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騰訊內容開放平臺在北京組織了一場以「原創內容如何構築IP壁壘」為主題的導師公開課。發明迷創始人袁方長在會上針對原創內容創作者日常被多平臺抄襲的苦惱分享了他的經驗和看法,並強調,好的原創內容應當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面對當前國內複雜的版權環境,滋養IP生命力才是原創內容的護城河。
作為原中央電視臺《科技之光》製片人,袁方長擁有16年電視科技節目製作經驗,轉戰短視頻領域後,他迅速憑藉紮實的原創內容大獲成功,從2017年11月至今,《發明迷》節目播出1500多期,日點擊量達200多萬,視頻播放量超28億,粉絲量超680萬,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騰訊內容開放平臺運營總監陳鵬「內容為王」的觀點。袁方長認為,他的視頻成為爆款並非無跡可尋,有幾個經驗值得分享:一是要有準確的定位,這是持續穩定輸出內容的基礎;二是創作者們要改變手工作坊式的創作方法,學會拆解爆款,用數據去輔助決策;三是要時常保留一定庫存,做好選題積累。
在選題積累方法上,他還細緻地與創作者們分享了自己的獨到理解:「積累選題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認為有兩種方法,第一是熱度選題法,很簡單的例子就是蹭熱點,我們不能說光是天天的埋頭拍,我們要有導向性的拍;另一個是我們實戰中摸索發現的,叫做『高贊評論選題法』,顧名思義,讓觀眾給我們提供選題,高贊的評論一定是大家都認同的,想看的內容,那我們就會記下來,納入到選題資源池子裡去。」
在分享經驗之外,他也談到,視頻是內容抄襲的重災區。當前微信、微博、頭條號、自主APP是當下傳統媒體移動網際網路傳播的主要平臺,新發布方式的出現使得傳統媒體的時長限制、版面瓶頸不復存在,原創、爆款內容成為稀缺。面對極度繁盛的內容市場需求,許多創作能力一般的自媒體選擇了洗稿,甚至是直接抄襲。談及被抄襲的苦惱,袁方長坦言,這些年發明迷的大量原創視頻內容經常剛發布幾小時就被直接盜用,或是在其他小眾平臺被二次剪輯後迅速發布。有的抄襲者把他們的內容改成一分鐘兩分鐘傳播,有時播放量比《發明迷》原生內容還多。這個過程中,他採用了一切能想到的維權手段,但收效甚微。
「既然無法杜絕抄襲,那麼發明迷則把更多的精力立足於打造原創,用在節目的本身上面,這是保存原創內容很關鍵的一個措施。」袁方長表示。滋養IP生命力才是原創內容的護城河,只有生生不息的原創內容,才是一個內容品牌的立身之本。
「我認為抄襲維權這種事,還是要信任平臺,我們做好原創內容就行,只要你內容做到了精品,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袁方長補充道。
據了解,騰訊內容開放平臺過去幾年上線了多種手段來保護原創。一方面在技術上增加了打擊力度,上線業內首個一站式版權保護系統,通過自動化檢測、提示下架、追蹤等方式,幫助創作者高效地去追溯侵權責任。一方面上線了版權庫,開放給內容創作者,讓版權方和創作者共享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行業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除了加強版權保護,騰訊內容開放平臺還通過多種方式來扶持創作者,平臺目前已經聚集了數百萬內容創作者。為幫助平臺作者迅速成長,騰訊內容開放平臺近幾年持續投入了海量的運營力量,通過體系化的內容大會、大師班課程、行業沙龍等系列活動,幫助創作者了解行業趨勢、創作乾貨,也根據不同行業細分了運營陪跑政策,幫助作者和平臺一起成長。創作者是平臺的基礎「財富」,正如騰訊內容開放平臺運營總監陳鵬在會上表示的,內容平臺業務如果想獲得好的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做好全方位的服務於溝通,以獲得創作者的支持。「未來,騰訊內容開放平臺將持續努力,搭建內容創作的全方位服務體系,為每一位創作者、為每一個創作機構打造一個長期的、可變現的、有價值的、對行業能夠產生影響的IP或者IP矩陣。」陳鵬說。
這場導師公開課只是騰訊內容開放平臺眾多針對作者的「福利」之一。在騰訊加強與閱文生態聯動的大背景下,未來騰訊內容開放平臺將會持續發揮「內容中臺」、「技術中臺」的天然生態優勢,釋放自身在社交、新聞、長短視頻、信息流、動漫、影業、體育等方面的生態勢能,提高內容分發效率,加速內容流轉。同時聯合更多優質創作者、MCN,持續探討優質內容創作方法論,幫助更多作者在不斷變化的內容行業裡穩步向前,持續創造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