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2020-05-08 魅力科學君

關於超光速現象,相信大家都應該了解一些,比如說宇宙空間的膨脹速度、量子糾纏等等現象,但這些現象只是科學家根據已有的觀測數據而作出的合理推測,嚴格地講它們並不能被當作已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

那麼有沒有已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有可能和大家想像中的不一樣,而且到目前為止只有唯一的一個,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個迄今為止唯一已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


1934年,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個現象在1934年就已經被科學家發現,在1934年,一位名為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連科夫的科學家,在對放射線穿過流體時所發生的現象進行研究時,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這個現象馬上就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

其實在切連科夫之前,也有科學家發現了這種藍色輝光,但當時的他們都認為這就是螢光,然而切連科夫卻不是一個人云亦云的人,他決定對這種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切連科夫在實驗中非常仔細地排除了流體中所有可能產生螢光的因素,然而實驗結果卻顯示這種藍色輝光依然存在。

這就說明這種藍色輝光並不是人們之前所認為的那樣簡單,於是切連科夫就此連續發表了多篇論文,詳細地描述了這種現象的各種性質,並成功地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人們正式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切連科夫輻射」。


1934年,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圖為切連科夫)

那麼這個「切連科夫輻射」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切連科夫的兩位同事——弗蘭克和塔姆對這個現象進行研究後認為,「切連科夫輻射」其實是一種超光速現象引起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位科學家所描述的超光速現象到底是什麼原理。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極限,因此它是不可超越的。但這樣的理解其實是比較片面的,其實愛因斯坦所描述是,在宇宙中任何具有靜止質量的物質,其自身的運動速度都不能超過真空中的光速,即每秒鐘299792458米,通常我們用字母「c」來代表這個速度。


1934年,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然而光速其實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時,其速度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例如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就只有真空光速的大約4分之3,而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更是只有真空光速的大約3分之2。

這就意味著,當其他物質在某種介質中的速度超過同介質內的光的傳播速度,比如說某種物質在水中的速度超過0.75c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這種介質中觀測到超光速現象,而重要的是,狹義相對論只是限制了具有靜止質量的物質不能超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講像這種情形的超光速現象是允許存在的。


1934年,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1937年的時候,弗蘭克和塔姆這兩位科學家正式公布了他們用於解釋「切連科夫輻射」的理論,並指出切連科夫所發現的藍色輝光,其實是因為流體中一些物質的運動速度極高,以至於超過了光在這種流體中的速度,進而引發了類似「音爆」的現象。


1934年,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知道聲波是向四面八方傳播的,但對於超音速飛行的飛機而言,由於它本身的速度已經超過了音速,其迎風面的聲波就會受到擠壓,而在其尾部的聲波則會擴散,這就會造成在超音速飛機經過之前,我們聽不到它所發出的任何聲音,而在其飛過之後,我們才會感受到聲波的集中釋放,因此就會聽到巨大的聲音,這種現象就被我們稱為「音爆」。


1934年,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同樣的道理,當流體中的物質超過了光在這種流體中的速度時,光波也會在其前方受到擠壓,並在其尾部擴散,從而產生類似「音爆」的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光爆」,而切連科夫所發現的藍色輝光,其實就是「光爆」對觀察者所造成的效果。

為什麼會是藍色輝光呢?這是因為「切連科夫輻射」所釋放的電磁輻射主要是短波,其頻率分布偏向高頻,因此我們看上去才是藍色的,實際上更多的「切連科夫輻射」則是人們無法直接看到的波長更短的紫外光。

在弗蘭克和塔姆的理論提出之後,科學家們為此做了不少的重複實驗,實驗結果都驗證了該理論的正確性,在1958年,弗蘭克和塔姆獲得了諾貝爾獎。當然了,人們是不會忘記「切連科夫輻射」的發現者的,所以切連科夫也是此次諾貝爾獎的共同獲獎者,1934年,這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1934年,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24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值得一提的是,要證實這種超光速現象並不需要特別的實驗,這是因為科學家早已發現,在現代核反應堆的核裂變過程中,有一些電子就會因為得到足夠的能量而在慢化劑中引發「切連科夫輻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切連科夫輻射」是迄今為止唯一已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迄今為止唯一已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在1934年就已經被科學家發現
    這個現象在1934年就已經被科學家發現,在1934年,一位名為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連科夫的科學家,在對放射線穿過流體時所發生的現象進行研究時,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這個現象馬上就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
  • 1934年就發現了超光速現象?科學家實驗後,證實理論了正確性
    但是要知道這些現象科學家只是合理的推測並沒有被證實,那麼有沒有已經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存在呢?其實早在1934年的時候,就有科學家在對放射線穿過流體時產生的現象研究時,就發現了一種藍色的光輝,而這個現象,經過仔細的研究後發現的確是一種超光速的存在,並且通過科學家反覆的實驗後也證實了自己理論,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他是一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培養了11名諾獎獲得者
    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的話,那他是第一號候選人,因為在他的悉心培養下,他的9名學生和助手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個人是誰?他就是紐西蘭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
  • 他因為失誤獲得諾貝爾獎,其他科學家知道後要求取消,卻被打臉
    說到獎項,其中最令科學家們嚮往的就是諾貝爾獎了,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全都是在自己的領域內有著非凡成就的,有很了不起的發明和發現的。諾貝爾的獲獎者們都已經在自己的領域內小有名氣了,或者已經是有名人了,畢竟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才能肯定非凡,在有重大發現之前肯定也獲得了其他大大小小的獎項。
  • 科學家化名生活17年!為何在1961年放棄諾貝爾獎「失蹤」?
    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用化名生活17年。1961年,他放棄諾貝爾獎的機會突然「失蹤」。那麼,他失蹤的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隱情呢?他到底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多大貢獻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留校任教後,他寫了一篇和大氣放射性有關的論文。這是中國第一篇與大氣放射性有關的論文。1930年,他來到柏林大學留學。1931年,他在讀研究生期間提出了新的物理學理論。1934年,他回到國內,在山東大學的著名院校當教授。1947年,他來到加州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到了1950年,他來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他來到蘇聯從事科學研究。
  • 世界上最著名的10位女科學家 排第一的,兩度獲得諾貝爾獎
    5.格特魯德B·埃利昂(1918 - 1998年)美國著名的藥理學,198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但她分享了成果,開發了一種用於治療愛滋病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Z,還開發了治療瘧疾、白血病和皰疹的藥物。
  • 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
    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pō)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研究鐳的過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又9個月才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g鐳。作為傑出科學家,居裡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
  • 又一位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1901年至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布了110次。期間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共8年沒有頒發。1901年至2018年,共有181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其中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唯一一位獲得過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人,分別在1958年和1980年。這也意味著,實際上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數是180人。
  • 時隔55年,史上第三位女性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剛剛宣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55年來首次頒發給一位女性,使得本屆諾貝爾獎更具有歷史性意義。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博士是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此前獲獎的還有瑪麗·居裡(1903年獲獎)和瑪麗亞·戈培爾-梅耶(1963年獲獎)。
  • 唯一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人們記得最清楚的,是她發現了「鐳」,並因此獲得了1911年的諾貝爾獎。但其實這只是她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而且,也只是她這次獲獎的一半內容。早在1903年,居裡夫人就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裡以及法國物理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一起因為他們對「貝克勒爾射線」——也就是元素放射性的研究,平分過那年的諾貝爾獎。
  • 他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但他一生未獲得諾貝爾獎
    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和改進的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但他一生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獎。 第一項專利 1868年底,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 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臺自動記錄投票數的裝置,也就是「投票計數器」,愛迪生認為這臺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並且會受到歡迎 但是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也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
  • 美英3名科學家因這些貢獻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他的發明以及他所使用的工業過程都是基於化學知識。化學獎是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提到的第二個獎項,諾貝爾化學獎由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  在諾貝爾於1895年11月27日籤署的遺囑中,他用自己遺產的大部分設立了一系列獎項,也即後來的諾貝爾獎。根據他的意願,其中一部分頒給「做出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
  • 他把實驗室變成諾貝爾獎搖籃
    他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但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當然,這個人是歷史上的唯一: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
  • 他把實驗室變成諾貝爾獎搖籃
    他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 撰文 | 陳關榮(香港城市大學) 歷史上有許多出色的科學家,按媒體喜歡的說法,都不幸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
  • 海水為啥是藍色的?一個印度人發現……
    海水是無色透明的,而大海是藍色的,為什麼呢?這個在現代人看來頗為簡單、被列入《十萬個為什麼》的問題,在一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們卻搞不清楚,直到一位印度科學家進行深入研究,給出完美答案,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11921年夏天,在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之間的地中海上,一艘豪華輪船緩緩行駛著。
  • 瘧疾是一種什麼病?為何她能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是如何被發現的
    瘧疾是一種什麼病?為何她能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是如何被發現的?她是中國女科學家,她使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免於死亡,2015年10月10日23點30分,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其中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屠呦呦,因其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得瘧疾患者死亡率顯著降低。
  • 獲得過五次諾貝爾獎的居裡夫人一家
    諾貝爾獎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的獎項了,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該獎項至今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截止2019年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曾獲得過該獎項,其中不乏在世界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原子核物理學之父歐內斯特.盧瑟福曾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獲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這個問題在於每年只能有幾個獲獎者,從而忽略了大多數科學家的貢獻。2017年,三位發現引力波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許多科學家都參與了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曾說,這個獎項的概念是虛幻的。他不贊成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人來決定誰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對一個科學家來說,獎賞就是他在探索事物時所體驗到的快樂。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因為科學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的事業,它一直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繼續別人的發現來促進人類的知識。這個問題在於每年只能有幾個獲獎者,從而忽略了大多數科學家的貢獻。2017年,三位發現引力波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許多科學家都參與了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曾說,這個獎項的概念是虛幻的。他不贊成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人來決定誰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 1998年一位老人去世,我們欠他一句感謝,物理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
    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主任愛克斯朋說:「他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也說:「他本來應該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只是因為當時別人的錯誤把他的光榮埋沒了!」許多人認為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國民欠他一句感謝。那麼,他究竟是誰?發現了什麼?為何最終沒有獲得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