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解讀發現「天使粒子」新成果
因而,此次相關成果對外發布後,實驗是否真正觀測到了馬約拉納費米子,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這次宣布的發現是一維手徵馬拉約那費米子,它是一個只能在一維線上往一個方向跑的自己是自己反粒子的費米子。」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與高能物理尋找80年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很不相同,該馬約拉納費米子是三維的。
-
重大成果!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據新華社4月29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發現了銀河系深處兩處「恆心搖籃」,這是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分子雲:是星際雲的一種,它的密度和大小允許分子最常見的是氫分子的形成,它的密度高到可以開始產生分子,據我們所知,在目前的宇宙中,新誕生的恆星完全都是在分子雲中被製造出來的, 這是它們在適當的低溫和高壓下的狀態下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恆星胚胎。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發現塊體納米銅的超延展性,其變形過程主要由晶界行為所控制而並非是傳統的晶格位錯行為;發現孿晶界面誘導納米銅的高強度和高導電性特性,表明通過納米尺度上的結構設計可以優化材料性能。提出了二元協同產生超雙疏性能的新原理,設計合成了具有仿生超雙疏功能的界面結構材料,發現溫場和光場控制的超疏水/超親水可逆轉變的「開關效應」。
-
...代謝調控自身免疫病的新成果 | 研究發現牛磺酸與狼瘡易感基因...
仁濟醫院在線發表代謝調控自身免疫病的新成果 | 研究發現牛磺酸與狼瘡易感基因相互作用參與疾病的發生 2020-07-06 15: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清華大學 劉蔚如 2020-05-12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獲新成果
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等處的研究人員解開了終止密碼子是通過什麼方式終止mRNA的謎團,他們通過計算分析模擬這個過程,發現終止密碼子的讀出結果取決於幾個以前沒有被識別出的互動和識別開關。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Nature)雜誌上。
-
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五月主要科研成果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發現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全人源納米抗體由於具有更小的體積,相比單抗CR3022能更好的結合三聚面隱藏表位,因此具有更強的病毒中和能力新冠病毒已導致全球數百萬人感染,目前尚無針對其的特效藥物。
-
新成果!自學習AI算法發現高性能材料,未來遠程科研或成現實
近日,一個包括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在內的多機構研究團隊在 AI 研究領域取得了又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名為 CAMEO 的 AI 算法,該算法在不需要科學家額外訓練的情況下,自主發現了一種潛在的實用新材料。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 清華「極光計劃」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近日,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重大成果!中科院紫臺天文學家新發現兩處恆星「搖籃」
交匯點訊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與合作者發布一項重大發現,該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 此次發現的「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均位於天鷹座大裂谷區域。
-
2018上半年,雷射領域十大成果與發現
2018年已經過去了一大半,雷射行業在這半年裡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這些進展包括新技術的發現,新產品的推出,以及市場應用上的創新。那麼在上半年的時間裡具體有哪些新的成果和發現呢?就讓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吧。
-
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出爐
11月14日,在安徽阜陽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介紹會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嶽家湖遺址主體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另有少量宋、明、清遺存,文化面貌與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相似,年代距今4500年至5000年,是阜陽市潁州、潁東、潁泉三區發現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
-
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
新華社武漢8月25日電(記者李偉)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近日正式刊印了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是在前期總結武漢市公共衛生幹預措施與疫情流行趨勢關聯性的論文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數學模型評估了防控效果,揭示了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
-
嫦娥三號 「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記者1日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本月上新!點擊就看復旦家最新上架的科研成果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8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生命科學學院林金鐘團隊合作研究發現mRNA誘導小鼠體內產生新冠病毒樣顆粒強烈激活免疫系統林金鐘團隊利用藍鵲生物高通量mRNA合成篩選平臺,設計了多種針對新冠的mRNA疫苗方案,研究發現用mRNA表達的新冠病毒樣顆粒可以在小鼠體內誘導產生更強的特異專一免疫反應。這是全世界首個使用mRNA技術進行體內表達新冠病毒樣顆粒並完成概念疫苗驗證的研究,將開闢新冠mRNA疫苗開發的全新領域。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
-
張鋒再發新成果 這次是一項測序技術
上個月,在先後發表了2篇與CRISPR相關的Nature後,月底,他又在Nature子刊上發表了一項與測序相關的新成果。研究中,科學家們對去年在1篇Science論文中提出一項單核RNA測序技術進行了重要的改進。上個月,在先後以共同作者以及共同通訊作者的身份發表了2篇 Nature後,8月28日,CRISPR先驅張鋒又在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
-
我國兩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DNA成果共同入選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評選的「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第4項、第9項)。 該成果是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DNA的第一個成功案例,是國家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一項重大成果,也是「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多種病毒感染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該研究的作者說,這一發現表明研究人員如何開發針對寨卡病毒和類似蚊媒病毒的疫苗,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目前沒有針對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治療方法,這種感染在2015年爆發期間造成了大量疾病,包括出生缺陷,影響了美洲一百多萬人。潛在疫苗策略的一個來源是攜帶並傳播病毒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