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擊三千裡的海鳥,在生命與時間織成的網中困於人類鄉愁

2021-01-12 澎湃新聞

文學報

《莊子》中云:「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對鵬的想像並非沒有原型,許多搏擊大自然的海鳥正是有著如此疾風掠影身姿。關於海鳥,我們還會想到高爾基在《海燕》中說的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希區柯克則在電影《鳥》中製造了一場震驚人類的「黑色風暴」,那麼,如今的海鳥世界又有什麼超出人類想像的變化?

在《海鳥的哭泣》一書中,英國作家亞當·尼科爾森(Adam Nicolson)將歷史、傳說、詩歌、民俗學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生動揭示海鳥動人的生活細節和驚人的生存智慧:它們身體的運作方式、令人目眩的方向辨識技能、能夠運用嗅覺捕魚或尋覓歸途的能力以及懂得賴以為生的風運作的規律等,並以講故事的口吻和文學性的筆觸描述海鳥世界的愛、失去與殘忍,讓我們忍不住意識到,從海鳥的世界中,仿佛也看到了人類的繁衍生息。這也是為何,部分媒體會將這本書稱之為「繼《寂靜的春天》之後最重要的書」。

他這樣寫鷗鳥:「它們是賭徒,是機會主義分子,它們蹦蹦跳跳、戳戳探探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小海雀對於北極鷗就是『漂在海上的香腸』。」

他這樣寫三趾鷗:「它飄移、舞動,整個身體猶如歌手穩穩地保持著的音調一般。而對於水手,它們是常在幻想中流連的冰凍的死亡世界的一部分。」

今天,進入該書最後一章《海鳥的哭泣》,近年海鳥的數量直線下滑,生存上億年的海鳥在過去60年減少了2/3,當更多的人類真正了解海鳥的性格、欲望、能力、超出想像的「超能力」以及它們看到的世界的樣子之後,是否會體悟到休戚與共的命運感?

我們屈尊看待它們的不完整性,看待它們成為遠不及我們的生命的悲慘命運。而我們的錯誤就在於此,在於動物並不應當由人來丈量。它們身處的世界比我們的更古老、更完整,它們的動作靈巧又敏捷,擁有我們已然失去成從未獲得的延伸的真無感官,憑藉我們永遠不會聽見的聲音生活。它們不是同胞,它們不是走卒;它們是其他的民族,在生命與時間織成的網中,與我們困在一起,是我們在壯美又艱辛的地球之上同為囚徒的夥伴。

—— 自然史學家亨利‧貝斯頓

海鳥的哭泣

在滅絕與存續共舞的漫長時光裡,有一些鳥兒成了持久存在的象徵。

矛隼很大,羽毛斑駁,雙翅充滿力量。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隼鳥,體形有禿鷹那麼大,在北冰洋的凍土海岸生息繁衍。

夏天時, 它們會將北極兔、小海雀與雷鳥當作獵物。到了冬天,它們變成海鳥,飛去冰雪封凍的荒蕪海上,如同柯勒律治想像中的畫面之一—蒼白的冬季之鷹在月光下的冰凍海洋中搜尋刀嘴海雀與海鴉,時不時地也會落在冰山上。

這是一種神秘的海鳥,每一隻都在各自的25,000平方英裡範圍內大肆獵殺。

得益於北極乾燥寒冷的環境,牛津大學愛德華·格雷研究所的鳥類科學家們取得了重大發現。

矛隼十分鐘情於格陵蘭懸崖上為數不多的免受風雨侵襲的築巢區域,這些巢址通常在巖脊上,頂上則有向外突出的石頭,它們用鳥糞搭建的鳥巢厚度可達5英尺或者更多。

在2002年到2004年的三個夏天裡,牛津大學的庫爾特·伯納姆從最底層鳥糞與巖石接觸的地方提取了樣本——同時非常仔細地確保鳥巢完好無損——用碳素測定年代法進行檢測。

檢測結果相當具有啟示性:格陵蘭西部康克魯斯瓦格的一處矛隼鳥巢有著2,360年到 2,740年的歷史。附近的其他鳥巢也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他們發現的年代最晚的鳥巢,也能追溯到1350年。

矛隼並非唯一的例子。

人們發現,在歐洲被稱為布魯尼克海鴉的一種體形略大的北方海鴉——也就是在美國被叫作厚嘴海鴉的鳥兒——會在泥煤苔土地上繁殖,而它們的祖先早在3,800年前就在這裡做著相同的事情了。

在哈得遜灣與魁北克北部的昂加瓦灣,島嶼上的懸崖邊緣有著6英尺厚的泥煤。這些泥煤本身就是鳥兒長期待在那裡的產物,它們給周遭這些貧瘠且凍結的巖石施了肥。

人們在南極羅斯海邊緣找到的阿德利企鵝的羽毛和骨骼有至少44,000年歷史,這意味著,儘管從當時到現在經歷過數次冰川期,但這些地區並非一直沒有生物居住。

英國紀錄片《藍色星球2》:海鸚脫離北極賊鷗搶食

長期生存的紀錄保持者則是空靈美麗的雪鸌。人們曾在南極洲毛德皇后地的山間找到雪鸌行將變成化石的胃部油脂,而這些鳥兒仍然棲息在它們34,000年以前曾經築巢的地方。

溫暖潮溼的溫帶與熱帶世界裡,腐爛無處不在,這樣的物質因此無法保存下來。

也許,我們熟知且深愛著的鳥兒在這裡生活的時間,和它們的北方與南方表親一樣長,只不過,我們無法找到證據而已。這些極地故事就是我們需要聆聽的教誨。

西方正典中現存最古老的實體文本,是從埃及一處墓穴中發現的《伊利亞特》,其年代要晚於康克魯斯瓦格的矛隼巢穴,而舊石器時代的偉大洞穴壁畫也沒有雪鸌胃裡的油脂古老。

遠在人類來到歐洲與美洲以前,企鵝就已經像現在這樣生活了。正是這樣的時間差異讓我們看清自身的本來面目 :世間的流浪漢,如同莎士比亞筆下半人半獸的卡利班, 凝視著在我們上方飄浮著的生物。

過往的經歷讓我懂得,人們對影響深遠且具有威脅性的改變會視而不見到什麼地步。

我們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會永遠活下去。

現在生活在希恩特群島上的三趾鷗與20世紀60年代我曾經見過的那些相比,在數量上已經減少了80%。然而,要不是知道這樣的數據,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會意識到這一點。

它們的棲息地早已消失,距離本島一英裡外的一根根海蝕柱就是它們曾經生活的地方。那裡潮水洶湧,十分艱險,小船一般很難穿越,而那些三趾鷗就生活在希恩特群島間的這些小型偏遠地帶。

我幾乎從來沒去那裡看望過它們。我最熟悉的棲息地是一塊核心區域,位於希恩特群島間一座較大的島上,就在小小的幽暗水灣之中的巖柱上,喧鬧又富有魅力。

從茅屋出發,只要步行半小時就能抵達,幾百碼開外就能聽到鳥兒嘈雜的聲音。那兒的情況似乎一直都挺不錯。

我在1970年拍攝的懸崖照片和當下的夏季景致幾乎一模一樣,鳥巢依然位於高處,鳥巢下方也依然有著鳥糞留下的一道道幕簾般的痕跡。

英國紀錄片《藍色星球2》:珍鰺越出海面,飛捕海鳥

三趾鷗決定略去繁殖這一行為已經有好幾年了——而且這種現象在海鳥中也變得十分普遍——但是,儘管出現了這樣的中斷,我還是以為世界不會改變,而且,不知怎麼的,沒有進行科學考察也沒有記錄過精確數據的我,對三趾鷗的數量下跌一無所知。

要達到50年間80%的降幅,每年需要的降幅不超過3%,普通人很難察覺到這一點。我認定的「正常」標準像只狗一樣跟在我身後搖著尾巴,向我保證一切如常。

不過,如果拿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就會很清楚,數量上的減少真的存在。我仍保存著一段在1971年拍攝的我與父親的短片。

當時他52歲,我22歲,我們一起走在希恩特群島的一處懸崖頂上,我們聊著天,然後肩並肩坐下來,他在懸崖邊緣保護著我,和我一起觀察在我們下方盤旋轉向的暴風鸌。

影片的天空中滿是鳥兒的身影, 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飛翔,五六十隻鳥兒張著翅膀在上升氣流中完美地盤旋,在風中嬉戲。它們的生活空間並不像是擠滿孩子的操場, 而是一個縱深300英尺、長達數百碼的優雅的鳥兒舞廳,因其自身的完滿而顯得十分美麗,這些斑駁的灰色翅膀來回揮動,在我們下方的空中從一邊飛到另一邊。

現在和當時已經不一樣了。大部分暴風鸌都已經不在了。我如今要是坐在同一個小山丘上,看著身下明奇海峽洶湧翻卷的波浪間的巖石,只會看到四五隻暴風鸌。

它們每一隻都一如自己的祖輩或曾祖輩那般迷人,但也比它們更加孤獨,鳥兒彼此之間相隔太遠, 如同半夜火車站的最後一批旅人一樣,觸動人心又不堪一擊。

[英]亞當•尼科爾森 / 著,[英]凱特•博克瑟 / 繪

木草草 / 譯

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8月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未標註來源皆為攝圖網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水擊三千裡的海鳥,在生命與時間織成的網中困於人類鄉愁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送書|《海鳥的哭泣》:海鳥滅絕的真相,它們悲慘的現在就是人類的未來
    |推薦理由|透過海鳥的眼睛,能看到世界最好與最壞的模樣。 《海鳥的哭泣》是一部傑出的自然主義非虛構作品,榮獲英國自然與旅行寫作至高獎——溫賴特獎,入選《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11000種左右的鳥中,只有350種飛向了海洋——海鳥是海上與風中的⼤師,是唯⼀能在陸地、海洋與天空都⾃在⽣活的⽣物,它們在艱難環境中成長,在地球上存活長達⼀億多年,但如今數量正在直線下滑。
  • 海鳥的哭泣:當科學開始了解海鳥時,它們正在不斷死去
    就在GPS(全球定位系統)等科學技術逐漸發達,科學家對海鳥生活與習性的研究有了更為豐富和確定的成果的同時,海鳥的哀歌也在奏起。如今,隨著海洋的變暖,全球洋流系統的劇烈變化,以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攫取和汙染,海鳥的數量正在直線下滑,過去六十年中數量減少了超過三分之二。對此作者保有一種謹慎的希望,認為海鳥在不斷發生的巨大變化面前,不一定就是被動的受害者,它們會做出反應、會鬥爭、會學習。
  • 塑料垃圾或導致海鳥滅絕,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這項研究報告可以說就已經說了,通過對蘇格蘭萊迪島(Lady Isle)上的五種海鳥巢穴的監測數據顯示,在它們巢穴的塑料垃圾是高達24.5%至80%,也就是說塑料垃圾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完全替代了以前鳥類用樹枝,毛草等安置巢穴,這對鳥類的生存也必然帶來了影響,因為塑料垃圾會「循環」影響鳥類的生命,所以一旦塑料垃圾介入鳥類的群體,必然會帶來更大的影響。
  • 塑料垃圾或導致海鳥滅絕,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這項研究報告可以說就已經說了,通過對蘇格蘭萊迪島(Lady Isle)上的五種海鳥巢穴的監測數據顯示,在它們巢穴的塑料垃圾是高達24.5%至80%,也就是說塑料垃圾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完全替代了以前鳥類用樹枝,毛草等安置巢穴,這對鳥類的生存也必然帶來了影響,因為塑料垃圾會「循環」影響鳥類的生命,所以一旦塑料垃圾介入鳥類的群體,必然會帶來更大的影響。
  • 廣袤的鄉愁
    這不禁令人想起,在因科技迅捷發展的今天,地域空間感不再如從前那般穩固,人與人之間空間距離感漸漸消失,在投入世界懷抱的同時「快」打破了人類內心的安寧與平靜,人被急速捲入「快」的旋渦,難以自持,取而代之的是人的漂泊和孤獨。那些孤身衝進世界語境的人,如海德格爾所說的「被拋」感顯得更加強烈,在「被拋」的異域化語境下,人將何為?根在何處,心向何往?漸漸成為心靈的困擾和自我的拷問。
  • 鄉愁「愁」什麼
    文/李而亮   鄉愁,在當今中國是個很「文藝」的詞語。它的紅後來源於臺灣詩人余光中、文化學者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哪頭;長到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哪頭……   詩作中對故鄉充滿的思念、哀怨、惆悵,不知打動了多少少小離家、有鄉難回的遊子之心。
  • 俗語: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啥意思?
    俗語: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啥意思?現在的親戚是這樣嗎俗話說: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就是指人們之間的關係會隨著血緣關係的不斷變化而不斷地產生變化,就如表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沒有堂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好。
  • 《海鳥的哭泣》:人們看不到的鳥類愛情與生活
    但是在海鳥的世界裡,暴風鸌、海鸚、信天翁等鳥兒們卻會故意製造出極其肥胖的雛鳥。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海鳥會考慮到父母覓食時出現特殊情況,一旦沒有食物,雛鳥肯定就要挨餓。只有儲備了充足脂肪的雛鳥,存活下來的概率才會變大。然而,隨著氣候變化、海水汙染、人類的獵殺和生活環境的擴張,海鳥們的生存處境越來越艱難。
  • 【智慧人生】海鳥的墳墓
    海鳥的墳墓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個馬裡恩的島嶼,人跡罕至,是海鳥棲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從1945年英國一支探險隊踏上這塊處女地之後,不長時間,情況就發生了急轉直下的逆變。原來,伴隨著科考隊員的上島,探險隊運輸船上藏匿著的幾隻老鼠也乘機溜上了島嶼。上島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為島上食物豐饒的驚人,又沒有天敵,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瘋狂無度地繁殖起來。8年後致使全島鼠滿為患。科考隊員復上此島後,發現情況不妙,於是一紙電報發回大本營,要求總部速送幾隻壯貓來抑制鼠患。
  • 張海龍看鄉愁: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是的,認知的誤區無處不在,而這就是《記住鄉愁》要通過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面向全球去傳播的意義。《記住鄉愁》其實更像一個座標,既是綿延的時間也是豐厚的空間,讓我們主動去發現,中國在什麼位置上,中國人又置身何種時空?
  • 殺人鯨把魚放池邊給海鳥吃,沒想到下一秒發生的事讓我低估它智商
    雖然野生的殺人鯨不太會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但一些被人工飼養的殺人鯨會攻擊人類,甚至導致其死亡. 剛剛前面有提到殺人鯨非常聰明,一頭被飼養的殺人鯨Kalia,叼了一條小魚到泳池邊,靜靜觀察想吃魚的海鳥們,將自己的食物讓給海鳥吃,這畫面多麼溫馨啊!如果你覺得Kalia是隻友善的殺人鯨就錯了,牠接下來的行為一定會讓你呆住.
  • 《娥眉月》:鄉愁流成河,女人如雲朵
    燕灤從事文學創作時間並不長。我是在一次筆會上認識他,那時他剛起步。但作為一個有著豐富經歷的聰明人來說,兩三年的時間,他很快就步入了正軌。而且,迅速嶄露頭角,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娥眉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20萬字,內容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寫《四季禮讚》,描寫故鄉的春夏秋冬。第二部分《娥眉月及左部遐想》寫一個詩人對一個女人的呼喚。
  • 人類滿懷敬畏,這是生命的遠徵,動物的遷徙
    在動物世界裡我們總能見到一些令人震撼的事情,而出現得最多最能以人類肉眼可見的就是動物的遷徙。面對這種長距離往返於不同棲居地的行為,我們總會感嘆於其遷徙的速度之快,遷徙的距離之長,遷徙的時間之久。但還有一些是我們少有見聞的徵途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下面這兩種動物的長徵行。
  • 陳根:海鳥糞石抵萬金,將如何影響地球
    文/陳根生物多樣性影響著人類的福祉與發展,要引起人們對這些貢獻的關注,一種方法就是將它們貨幣化。其中,海鳥糞是被人們熟知的高效肥料,至今仍受到有機農民的追捧。研究人員表示,海鳥的減少給當地文化、經濟以及全球生態多樣性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 海鳥佔島百年:擅闖者會被鳥群攻擊,漁民寧可繞路也不靠近!
    聽說過土匪佔山和海盜佔島,海鳥佔領島的情況很少吧!這種一佔就佔據了一百年以上,還不能讓人接近。 曾經有人登上島嶼看過,由於海鳥「毆打」死亡,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拒絕人類登陸的島嶼」。拒絕人類登陸的這個島位於西南海域,當地漁民寧可迂迴也不靠近。本來,在這個叫蓋諾的無人島上生活著數億的海鳥,過路的漁民不能忍受多年積累的鳥糞臭味,運氣不好的話就被視為「廁所」。 趕走? 對不起,英國政府要出巨額的違停車票!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海鳥住在蓋諾島呢?有必要從因中世紀冤案而被殺害的貴族那裡聽說。 據說目睹了無頭貴族在島上哭泣,海島上沒有定居的人,被海鳥作為「領土」佔領了。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讓部分海鳥瀕臨滅絕
    新華社倫敦12月12日電(記者張家偉)總部位於英國的國際鳥類聯盟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鳥類的生存狀況總體上看有好有壞,但許多海鳥正由於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面臨滅絕風險,需要加強相關保護措施。  全球鳥類生存狀況數據由非政府組織國際鳥類聯盟整理更新,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使用。
  • 巨型椰子蟹分食活海鳥
    一鉗子過去,就把這隻海鳥翅膀的骨頭給夾斷了。鰹鳥痛苦的掉下了樹。鳥兒在地上哀嚎的掙扎。然而,翅膀斷了,它哪兒都去不了。兇手不緊不慢的從樹上爬了下來,跟上了獵物,伸出蟹鉗,把它另一個翅膀的骨頭給碾碎了。開始活活啃噬。
  • 莫言公開評價余光中,並模仿《鄉愁》寫打油詩,句句詼諧卻有哲理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莫言和余光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或者說將文人的精神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鄉愁」。因為「鄉愁」,莫言坦言,自己是余光中的「粉絲」。因為縱觀當代詩壇,寫鄉愁,余光中堪稱第一人。他的一首《鄉愁》,打動了無數人,也包括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