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超市偶遇同事,卻沒認出對方是誰?要怪就怪你聰明而又懶惰的大腦吧。
大腦是人體最為複雜和精密的器官,記憶的形成涉及腦部不同區域的協調合作。
認知心理學將記憶定義為記憶系統或記憶儲存模型,是大腦對信息進行編碼、存儲、提取的過程。
記憶加工有三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近日,澳大利亞邦德大學(Bon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為大腦存儲記憶的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的重點是探究在無背景知識的條件下,大腦首次遇到一個人或物體時會作何反應。
澳大利亞邦德大學助理教授奧利弗·鮑曼(Oliver Baumann)是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
他表示,由於我們只在辦公室見過同事,大腦的記憶系統(memory system)似乎會生成一張人與辦公室同框的快照。
大腦會生成一張人與辦公室同框的快照
鮑曼博士說:「我們的大腦會認為那個人屬於那間辦公室。如果你在其他地方遇到那位同事,就會造成這樣一個問題,你可能認不出對方是誰。」
「一旦我們的大腦得知那個人其實可以獨立於那間辦公室而存在,這種情況就不會再發生了。」
「到了第二次,第三次,我們的大腦便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是將人和辦公室分開編碼。」
鮑曼博士繼續解釋道,這種現象表明我們的大腦「本質上是高效的,或者說,幾乎是懶惰的」。
我們的大腦本質上是高效的,或者說,幾乎是懶惰的圖源:neurosciencenews
「如果我們看到了一棵樹,而且這顆樹屬於一整片森林,那麼大腦出於提高辦事效率的目的,就會假設並非所有不同的樹和石頭都是孤立的個體,因而將其編碼為一個單元。」
「這樣一來,我們的大腦就不會超負荷工作,既節省記憶空間,又避免浪費精力。」
「只有當假設一個人或物體可以獨立於背景之外存在有益時,我們的大腦才會努力將其編碼為一個獨立的單元。」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定位好手推車,使受試者的頭部和頸部位於MRI掃描儀內,然後向受試者展示不同背景的圖像(如體育館、洗衣店和花園等),要求他們記住背景之中的物體(例如背包、時鐘或紙杯蛋糕等)。
其中一半的物體已於一天前展示給學生。這樣就可以觀察大腦對熟悉物體和只見過一次物體的反應差異。
在隨後的測試階段,研究人員交換了一些物體的背景,結果發現,學生很難記住那些不熟悉的物體。
在隨後的測試階段,時鐘的背景會被換掉
遺忘(forgetfulness)的產生往往與海馬體活動的變化有關。
海馬體(hippocampus)橫跨於左右腦之間,擔任收發訊息的門戶站,將「新接收的信息」轉換成記憶,分送到不同的部位儲存起來。
作為人類記憶的核心區域之一,海馬體存儲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
鮑曼博士說,這些發現能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大腦的記憶系統是如何提高效率的。大腦的聰明之處在於它只對絕對必要的信息進行編碼,而這似乎會顯得懶惰。
他說:「遺忘可以被視為人體的一項功能,因為大腦編碼的信息不應該超過我們所需,信息量並非總是越多越好。」
遺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圖源:Times of India
「患有超憶症(Hyperthymesia)的人會將所有經歷過的事情一絲不落地記在腦袋裡,而且在很多年之後依然可以記得很清楚。」
「這種能力既會帶來快樂,也會帶來痛苦。因為他們擁有如此大量的信息,很難專心地去做一項任務。」
「遺忘有助於清理大腦空間,而這全都與提高效率有關。」
作為「腦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決定在記憶刺激領域開展對新技術的研究,將研發高度複雜的記憶植入物放置在大腦中,有望幫助老年痴呆症患者恢復記憶。
鮑曼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可能是邁向研發記憶植入物的一小步。
他說:「我們現在已經有視網膜植入物(retinal implant)和耳蝸植入物(cochlear implant),也許在100、200年後,我們就可以擁有記憶植入物(memory implant)了,並能夠人為地接入我們的記憶系統。」
「這是為全面了解大腦記憶系統工作原理所付出努力的一塊小積木。」
參考: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efficiency-forgetting-17428/
https://baike.so.com/doc/5576310-5789995.html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譯 | Gabrielle
版面 | 小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