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經濟學專家羅伯特·吉爾平如果了解過心理治療行業,一定會在其描述美國霸權與國際關係穩定的著作中專門寫上一段,論述美國霸權對全球心理治療和健康行業的深遠影響。
比如在寫到中國的心理治療行業時,他可能會這樣說:「就像是處於英國統治下的印度軍隊,儘管部隊是印度的,但長官卻是英國的,而中國的心理治療師儘管身體是中國的,但大腦卻是歐美的。」
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關係有賴於一個「霸權」國家扮演國與國之上的「政府」,而要維繫這種「霸權」,不能僅憑武力,還需政治、經濟、文化協同推動。美國保證了美國經濟體——包括文化——在全球影響力的擴散,反過來經濟體的擴張也進一步保證了美國繼續維持這種「霸權」。這種擴張的極致便是「行業壟斷」,在文化領域突出的表現是「思想壟斷」。《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的作者億森·沃特斯若有一定的國際關係學術背景,那麼這本洞察了「心理疾病的全球壟斷」的開創性著作也許能從更高的層面揭示這一現象。
1 拯救者情結 到底需要不需要被治療?
心理行業的誕生,在於觀人於微,擅長從微小之處尋找信息,這是心理行業的優勢也是劣勢,因為容易忽略人是在一個大系統內生存這個顯而易見的現實。現代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實務工作,已經在這個領域做了較大的補正。從夫妻系統入手,又依託於客體關係理論及依附理論的EFT;從家庭系統入手,有各式家庭治療,也有社會工作者對一個社群和社區開展工作,但格局依然很局限。而《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從全球系統的角度,審視了美國霸權在心理治療領域的體現。
這本書從四個獨立成章的調查研究入手,講述了心理治療如何被美國化和壟斷。該書考察了厭食症、PTSD、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四個大眾較為熟悉的心理疾病在不同地區的表現,發現這些疾病的發現和診斷都深深被美式診斷所捆綁住。從具體表現上,又可以歸納為:跨國公司為了既得利益——有更多人被診斷為抑鬱症,就可以賣出更多的藥;強勢助人社團的導入——你有沒有不重要,反正我認為你發生這種事情後就會得這種病;心理治療對傳統治療手段的代替——其他方法都不靠譜,就心理治療這一種方式對問題有療效;文化的催化——因為知道有了這個疾病種類,而效法得此病。
若此成立,那麼這場美國心理治療的國際化,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心理治療的國際壟斷,從心理層面可能是這樣發生的:美國心理治療業的拯救者情結,經由美國霸權穩定論的推波助瀾,在全球植根下來。拯救者情結是指,我認為你需要被拯救,而我有能力也有義務需要拯救你,所以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我有沒有能力和義務,我都背負了拯救者的使命。在助人工作者和公務性質工作的人群中,「拯救者情結」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而被拯救者認同拯救者對自己的判斷,可以說是一種「投射性認同」的體現,即把拯救者自己對於心理疾病的理解內化成為自己的認知。
所以,到底有沒有病?到底需要不需要被治療?
近年來中國與世界心理治療行業的互動愈多。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錢銘怡教授現為世界心理治療學會(the World Council of Psychotherapy) 副主席。其總部設在奧地利維也納,宗旨是團結世界各地的心理治療人員,共同推進心理治療事業的發展。1996年該組織執委會期間,主席DR.A Pritz提出增補兩名委員,並提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應有一人」,當時與會代表推薦北京大學心理系錢銘信教授當選亞洲委員。
2 被壟斷的心理治療 美國「病人」與我們並不同
這本書描述的幾個案例都不在中國,但是放眼望去,在我國,也可以觀察到心理治療「被壟斷」後的深刻影響。
比如在國內心理諮詢實踐中會發現,目前很多20多歲到30多歲的來訪者的突出話題是關於「分離」,如何與父母從心理層面分開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原生家庭」也是這一群體經常掛在口中的心理學術語之一。在許多家庭治療大師看來,家庭邊界不清也是中國家庭最大的問題之一。我感到好奇的是,在西方經典的家庭治療著作裡,「分離」話題是青春期晚期的年輕人需要面對的問題,為何到中國就推遲發生在20多歲到30多歲這個年齡段?
從文化或者國際壟斷的角度審視,也許能得出一些新的思考。在歐美,18歲後子女都需要與父母分開居住,自然有了這個「分離」問題,因此歐美在青春期晚期探討這個問題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而在我國,許多成年子女直到結婚才有條件與父母分開居住(相當一部分,婚後也長期與父母居住在同一屋簷下),在20多歲到30多歲,「分離」成為話題也就不奇怪了。
問題是,在歐美文化裡,「分離」是常態,不能好好地「分離」是變態,而在我國,「分離」長期不是常態文化,集合、共生的家族才是標準文化模式,長期以來這也是中國人精神安撫的來源。現在由於被「文化的催化」,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意識到」自己長期與父母的關係是「不正常的」,這不由地造成了內心的恐慌,引致其需要通過心理諮詢等心理治療的方式來處理這種恐慌。而在心理治療在中國並未興盛起來的年代,現在許多被視為「分離」障礙的問題會被當做「問題」嗎?或者,這種程度的「分離障礙」真的需要被治療嗎?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仔細研讀這本《像我們一樣瘋狂》,我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便不會再是簡單地套用「美標」做判斷了。你會發現在許多問題的認識上,也許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因為,他們——美國的「病人」——與我們並不相同。
這種「壟斷」的發生,除了有歐美心理治療業在全球擴張的因素,也不是沒有內因。首先,我們對於西方心理治療的理解偏於膚淺。不同iphone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產品,而文化產品有複雜的構成,如心理治療本身是文化的產物,具有深厚哲學背景,而非簡單的「技術活」、「口活」。很多時候,由於「傳教士」水平有限,「再傳弟子」更為膚淺,以至於誤解了對心理諮詢某些判斷本來的範圍和意思。另外,西方心理治療也是發展的產物,本來誕生的時間不長,經典理論都還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從動態角度及時消化吸收,很容易拿著西方早50年就廢棄不用的東西套用到21世紀自己的身上。
3 還原心理治療本質
價值不在於診斷而在於理解
「壟斷」的發生也與中國文化的一些特點有關。我們的文化,習慣樹立權威,習慣崇拜大師。在一些心理從業者心中,心理治療被抬高到宗教的程度,「神聖不可侵犯」,部分心理諮詢師已成為「一句頂一萬句」的「聖人」,而「洋」諮詢師就是聖人中的聖人。在西方,宗教化程度較高,心理諮詢還輪不到成為宗教的分兒,心理諮詢僅僅是一部分人處理心理困惑的方式。這種文化差異促進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治療模式在中國的「壟斷」。
《像我們一樣瘋狂》這本書打破了這種「神聖不可侵犯」,指出了西方心理治療的局限,這並不是說西方心理治療錯了,而是還原其不該被放大的功效,回歸其本質。而這個本質,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心理治療的本質。
心理治療承認了人的局限性。人皆有脆弱,幫助人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是心理治療的主要工作之一。心理治療也要承認自己的局限性。這體現在不能簡單套用西方心理治療的框架去解釋全球每個地方的心理現實,也體現在不能認為只有心理治療才能幫助他人渡過心理難關。
心理治療的價值不在於診斷,在於理解。回顧這本書提出的「瘋狂」,會發現「瘋狂」體現在隨處「貼標籤」、給診斷。心理治療的真正價值,恐怕不是這些「診斷」,而是理解他人——真正的真誠地去理解他人,理解你和我的不同之處,理解他們未曾說出的話,理解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自己。診斷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或者讓人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以及能夠被理解。要做到這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陳鼎(公益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