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廣東將繼續建立脫貧長效機制以鞏固脫貧成果。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廣東省人大了解到,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於11月26日至27日在廣州召開,本次會議將聽取廣東省政府《關於廣東鞏固脫貧成果建立長效機制工作情況的報告》(簡稱《報告》)。
自2016年以來,廣東聚焦4000元標準下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和2277個相對貧困村。截止報告日,廣東已實施產業扶貧項目6.3萬個,幫助41萬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相對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這也意味著,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迎來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關鍵時刻。
亮眼的脫貧成績單之後,有哪些「廣東經驗」?展望「十四五」,廣東將如何建立脫貧長效機制以鞏固脫貧成果?
持續提升貧困戶脫貧能力
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政府宣布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夏更生11月24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貧困縣全部宣布摘帽,並不意味著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全面完成。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實際上,在脫貧工作方面,廣東早已在提高脫貧質量和脫貧穩定性上有所布局。《報告》指出,通過實施「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粵菜師傅」三大工程,廣東已建成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1022個,開發公益性崗位17020個,幫助全省41萬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22.9萬人,人均就業增收1.8萬元。汕頭市創建「廠房式」「居家式」「基地式」扶貧車間和村民作坊32個,帶動423名貧困勞動力「家門口就業」。
通過產業扶貧帶貧,也是增強貧困戶脫貧能力中重要的一環。「扶貧產業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與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相結合。以大代小、大小銜接的村村聯動發展,使我們避免了以前設立服務平臺之後,產業基礎不夠牢固、乃至項目失敗的問題。」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扶貧規劃處副處長孫多山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雲浮市形成「鎮鎮有產業、村村有基地、戶戶有項目」的產業扶貧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也在消費扶貧上發力,通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的消費扶貧機制,調動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據悉,廣東正在高水平建設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已累計搭建消費扶貧專館56個,省內21個地級以上市全部入駐,展銷3200多家企業的8500多種產品,交易額超3億元。
補齊貧困戶民生短板
除了提升貧困戶脫貧能力,廣東也在下功夫,積極改善貧困戶的基本保障短板。
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廣東尤其加大了對貧困戶子女教育的扶助力度。《報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廣東省共補助學生29.5萬人,年均發放補助資金10.8億元。
「義務教育既有學雜費減免,還有生活費補助。生活補助從原來的從義務教育一直到高等專科教育階段,一直擴大到全部的高等教育階段,到研究生博士都會有。」孫多山強調。
與此同時,醫療保障方面也已築牢「三道保障線」,即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早在2018年,廣東已出臺《廣東省健康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全省建檔立卡的相對貧困人口為對象,減低貧困人口醫療費用、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為提高醫療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廣東還將遠程醫療與「AI醫生」引進貧困村,並逐步推廣到更多村衛生室,實現全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全覆蓋,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有較好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2019年,廣東縣域內住院率已超過84%,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截止目前,廣東省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已全部納入醫療保障範圍,醫療救助比例達到80%以上。
「十四五」時期,廣東省還將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發展機制、築牢鄉村振興基礎為總體思路,繼續建立長效機制並鞏固脫貧成果。
(作者:劉美琳,實習生李瑩 編輯:耿雁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