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兩個黑洞正在合併:產生高次諧波引力波,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2020-09-05 博科園

科學家們觀察到看起來像是一個膨脹黑洞與一個更普通的黑洞糾纏在一起。包括馬裡蘭大學物理學家在內的研究小組探測到兩個黑洞正在合併,但其中一個黑洞的質量,是在黑洞碰撞中觀察到黑洞的1.5倍。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黑洞中較重的一個黑洞,可能是兩個黑洞之前合併的結果。這種類型的黑洞分層組合在過去一直被假設,但標記為GW190521觀察到的事件,將是這種黑洞的第一個證據。

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LSC)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的研究成果,現在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宣布了這一發現。科學家們通過探測在黑洞合併最後時刻產生的引力波,來識別合併的黑洞。LIGO探測器和處女座探測器探測到了來自GW190521的引力波。馬裡蘭大學物理學教授、LSC首席研究員、LSC觀測科學協調員彼得·肖恩說:這兩個黑洞中較大黑洞的質量,使其進入了常規天體物理過程中意想不到的範圍。

它似乎太大了,不可能是由坍塌的恆星形成,而坍塌的恆星通常就是黑洞的來源。合併對中較大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85倍,新研究提出的一種可能情況是:較大天體可能是之前黑洞合併的結果,而不是一顆坍塌的恆星。根據目前的理解,可以產生質量比太陽大65到135倍黑洞的恆星在死亡時不會坍塌。因此,研究預計它們不會形成黑洞。馬裡蘭大學教授、LSC首席研究員亞歷山德拉·布南諾(Alessandra Buonanno)說:

從一開始,這個只有十分之一秒長的信號就對我們確定其來源提出了挑戰。但是,儘管持續時間很短,還是能夠像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那樣,將信號與預期的黑洞合併相匹配,而且意識到,這是我們第一次目睹了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的誕生,這個黑洞的母體很可能是從較早的雙星合併中誕生。GW190521是新發現的三個引力波之一,這些發現挑戰了目前對黑洞的理解,並允許科學家以新的方式測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新方式

另外兩個事件包括首次觀察到的兩個質量明顯不等的黑洞的合併,以及黑洞和神秘物體的合併,這可能是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最小黑洞或最大中子星。我們不僅對一般黑洞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由於這些新的性質,能夠看到這些緻密天體周圍的引力效應,這是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這給了科學家一個以新方式測試廣義相對論的機會。例如,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明顯不等的雙星系統,將產生高次諧波的引力波,這正是科學家們首次能夠觀察到的。

高次諧波就像音樂家演奏相同樂器的音樂二重奏與不同樂器之間的聲音差異。雙星的子結構和複雜性越高(例如黑洞的質量或自旋不同)發射的輻射光譜就越豐富,這些性質擴展了我們可以學習的天體物理學知識。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裡蘭大學

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天體物理學》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101102

DOI: 10.3847/2041-8213/aba493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在19億光年外的黑洞合併中,發現高次諧波引力波!
    但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信號的顯著信號:GW190412是O3首次觀測到的雙星黑洞合併,其中兩個黑洞的質量截然不同,大約是太陽的8倍和30倍。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獨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小組「雙星合併觀測與數值相對論」的負責人Frank Ohme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在GW190412中『聽到』明確無誤的高次諧波引力波嗡嗡聲,類似於樂器的泛音。
  • 發現特殊引力波!LIGO給出解釋:這是雙黑洞合併星系的信號
    但是現在研究員們公布了一個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的顯著的信號:GW190412,這是對雙黑洞併合星系的首次觀測。在這個系統中,兩個黑洞的質量完全不同,分別是太陽質量的8倍和30倍。而這一引力波不僅提供了更多關於這一系統天體物理性質的珍貴測量數據,也使得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和室女座探測器的科學家們能夠驗證關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至今未被證實的預測。
  • 發現一大一小雙黑洞重力波事件,將驗證廣義相對論另一預測
    自5年前科學家首度發現重力波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至今,重力波事件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不過最近LIGO最新探測到的重力波事件相當有趣,來自兩個質量相差甚大的黑洞碰撞,我們將能利用該系統來驗證廣義相對論中另一個尚未經檢驗的預測。
  • 美國科學家宣布發現引力波 廣義相對論預言獲證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它的發現是物理學界裡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在一片嘈雜的背景噪音中,一聲「噗」的清脆聲響,如水滴落水,持續時間短暫得不到1秒,這正是由引力波轉化成的宇宙之聲。當天在華盛頓召開的記者會上,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家現場播放了來自宇宙的「聲音」。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引力波的存在早在1916年便已經由愛因斯坦預言,當時愛因斯坦證明了加速下的大質量物體將會扭曲時空,並產生從該源頭髮出的時空漣漪。這種「漣漪」將以光速穿過宇宙,攜帶著關於產生它們的那次災難性事件和引力本質的珍貴信息。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天文學家們已經找到大量證據證明引力波的存在,主要手段是通過引力波對銀河系中近距離繞轉天體運動產生的影響所開展的相關研究。
  • 解碼引力波信號 「弦外之音」驗證黑洞「無毛」形象
    4年前,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被捕捉到,科學家將引力波轉化成聲波,人類開始「聽」到黑洞。5個月前,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布首張黑洞真容,人類終於「看」到了黑洞。  近日,人類再次破譯黑洞密碼。科研人員在《物理評論快報》刊文稱他們「聽懂」了一個新生黑洞的「聲音」。並發現通過分析這種「發聲」模式的特徵,可以得到黑洞的質量和自旋。
  • 研究發現引力波產生的新時間 中國科學家參與
    現在,新的研究表明,引力波產生於兩個星系開始合併後約1千萬年時,這一速度遠遠超過科學家此前的預期。這一發現,可能意味著我們也許能夠探測到比以前估計更多的引力波。這有助於我們了解宇宙如何演變,並進一步檢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當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其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時,預言了黑洞或中子星的合併將造成引力波的形成。
  • 「不可能質量」黑洞: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超大質量黑洞運動的恆星,正好符合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儘管信號的持續時間很短,還是像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那樣,我們將信號與預期的黑洞合併相匹配。這是我們第一次目睹了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的誕生,這個黑洞的母體很可能是從較早的雙星合併中誕生。」
  • 黑洞衝擊!愛因斯坦相對論面臨考驗,理論可能處在「崩潰邊緣」
    一項黑洞研究挑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當黑洞碰撞並合併成一個更大的物體時,產生的衝擊波會在空間中產生漣漪。這些波紋以引力波的形式出現,科學家可以通過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到。直到最近,研究人員還認為引力波只發出一個足夠大的頻率或音調,但最近對LIGO收集的數據進行的分析發現,一個新黑洞的形成首次發出了兩個音調。這些新的音調,或稱弦外之音,使得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能夠在實踐中檢驗愛因斯坦的一個預測。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引力波信號中的"回聲"表明,黑洞的事件視界可能比科學家目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
  • 引力波會最終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錯了嗎?
    2015年9月14日,我們首次認識到合併黑洞產生的引力波,從而使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永遠改變了。自那次事件以來,已經看到了約60個額外的引力波信號,不僅包括合併黑洞,還包括合併中子星。過去五年來,愛因斯坦從未有過的驗證,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許多預測都是正確的。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引力波將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對我們的引力理論進行前所未有的檢驗。
  • 引力波來自於廣義相對論,但卻可能揭示世界的量子本質
    廣義相對論——這個關於引力的理論認為時空的結構會被物質和能量的存在所彎曲——所預言的一種現象就是引力波現象:宇宙中加速運動的質量體會通過宇宙的結構本身向四周傳播「漣漪」。理論提出的六十年後,人們才第一次觀測到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因為這要求異常強大的引力場——例如多個質量非常大、距離彼此非常近的物體作加速運動——才能使天體的運動產生足夠明顯的變化。但最小的、質量最大的、最緻密的天體是黑洞和中子星,它們一向被認為是極難觀測的,因為它們幾乎完全不發光!
  •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圓滿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它的意義非凡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就是相對論的提出,尤中廣義相對論是人類探索宇宙重要的指引。不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不完整,它還缺乏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引力波。在物理學中,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
  • 科普中國詳解引力波:兩個黑洞的「火拼」
    (來源於LIGO所發文章))兩個黑洞的「火拼」此次發布會的另外一個亮點就是雙黑洞。這也是人們首次直接發現雙黑洞,這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為26和39太陽質量,屬於恆星級黑洞。或許你已經聽膩了黑洞,生活中時不時的會聽到某某黑洞爆發了,某某黑洞吞吃恆星了等等。但是這此發現卻有些不同,兩個天體都是黑洞,互相繞轉,最後合併。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來源:新浪科技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事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碰撞事件會釋放大量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以探測到的光線。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可探測光線數量和碰撞天體的質量,以及揭示合併的促成因素,例如:促使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黑洞、蟲洞都很可怕:產生巨大引力波
    今年年初,科學家做出了「本世紀最大的科學突破」,發現了引力波的存在。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指出,這些引力波是由兩個大小約為太陽30倍的黑洞碰撞時產生的。但一項最新研究稱,其它現象也很容易產生引力波,如蟲洞或gravaster(一種內部由暗物質組成的天體)。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1919年 ,愛丁頓等人在日全食期間用光線彎曲的實驗論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一個滿足天文觀測的引力理論,這一實驗驗證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實驗依據,也成為科學史上的大事件。此後,陸續有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實驗推出,但這些實驗都沒有超出太陽系的尺度,因此局限在宇宙的一隅,猶如坐井觀天。而且所有以前的實驗,只觀察到一個固定的彎曲空間,沒有一個實驗看到彎曲空間的波動。
  • 這是宇宙超級文明的一次黑洞實驗?100億光年外發現黑洞合併,歐空局發布黑洞合併產生的超強引力波
    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在100億光年外有兩個處於合併期的黑洞,最新的計算表明,21年內這兩個黑洞會發生合併,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來研究時空漣漪。為了模擬時空漣漪的出現,歐洲空間局近日發布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來模擬宇宙時空漣漪的出現,即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碰撞的場面,可以揭示宇宙在140億年前是如何誕生的。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滑鐵盧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尼亞耶什·阿夫肖迪(Niayesh Afshordi)解釋說:
  • 首次聽見黑洞的響聲!並再一次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的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當兩個黑洞相撞時,合併成一個更大的黑洞,並像敲響的鐘聲一樣響起,在時空中發出稱為引力波的漣漪,嵌入在這些引力波中的是特定的頻率或音調,它們類似於音樂和弦中的單個音符。現在,研究人員首次在一個新形成黑洞的「環流」中檢測到兩個這樣的音調。以前,人們假設只能測量一個音調,並且附加的音調,稱為泛音,將太微弱而無法用今天的技術檢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