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時代出生的人身上勢必會留下不同時代的烙印。社會學家,語言學家會賦予他們專屬的名稱,往往很快被大眾所接受,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在英語裡像millennials(千禧一代)和baby boomers(嬰兒潮一代)等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但Xennials,Generation Jones 和Gen Alpha等指的又是什麼時代出生的人呢?
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大概有七代人。如果你想知道,請繼續往下看:
1901——1924年
退伍軍人一代/最偉大的一代
G.I. Generation /The Greatest Generation
1925——1945年
沉默的一代/傳統一代
Silent Generation or Traditionalists
1946——1964年
嬰兒潮一代
Baby Boomers
1965——1979年
X一代/第十三世代
Generation X or Thirteeners
1980——90年代後半葉(或2004)
千禧一代/ Y世代
Millennials or Generation Y
90年代後半葉——2010年
Z世代/I世代/新千年一代
Gen Z, iGen, or Centennials
2010年後出生
α一代/阿爾法世代
Generation Alpha:
(劃分年限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標準,此處只參考最常見的劃斷。)
1. 退伍軍人一代
G.I.源於美國二戰末軍人安置法案
他們出生於1901-1924年間,是現在活著的最老的一代人。他們在沒有冰箱、收音機、電視、空調和飛機等現代設施的環境下成長。成年後經歷了大蕭條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團隊合作克服困難和頑強奮鬥的典範。正因為如此,這一代人又被稱為「最偉大的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
2. 沉默的一代/傳統一代
他們也被稱為建設者,生於1924-1945年間,在戰後的幸福長大。享受這爵士樂,搖擺舞,和米老鼠的一代。他們的父母大多是「迷惘的一代」,但多數家庭依舊恪守「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耳濡目染之下,這一代人長大之後工作非常努力,又十分低調。人們普遍認為,兒童應該被看到而不是聽到。
雖然社會已經開始發生激變,有許多民權領袖呼籲改革,音樂娛樂也豐富多樣起來,但即使是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如馬丁·路德·金、羅伯特·甘迺迪,鮑勃·迪倫、約翰·列儂等,也不提倡激進主義,並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人們遵守社會規範。
而且作為年輕人,他們親身經歷了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的肆虐。因此,他們往往不太願意參與激進主義,而更傾向於以事業為中心、對公民參與漠不關心的態度。總的來說,之所以被稱為「沉默的一代」,是因為這代人的特點就是「沉默」。
以上兩代人主要還是美國國內的叫法,而下面則幾乎是全球通行了:
3. 嬰兒潮一代
這代人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代。也是美國官方正式承認的唯一一代(出生於1946年——1964年)。如今,嬰兒潮一代已經50多歲到70多歲,許多人即將退休或已經退休。
二戰結束後,美國英國等士兵解甲歸田,入口出生率顯著上升。迄今為止,他們是歷史上人口最多的一代。
這一代人在冷戰和越戰的陰影中長大,個性鮮明,與其父輩價值觀相悖,具有叛逆精神。他們關注搖滾樂,貓王,披頭四,迷你裙,性.解放,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嬉皮士文化、婦女與民權運動、環境問題等。
這一代人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出生於1946年至1955年間的嬰兒潮一代,他們是在越戰時期長大的。
另一半出生於1956年至1964年間,被稱為「後嬰兒潮一代」或者瓊斯一代(Generation Jones)。 「瓊斯」欲望的俚語,鮑勃·迪倫在《瓊斯先生》這首歌裡,用虛構得人物瓊斯先生,來解釋美國1960年代中期的變化。
作為一代人,他們接受的教育是史上最優質的,而他們所處的也是美國發展蒸蒸日上時代,所以「嬰兒潮一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是美國最富裕的一代人。
4. X一代/第十三世代
他們大部分是「沉默的一代」的子女,他們中的許多人要麼是父母都忙於工作,要麼父母離異,是第一個「脖子上掛鑰匙」長大的一代。
他們聰明但與世隔絕,大多數人小時候學校裡沒有電腦,到初中學或高中才接觸到電腦。
X世代通常被稱為MTV世代。他們經歷了音樂錄影帶、新浪潮音樂、電子音樂、搖滾樂、重金屬音樂、朋克音樂、搖滾樂和嘻哈音樂的出現。
他們崇尚消費,喜歡名牌。不少人都背負銀行和信用卡債務。
成長環境使他們形成了極端獨立的性格特徵,並把這種獨立帶到成年以後的生活中。看淡與終身事業和家庭,他們一生平均換7次工作。結婚晚和離婚快,許多人是單親父母。
但我們不能就此認定他們是失敗的一代,作為開始將電腦用作日常工具的第一代人,「X一代」對大部分影響了90年代及以後經濟發展的科技產業的形成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和谷歌(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就是最好的例子。
5. 千禧一代/Y一代
這是大多數人最熟悉的一個詞,千禧一代y也是被剖析最多的一代人。
他們出生於1980年或之後的90年代中期或21世紀初,所以現在許多年輕人會把自己定義為千禧一代。
這一代人受到經濟衰退的嚴重影響,創紀錄的失業率直接影響到年輕人就業。
「千禧一代是在技術變革、全球化和經濟動蕩時期成長起來的。這給了他們一種不同於父母的行為和經歷。他們結婚和獨立生活較遲,,對所有權的態度也有所不同,這有助於催生所謂的「共享經濟」。他們也是第一代數字原住民,他們對技術的喜愛改變了他們的購物方式。技術被用於即時獲取價格比較、產品信息和同行評議。最後,他們重視健康,投入時間和金錢鍛鍊和合理飲食。他們積極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從食品、飲料到時尚的各種潮流。」
——高盛(Goldman Sachs)
「千禧一代」中還包含了一個子代——Xennials「X-千禧一代」,指的是那些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期之間的人。這代人之所以被稱為Xennials,是因為他們和「X一代」存在一些共性——主要是指他們都在沒有網際網路的環境下長大,需要通過看報紙,夜間新聞來跟上時代的步伐。朋友之間組織聚會需要靠座機聯絡,約好時間和地點碰面,而不是用簡訊聯繫。
6. Z一代
他們主要是X一代的孩子,但可能有千禧一代的父母。
他們是第一代真正的「數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從小就擁有網際網路,他們從未見過一個沒有電腦和手機的世界。數位技術與他們的生活無縫對接,幾乎就像他們呼吸的空氣一樣不可或缺。網際網路使他們關注全球問題,技術上的任何發展變化都迅速影響到他們,同時他們也深刻地促成了全球的教育,文化等社會發展的轉型。
7. α一代/阿爾法世代
出生於2010年之後的α一代還是未成年人,我們不知道技術將如何影響α一代,也不知道α他們將會怎樣影響人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