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團隊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小米被訴侵犯3GPP標準必要專利...

2020-11-24 鎂客網

潘建偉團隊的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1、潘建偉團隊刷新世界紀錄: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

中新社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據悉,這一成果也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

據介紹,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實現了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該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2、馬斯克:不採用雷射雷達技術打造自動駕駛汽車

作為汽車行業最受關注的高管之一,特斯拉 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認為,可以在不依賴雷射雷達的情況下打造出自動駕駛汽車和半自動駕駛汽車。

目前,特斯拉在不使用雷射雷達的情況下,依靠攝像頭和雷達,來完成其Aut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所需的大部分工作。這與其它押注雷射雷達、爭相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公司,例如福特、通用和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部門Waymo形成了鮮明對比。而現在,特斯拉在雷射雷達上的做法也引發了人們的質疑,因為最近發生了幾起涉及特斯拉汽車Autopilot自動駕駛模式的撞車事故,儘管目前尚不清楚雷射雷達技術是否會對此產生影響。

3、上海研製的首批柔性手機屏量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昨天,上海研製生產的首批5.5吋全高清固定曲面柔性AMOLED手機屏,在位於金山區的和輝光電一期廠房實現量產出貨,打破了韓國三星等國外企業在該項目上的技術壟斷。同時,和輝光電第6代AMOLED顯示項目生產設備也進入安裝調試階段,計劃於2019年初投入試生產。

從現場來看,與普通手機屏幕相比,此次量產出貨的AMOLED手機屏兩側與手機殼的銜接處,呈現很明顯的柔性曲面。深圳酷泰豐已將這款產品導入其產品體系,兩個月後在市場上即可買到。

4、小米被訴侵犯3GPP標準必要專利,原告要求賠償5000萬

近日,京知受理袁弓夷訴小米公司侵犯3GPP標準必要專利一案。據悉,涉案專利名稱為「公用分組信道」,原專利權人為金橋技術有限公司,後於2016年12月8日涉案專利轉讓至本案原告袁弓夷。

原告袁弓夷訴稱,涉案專利可應用於WCDMA、TD-SCMDA、HSPA和LTE技術,涉及多項3GPP標準。原告發現,小米公司未經其許可,在國內生產銷售的小米5X、小米Max2、小米Note3等12種小米系列手機使用了涉案專利技術,落入了涉案專利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他認為,小米公司在對上述系列手機產品進行設計研發、測試、出廠檢測等過程中,必然實施涉案專利的技術方案。據此,請求法院判令兩被告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5000萬元及相應合理支出。

5、中國推出千億元科技基金,挑戰軟銀「願景基金」

日前,中國招商局集團、中國資產管理公司SPF集團和倫敦投資公司Centricus聯合宣布,將推出一隻名為「中國新時代科技基金」、規模150億美元的科技投資基金,希望成為中國版「願景基金」(由軟銀集團創建,規模為1000億美元)。

根據協議,中國招商局集團最多將投資其中的40%,而Centricus和SPF集團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 Centricus SPF」,主要負責吸引國際投資者。此外,CM Capital和Centricus SPF還將組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邀請大學和其他投資者,包括領先的科技公司,加入到這一基金中。

最後,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

相關焦點

  • ...HTC宣布在臺裁員1500人;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看看」是在公司黨委領導下,由13名黨員組成的志願者團隊開發而成的。該負責人還表示,志願者團隊接下來將不斷優化「看看」功能,使它成為瀏覽主流媒體新聞信息的便捷平臺,在未來的版本迭代中,「看看」還將增加更多個性化智能化服務。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昨天,中國科學家又刷新一項世界紀錄!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領銜的團隊宣布,成功將量子糾纏的比特數提升到了 18 位。他們以 6 光子系統為基礎,利用光子的 3 個自由度,推出了 18 位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系統。
  • 中國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據悉,這一成果也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據介紹,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實現了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該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由於量子信息技術的巨大潛在價值,歐美各國都在積極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資源,開展國家級的協同攻關。
  • 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的糾纏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星報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保持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的狀態密切相關,只要測定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獲知另一個粒子在此刻的狀態。
  • 中國學者刷新多比特量子糾纏態世界紀錄!
    ,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2017年,團隊與中科大潘建偉和朱曉波團隊、中科院物理所鄭東寧團隊、福州大學鄭仕標教授等合作10比特超導量子晶片,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數目的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打破了之前由谷歌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保持的紀錄,使得我國在量子計算機研究領域進入國際第一梯隊。VeUednc此前,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創造了操縱12個超導量子比特實現糾纏的紀錄。
  • 中科大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 刷新光子糾纏態製備世界紀錄
    記者1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陳宇翱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十光子糾纏,打破此前由該研究小組保持多年的八光子紀錄,再次刷新光子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這一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潘建偉:量子世界的領跑者
    > 量子世界如此令人著迷潘建偉選擇學習物理,完全出於興趣愛好。潘建偉帶領研究團隊取得了多個令人驚羨的「第一」:實驗實現了16公裡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創造了當時量子態隱形傳輸距離的世界紀錄,證明了基於自由空間進行遠距離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八光子薛丁格貓態,刷新了由潘建偉團隊保持的多光子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利用八光子糾纏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拓撲量子糾錯,是量子信息領域以中國為第一單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首篇長文,被審稿人稱為
  • 清華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量子糾纏 刷新紀錄
    清華大學供圖(原標題:清華團隊刷新量子接口糾纏數目紀錄)薛丁格的貓、愛因斯坦和波爾的辯論……100多年前科學家把量子力學帶進大眾視野,從此對於量子力學的探索就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每一步。近年來,量子計算機、量子網際網路,這些詞彙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媒體頭條,「量子」時代似乎未來可期。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就像計算機中的硬碟驅動器一樣,量子儲存器存儲量子信息。它們是構建量子網際網路的必要部分,並將促進實現超安全的量子通信,允許遠程量子計算機一起工作。以前,科學家已經實現了相距 1200 公裡的單個光粒子糾纏,但是這種糾纏無法存儲,而量子儲存器糾纏之前最大物理距離只有一公裡之遙。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迎來4歲生日。在距離地球500公裡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突破,量子技術刷新世界紀錄,其實原理並不複雜
    而研發新材料的半導體晶片迫在眉睫,除了我國正在研發的碳基晶片之外,在量子晶片的研發中,我國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甚至在部分技術領域中已經打破了世界紀錄。量子晶片計算的原理講到量子晶片的工作原理就需要講到量子的基本特性:量子糾纏性和疊加性,那麼什麼是量子的糾纏性和疊加性呢?
  • 量子可糾纏,科研不糾纏
    在量子世界,最著名的原理就是「量子糾纏」——愛因斯坦於1935年最早提出了「量子糾纏」的概念。現在通俗地講就是:兩個不同量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處於糾纏狀態,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量子世界還真是「有你有我」。
  • 【中青在線】潘建偉團隊打開量子世界大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陳增兵為主要完成人的「多光子糾纏及幹涉度量」團隊獲此殊榮。  2004年,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一成果被《自然》雜誌發表,並同時入選英國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選出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這對中國科學家來說是首次。此後,潘建偉團隊分別於2007年製備出六光子糾纏、2012年製備出八光子糾纏,並一直保持著糾纏光子數目的世界紀錄。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突破,量子技術刷新世界紀錄,西瓜視頻講其原理
    而研發新材料的半導體晶片迫在眉睫,除了我國正在研發的碳基晶片之外,在量子晶片的研發中,我國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甚至在部分技術領域中已經打破了世界紀錄。量子晶片計算的原理講到量子晶片的工作原理就需要講到量子的基本特性:量子糾纏性和疊加性,那麼什麼是量子的糾纏性和疊加性呢?
  • ...世界新紀錄!潘建偉、王向斌團隊實現 509 公裡地基量子密鑰分發
    從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開通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到量子密鑰分發距離的不斷增加,我國量子通信技術始終處於世界前列。而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團隊更是再度強強聯合,突破了遠距離獨立雷射相位幹涉技術,實現 500 公裡量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從而再次刷新了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的世界紀錄。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新突破,量子計算和模擬向前一步
    一周內兩次登上國際科學期刊,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太「忙」了!6 月 15 日,《Nature》雜誌刊登了潘建偉團隊主導的量子通信研究《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從這個意義而言,我認為他們實現如此大的熵減是一個突破……背後的功臣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之所以能取得新突破,離不開以潘建偉、苑震生為主導的研究團隊,而從其過往的研究經歷來看,二位來頭不小。
  •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新聞—科學網
    從潘建偉第一次認識到量子世界的詭譎離奇到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已過去20多年。為何會有量子疊加、量子糾纏這些奇異的現象尚無答案,他卻一直致力於利用奇異的量子特性來製造不可破譯的密碼,發展保密通信,研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從太空建立了迄今最遙遠的量子糾纏,證明在1200多公裡的尺度上,愛因斯坦都感到匪夷所思的「遙遠地點間的詭異互動」依然存在。
  • 鄉賢風採丨潘建偉:從香鸞山腳走向科學之巔 讓中國量子研究領跑世界
    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塞林格教授時,被問及夢想是什麼,潘建偉回答說:「在中國建一個像您的實驗室這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正是對這個夢想的不懈追逐,讓潘建偉和他的團隊成為世界量子通信領域的領跑者。
  • 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飛躍刷新世界紀錄(概念股)
    >   =====全文閱讀=====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6月16日訊    從百公裡到千公裡,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15日發布的美國《科學》雜誌封面上,「墨子號」從星空向地面發出兩道光,宛如兩條長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徵量子通信向實用邁近一大步。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人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