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外就餐時,都有用開水燙一燙餐具的「餐前禮儀」,在當前的疫情形勢下,大家就更加謹慎了。
- 圖片來源:網絡 -
這種「餐前禮儀」充滿儀式感,但是否真的有用呢?
這還要先從容易附著在餐具上的微生物說起。
01
容易汙染餐具的微生物有哪些
容易汙染餐具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幽門螺桿菌、大腸埃希菌、傷寒沙門氏菌、葡萄球菌等)、病毒(A肝、B肝、C肝病毒,輪狀病毒等)、真菌(黴菌)以及芽孢等。
幽門螺桿菌
人體感染幽門螺桿菌後,容易引發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幽門螺桿菌在100°C的高溫下,10分鐘左右即可被滅活。
⚠️ 滅菌的溫度必須高於80°C,否則幽門螺桿菌容易復甦。
大腸埃希菌
這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平日裡它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只有在機體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調等情況下才會引起急性腹瀉。
大腸埃希菌不耐高溫,在75°C的溫度條件下,1分鐘即可被滅活。
傷寒沙門氏菌
在我國各類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位列榜首。它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極易汙染餐盤和食物。
但此類細菌相對不耐熱,在70°C的環境下,15~30分鐘即可被滅活。
金黃色葡萄球菌
這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在適當條件下,能夠產生腸毒素引發食物中毒。在我國,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佔食源性微生物食物中毒事件的25%左右。
此類細菌不耐高溫,但分泌的腸毒素在高溫下十分頑強。80°C以上的高溫環境下滅菌30分鐘,才可以將其徹底殺死。
芽孢
芽孢是多種細菌的休眠體,它對高溫、紫外線、乾燥環境、輻射、化學藥物等抵抗性都很強。一般情況下,開水對它們來說只是「泡溫泉」,沒有殺滅作用。
黴菌
自從發現黃麴黴菌及其毒素的強致癌作用後,黴菌對食品的汙染日益引起重視。部分黴菌可在食物中產生毒素,對人體危害極大。
大多數黴菌在80°C的溫度下就能被滅活,但真菌孢子及其產生的毒素除外,所以餐具一旦發黴,用開水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病毒
輪狀病毒等腸道病毒在56°C的水中加熱30分鐘即可被滅活。A肝、B肝、C肝病毒在100°C的水中煮沸1分鐘,就會失去傳染性。
:
殺菌消毒的關鍵在於溫度和時間,只有長時間的高溫加熱才能有效殺滅大部分微生物。
而一般情況下,餐廳提供的水溫都不會很高,且很多人燙餐具的時間過短,因此,吃飯前用開水燙餐具無法保證殺滅所有致病性微生物。
這種 「餐前禮儀」的作用,只是衝洗了餐盤上極少的致病菌,效果非常有限。
02
外出就餐,如何吃得安全、放心
美食的誘惑讓人慾罷不能,畢竟「人生一串」。既然忍不住,做到以下幾點,也許比看著別人吃來得簡單。
1⃣️ 做好辨別,不要去不正規、衛生條件不達標的場所用餐,減少被致病菌感染的機會。
2⃣️孩子的抵抗力比大人稍弱,如果帶孩子外出就餐,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自備餐具。如果依然堅持燙餐具,建議用 100°C的開水燙1~3分鐘。
3⃣️ 加強手衛生,就餐前,應當用流動的水洗手20秒以上,建議使用洗手液。
4⃣️ 在家吃飯也要注意餐具的衛生。
應當定期對家裡的餐具進行消毒,清洗完餐具後,不要立即摞在一起,建議分開晾乾,減少細菌的滋生。
03
3個小細節,判斷餐具是否安全
No.1看外表
拿到餐具時,應仔細觀察,如果餐具表面的塑料膜上有很多雜質,且沒有生產或消毒證明,說明餐具不合格。
No.2聞氣味
拆開包裝後聞一聞,正常的消毒餐具基本上不會出現任何味道,如果聞到刺鼻的消毒水味,說明餐具沒有被清洗乾淨。
No.3摸表面
餐具拆開後,首先用手摸一下,如果餐具表面有水漬或者油汙,說明餐具沒有被清洗乾淨。
文章選載於2020年第6期《祝您健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