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F-22戰鬥機飛行員升空,與「殲-20」進行「空中對決」一事引起外界不小的熱議。自從殲-20出世後,就經常有媒體拿殲-20與F-22做比較,其結果有殲-20勝的,也有F-22勝的,總之勝負至今還是個謎。如今這場「對決」雖說是虛擬訓練,但充分說明了美國方面仍然將殲-20視為具有威脅的對象。那麼殲-20和F-22之間,距離到底有多大?
F-22戰鬥機不僅是世界上第一架五代機那麼簡單,它還代表著當前全球五代機領域的最高標準,儘管該戰機已經服役多年,但F-22仍然在五代機領域仍然佔據重要地位。與殲-20相比,F-22自然在誕生時間上就有了優勢,但也正因為如此,殲-20獲得了「晚」這個優勢,有很多後發優勢。其中航電系統上體現的最為明顯,很多人都會覺得殲-20航電系統的結構,設計理念以及具體航電設備都已經足夠跟F-35平起平坐,早就超過了F-22。
F-22在研發設計的時候,採用的是當時非常超前的模塊化以及整合式綜合航電系統架構,也就是寶石柱系統。該系統可以稱得上外星級別的,不過因為當時技術水平有限,導致上世紀80年代研製的F-22戰鬥機,沒有做到徹底的整合,造成數據傳輸,處理能力在今天已經不再有優勢。另外,我們都知道第五代戰機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隱身性能,而進氣道的鼓包和進氣道的「S形設計」對隱身性能都非常重要。
殲-20在發動機進氣口採用了目前非常先進的無附面層隔道設計,這種進氣口一種是外形複雜的壓縮鼓包,另一種就是前掠唇口。這兩種相結合能使低效附面層氣流在速度範圍內從氣口根部「擠出」,同時兩者所形成的混合激波還能實現將超音速進氣處理為亞音速進氣,滿足戰機的不同需求。反觀,F-22採用的則是菱形加萊特進氣口,該進氣口與殲-20採用的進氣口相比,不管是重量還是複雜性都非常高。殲-20能在保持優勢不變的情況下,減少戰機的重量和複雜性,可見F-22還是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更為關鍵的是,F-22還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差距大到令人「心疼」,就是航程太短,與其他戰機相比,這一短板等於是致命的。戰機有主副油箱之分,要是沒有副油箱,F-22最多只能達到1000公裡,對一般的作戰任務來說,這樣的作戰半徑是足夠的,但是美國地理位置遙遠,美軍又希望能夠在歐洲等地區形成隨時待命的狀態,因此這1000公裡就「不夠瞧」了。再者說,這點作戰半徑就連很多四代機都能達得到,更何況F-22還是個五代機。
不過這鍋美軍得自己背了,此前在研製五代機的時候,還有一款原型機可以讓美軍測試,可當時美國專家指出,YF23原型機的性能要高於YF22,但是因為前者造價高,以及在低速狀態下有些差勁的機動能力,最後才選擇了YF22。美軍的這一次「老馬失蹄」,反倒成就了殲-20,有了F-22的前車之鑑,我國自然會更重視航程問題。如今經過測試,僅靠內部燃油,殲-20作戰半徑就能達到2000公裡,現在想必誰都不敢說F-22一定全面領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