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探測再帶來震撼:大規模黑洞合併事件昭示天體物理學新問題

2020-09-04 DeepTech深科技

在大眾輿論中沉寂數年後,引力波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一次,它似乎是要向我們講述一個宇宙中「本不應該發生的故事」。

根據兩篇研究論文——分別刊登於今天的《物理學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和《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的介紹,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位於義大利的 「處女座」 引力波探測儀(Virgo),均於 2019 年 5 月探測到了約四次短時的空間震動,每次震動持續時間不超過十分之一秒。LIGO 和 Virgo 的研究人員隨後將此次探測到的信號標記為了 GW190521 信號。

圖 | 黑洞合併過程示意圖

根據論文,此次事件的信號源距地球約五吉秒差距(Gpc,一吉秒差距約相當於 32.6 億光年),在信號源發出信號時,宇宙的年齡僅為當前的一半,而 GW190521 也因此成為了人類迄今為止所探測到的最遠的引力波事件。

在地球上的引力波探測設施至今所探測到的合併事件中,參與合併的天體不是兩個黑洞,就是兩個中子星。而根據論文所給出的計算,研究人員認為,產生此次信號的事件很有可能是一次規模巨大的雙黑洞合併事件,並認為參與合併的兩個黑洞質量分別約為 85 和 66 倍太陽質量,兩個黑洞合併後所形成的新黑洞質量約為 142 個太陽質量,事件本身向外釋放了約 8 個太陽質量所蘊含的能量,並以引力波的形式擴散至整個宇宙,使得 GW190521 除了是人類目前探測到的最遠的引力波信號,也是目前我們探測到的規模最大的天體合併事件。

此外,研究人員還認為,根據對兩個黑洞自旋的測量,隨著參與合併事件的兩個黑洞彼此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兩個黑洞也越來越傾向於繞著它們自身,與運動軌道不同的軸向旋轉(自轉),導致運動軌跡發生旋轉,使兩個黑洞在合併前的運動軌跡呈螺旋形。

圖 | GW190521 源事件的藝術想像圖,(來源:LIGO/Caltech/MIT)

首次觀測到質量異常的黑洞

法國國家科學中心研究員 Nelson Christensen 說:「此次信號與我們此前所探測到的黑洞合併事件所產生的信號有所不同,與 LIGO 於 2015 年首次探測到的黑洞合併事件所放出的引力波信號相比,此次的信號簡直就像是一次『爆炸』,而這也確實是 LIGO 和 Virgo 至今探測到的最『大』的事件。」

美國國家引力物理項目主任 Pedro Marronetti 說:「這次的信號可以說是 LIGO 為我們帶來的又一個驚喜,這種儀器起初並不是為了專門探測恆星級的合併事件而被設計的,但它不但能持續探測到這些事件,還能探測到那些包含『質量異常』的天體的這類事件。」

我們此前所觀測到的所有黑洞都能被分為兩類,一類是恆星級黑洞(質量為幾倍到數十倍太陽質量,一般由大質量恆星死亡時產生),一類是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為成千上萬倍甚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銀河系中心就有一個),而此次產生 GW190521 信號的事件所合併出的黑洞,質量為 142 倍太陽質量,位於上述兩種分類之間,屬人類首次被觀測到的一個 「中階」 黑洞;而合併為該黑洞的那兩個黑洞質量也較為巨大,以至於有研究人員認為那兩個黑洞可能並非由大質量恆星坍縮而成。

根據現有的恆星演化理論,恆星內部由光子和氣體產生的向外的力會支撐恆星抵抗向內的引力,使恆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比如太陽),但當大質量恆星的燃料燃燒殆盡時,其星核所產生的向外的支撐力便會小於重力,導致恆星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形成超新星爆炸,並最終變成中子星或黑洞。

上述理論能解釋質量為 130 倍以下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如何能最終變為質量為 65 倍以下太陽質量的黑洞,但對於質量更大的恆星來說,一種名為 「對不穩定性(pair instability)」 的現象將在恆星死亡時被引發,在這一過程中,星核內處於超高能狀態的光子會變為 「電子 - 反電子」 對,這些電子 - 反電子對所產生的向外的力要小於光子能產生的力,使得恆星在短時間內變得極不穩定,最終演變為一次強勁的 「對不穩定性」 超新星爆炸,使一切都蕩然無存;而質量更高的恆星(比如 200 倍以上太陽質量)則會最終坍縮為至少 120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由此,65 至 120 倍太陽質量間的這個區間,被天文學家們稱為 「對不穩定性質量空缺」 區間,理論上說,直接由一顆恆星坍縮形成的黑洞質量是不會落在這個區間的。

但此次製造 GW190521 事件的兩個黑洞,質量分別約為 66 倍與 85 倍太陽質量,是人類首次觀測到質量位於 65 至 120 倍太陽質量這一 「對不穩定性質量空缺」 區間內的黑洞。

圖 | 黑洞質量排行:最近的黑洞合併以 142 個太陽質量位居榜首。

兩篇論文中,發表在《物理學評論快報》上的這篇著重探討事件物理意義(另一篇著重介紹此次發現的過程),論文作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一個可能原因,或許是參與合併事件的兩個黑洞此前也是由較小的黑洞合併而成。

LIGO 研究員、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 Alan Weinstein 說:「此次發現對物理和天體物理學界提出的問題要遠多於它所能回答的問題,不得不說這著實是一次令人興奮的事件。」

意料之外

除了質量異常,GW190521 還隱藏著許多其他問題。比如,一般 LIGO 和 Virgo 在接收到穿過地球的信號時,為這類設備所設計的一套數據篩選算法會自動將收集到的數據以兩種方法進行分析,一種是通過特定的波形來判斷信號是否由雙星系統產生,一種是更為普適的尋找 「突髮式」 信號的方法,用於判定發出信號的事件是否十分獨特、值得被研究。而此次 GW190521 信號的源頭事件雖由一個 「雙星系統」 產生,但算法卻是用第二種,即更為普適的尋找 「突髮式」 信號的方法分析出了這一信號。

圖 | 由 LIGO-Hanford(左)、LIGO-Livingston(中)和 Virgo(右)探測器觀測到的GW190521 事件。

LIGO 研究員,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alvatore Vitale 說:「通過特定波形判斷信號是否由雙星系統發出,實際上是以特定條件(比如固定時間差)對數據進行梳理,而『突髮式』信號搜索則更像是一種『全包』的方法。」

有研究人員認為,由 「突髮式」 信號搜索分析出的 GW190521 信號其實也有可能不是由雙星系統產生——如果真是那樣,那將意味著科學家第一次藉助於引力波探測到了並非由雙星合併製造的天體物理學事件。Alan Weinstein 說:「這種說法並非完全沒有可能,但目前已知的信息還不足以幫助我們斷言此次事件就是一種全新的事件,因此至少從可能性上來說,信號由雙星系統產生目前仍是我們的『最佳選項』。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目前確實也存在著其他可能,雖然自 LIGO 開機以來,我們所探測到的所有事件都是黑洞或中子星的雙星系統融合事件,但此次探測到的信號所預示的一些內容確實已經超出了我們的理論預測範圍,這無疑是令人興奮的。」

相關焦點

  •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的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雜誌》: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的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由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大規模碰撞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四倍。在一組新論文中,來自LIGO和Virgo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編目了39個「新 」事件,這是自2015年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開啟以來已經檢測到的11個事件的基礎上增加的。引力波是由黑洞和其他極端宇宙現象之間的碰撞引起的時空漣漪。當巨大的宇宙體合併時,它們會釋放出異常巨大的能量。最終,這種引力波會被美國(LIGO)和義大利(Virgo)的探測器探測到。
  • 引力波探測器發現迄今最強黑洞合併事件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了天文學家未曾想到的驚人發現——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9月2日,《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分別上線文章,介紹了這項發現。此次黑洞合併最早被發現於2019年5月21日,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被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義大利室女座幹涉儀(Virgo)探測到,合併事件被命名為GW190521。兩個探測器感應到了黑洞合併產生的最後四個波紋,波紋頻率在一百毫秒內從30赫茲升至80赫茲。根據探測到的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估算黑洞質量。
  • 科學家探測到最大規模黑洞合併事件,或將改變黑洞形成理論
    自2015年以來,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在使用引力波探測器來「聆聽」宇宙中類似啁啾的信號,並通過解碼這些在時空中產生的細微漣漪,分析發出這些信號的大規模碰撞事件。這確實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大規模事件之一,令人難以置信,但還不清楚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大質量黑洞。」  黑洞的大小各不相同。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這一事件發生在一處遙遠的星系,距離地球大約13億光年。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
  • 僅僅30分鐘就探測到了引力波,黑洞合併,超新星和中子星!
    自從能夠探測到宇宙中巨大天體碰撞所引發時空漣漪的技術出現以來,世界各地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可能伴隨這種碰撞而爆發的光,這種碰撞被認為是稀有重元素的來源。亞利桑那大學斯圖爾德天文臺已與卡特琳娜巡天計劃(Catalina Sky Survey)合作,利用亞利桑那天文臺的SAGUARO觀測引力波,尋找大規模合併的光學對應物,卡特琳娜巡天計劃從萊蒙山頂搜索近地小行星,卡特琳娜為小行星研究提供了所有這些基礎設施。
  • 陳根:引力波揭秘黑洞合併之謎,黑洞裡面套黑洞
    文/陳根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由於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被認為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第一對被探測到的黑洞的質量都是太陽的30倍左右。來自ARC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OzGrav)的研究人員參與了這次探測,並利用新引力波數據中心的計算資源來推斷合併黑洞的質量,表示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50倍。事實上,這次大規模碰撞並不僅僅是圖表上的一個新數字,它更提出了幾個關於黑洞的基本問題。
  • 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迄今最強引力波信號
    北京時間 9 月 9 日消息,利用引力波探測器,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 142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天體物理學家對這一引力波事件非常關注,因為這對目前的黑洞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至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至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美國 LIGO 和義大利 Virgo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了迄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但黑洞的質量令科學家感到困惑。黑洞合併最早發現於 2019 年 5 月 21 日,被命名為 GW190521。
  • 引力波天文臺LIGO升級:未來每小時可探測黑洞合併
    (原標題:引力波天文臺LIGO重大升級:未來每小時可探測到一次黑洞合併)
  • 探測引力波已從公式發展到網絡 或帶來科技革命
    資料圖:畫面中的引力波之光,中心如巨型鑽石一般璀璨奪目,鑽石周圍形成泛著紫色和藍色的光圈,一束光線如利劍一般從鑽石中心穿過,帶給人極為震撼的視覺效果。  百年引力波的魅力  10月16日,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對外發布一項重大發現,我國南極巡天望遠鏡追蹤探測到首例引力波事件光學信號。
  • 150個太陽:迄今最強黑洞合併事件揭秘
    作者 | 袁柳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了天文學家未曾想到的驚人發現——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9月2日,《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分別上線文章,介紹了這項發現。此次黑洞合併最早被發現於2019年5月21日,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被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義大利室女座幹涉儀(Virgo)探測到,合併事件被命名為GW190521。兩個探測器感應到了黑洞合併產生的最後四個波紋,波紋頻率在一百毫秒內從30赫茲升至80赫茲。根據探測到的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估算黑洞質量。
  • 發現兩個黑洞正在合併:產生高次諧波引力波,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黑洞中較重的一個黑洞,可能是兩個黑洞之前合併的結果。這種類型的黑洞分層組合在過去一直被假設,但標記為GW190521觀察到的事件,將是這種黑洞的第一個證據。科學家們通過探測在黑洞合併最後時刻產生的引力波,來識別合併的黑洞。LIGO探測器和處女座探測器探測到了來自GW190521的引力波。馬裡蘭大學物理學教授、LSC首席研究員、LSC觀測科學協調員彼得·肖恩說:這兩個黑洞中較大黑洞的質量,使其進入了常規天體物理過程中意想不到的範圍。
  • 迄今最強黑洞合併事件被發現!強大、遙遠,但令人困惑?
    (圖片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天文學家自己都沒想到,引力波探測到了迄今為人所知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這次合併強大、遙遠,且令人困惑。9月2日,《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分別上線文章,介紹了這項發現。此次黑洞合併最早發現於2019年5月21日,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被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義大利處女座幹涉儀(Virgo)探測到,合併事件被命名為GW190521。
  • 天文學家說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合併事件
    天文學家可能已經探測到了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碰撞事件,這發生在大約70億年前,但是其跡象才剛剛到達我們面前。這一災難性事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察位置,見證了宇宙中最難以捉摸天體之一的誕生。這場遙遠的表演包括兩個主要角色:一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的66倍,另一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的85倍。
  • 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據外媒CNET報導,由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大規模碰撞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四倍。在一組新論文中, 來自LIGO和Virgo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編目了39個「新 」事件,這是自2015年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開啟以來已經檢測到的11個事件的基礎上增加的。
  • 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的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據外媒CNET報導,由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大規模碰撞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四倍。在一組新論文中,來自LIGO和Virgo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編目了39個「新 」事件,這是自2015年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開啟以來已經檢測到的11個事件的基礎上增加的。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迫切希望揭曉其中謎團,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探測到有比已知最大中子星更大、比已知最小黑洞更小的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發現特殊引力波!LIGO給出解釋:這是雙黑洞合併星系的信號
    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和室女座探測器日前從由兩個質量不等的黑洞併合的星中捕捉到了史上第一個引力波。引力波研究組的期望已經實現了:引力波的發現現在算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了,因為每周他們都會在之前的觀察運行(即國際引力波探測網絡第三次觀測運行,O3)中選出新的候選引力波。
  • 「不該存在」的黑洞出現,震撼整個天體物理學界,它為何又出現了
    70億光年處,兩個黑洞發生合併,發出撼動全宇宙的引力波,引力波撼動宇宙深空,在2019年5月21日到達地球,這一事件被標記為GW190521。雖然這可能只是宇宙時空中稀鬆平常的一件事,雖然在地球天文臺監測設備持續不到不到十分之一秒,但它包含的有關合併的黑洞的信息,卻震撼了整個天體物理學界。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事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碰撞事件會釋放大量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以探測到的光線。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可探測光線數量和碰撞天體的質量,以及揭示合併的促成因素,例如:促使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