風險,需要加強相關保護措施。  全球鳥類生存狀況數據由非政府組織國際鳥類聯盟整理更新,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使用。
  • 動物科普:鳥類根據生活習性可以分為幾類,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鳥類是能夠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在脊椎動物之中種類僅次於魚類,它的祖先是始祖鳥,由於鳥類種類繁多,所以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了方便便於介紹,我們暫時把它分為七大類。
  • 海鳥保護何去何從?專家:開發科普意義生態旅遊產品或是新路徑
    今年以來,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海鳥科研團隊與杭州市鳥類與生態研究會、阿拉善SEE江南項目中心共同發起「拯救神話之鳥」公益項目,旨在保護中華燕鷗,消除其滅絕風險。近年來,有關部門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有所提升,但在海鳥保護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在範忠勇看來,有關部門應加強重視海鳥保護工作,提升保護力量,做好普法宣傳和海島環境保護。
  • 王忠德 心與海鳥共飛翔
    守島護鳥28年,海鳥從300多隻增加到1.3萬多隻  船艙壁上,展示著舟山五峙山列島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鳥類資源分布圖。  今年65歲的王忠德,有人稱他為鳥島「島主」,也有人稱他為「東海鳥王」。  王忠德指著這鳥類資源分布圖對記者介紹,這是「世界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全球數量估計不足50隻,五峙山能證實的已有18隻;這是世界瀕危的鳥類——黑臉琵鷺,全世界僅剩600隻左右;這是黃嘴白鷺,全世界數量稀少,而五峙山估計有近千隻;還有白天鵝、白鷺、黑枕黃鷗、蠣鷸……現已記錄拍攝到各種水鳥48種。  王忠德從1986年夏季開始守護鳥島,至今已有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