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沒有在自己的星系裡發現引力波?

2020-12-05 天文在線

我們銀河系裡應該有引力波存在?

對於在我們的宇宙中真實存在或產生的黑洞,我們可以觀測到它們周圍物質發出的輻射,黑洞吸入、合併所產生的引力波,以及引力波的振鈴信號。但是我們目前還沒有探測到銀河系內部有類似的合併。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索諾馬州立大學(奧羅拉 西蒙妮特)

在所有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中,最引人注目之一的是我們直接探測引力波的能力。有了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和Virgo(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前所未有的探測能力和靈敏度,這些波動於時空網中強有力的漣漪再也不會被漏掉。相反,我們第一次不僅能夠觀察到引力波,而且能夠精確定位它們的來源,並了解它們的屬性。截至今天,我們已經發現了11個不同的來源。

但它們都那麼遙遠!這是為什麼呢?這是阿米他娃·達塔,查揚·查特吉的提問,他們問道:

為什麼所有已知的引力波源(聚合雙星)都在遙遠的宇宙中?為什麼在我們附近一個都沒有發現?

讓我們找出答案。

位於比薩附近的卡希納(義大利)的Virgo(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鳥瞰圖。Virgo是一個巨大的邁克耳孫雷射幹涉儀,臂長3公裡,是兩個4公裡長的LIGO探測器的補充。這些探測器對距離的微小變化很敏感,這些變化是引力波振幅的函數,而不是能量。尼古拉·巴道適/Virgo

我的猜測是(這是很可能是錯誤的)——對於任何探測,探測器都需要進行精確地校準。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有的發現都是偶然的。

LIGO和Virgo這樣的天文臺的工作方式是——一束相同頻率的雷射被雷射分離器分開,沿著它們兩條很長的相互垂直的真空臂傳播,來回反射若干次,最後重新組合在一起。

光是一種電磁波,而當你把多種波結合在一起時,它們就會產生幹涉圖樣。如果幹涉是建設性的,你會看到相長模式;如果它是破壞性的,你會看到相消模式。在LIGO和Virgo的日常工作情況下,也就是說當沒有引力波穿過它們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模式,只有一些需要探測器處理的隨機噪音(這大部分是由地球本身產生的)。

當兩臂長度相等,且沒有引力波通過時,信號為空,此時的幹涉圖樣是恆定的;當臂長變化時,信號為實,而且是振蕩的,幹涉圖樣隨時間以可預測的方式進行變化。美國國家宇航局空間站

但是相對於另一條臂,如果你改變其中一條臂的長度,光在這條臂上傳播的時間也改變了。因為光是波,所以在其傳播時即使只有很小的時間變化,就意味著你在波的波峰/波谷模式上的位置也隨之改變了,因此由它與另一個光波結合而產生的幹涉圖樣將會改變。

有很多原因可能引起單只臂長的改變:例如地震噪音、街對面的手提鑽、甚至幾英裡外經過的卡車。但是一種天體物理學的來源也可能導致這種變化:經過的引力波。

當引力波通過空間中的某個位置時,它會在交替的時間內在交替的方向上產生膨脹和壓縮,導致雷射臂的長度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發生變化。利用這種物理變化,我們成功地開發出像LIGO和Virgo這樣的引力波探測器。伊薩·C·卡羅

我們可以通過兩個關鍵因素區分什麼是引力波,什麼是地球來源的噪音。

1.引力波通過探測器時,會使兩個臂向相反的方向改變特定的的同相距離。當你看到臂長的振蕩是周期模式時,你可以對你的信號可能是引力波還是僅僅是地球上的噪音源進行有意義的限制。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我們建立了很多探測器。雖然每一個探測器都會因其所在的環境而產生相應的噪聲,但有引力波經過時會對每一個探測器產生非常相似的影響,時間間隔最多為幾毫秒。

你可以從2015年9月14日的觀測中看到這兩種效應都存在。

第一對直接觀測到的黑洞的吸入與合併。總信號和噪聲(頂部)與引力波模板明顯相配,引力波模板來自於合併和吸入特定質量的黑洞(中間)。注意在合併的最後階段頻率和振幅是如何變化的。B.P.阿伯特等人(LIGO科學合作和VIRGO合作)

讓我們回到現在,到目前為止實際上我們已經發現了11個獨立的合併事件。這些事件似乎是隨機發生的,因為只有在吸入和融合的最後階段——兩個黑洞或中子星碰撞前的最後幾秒甚至幾毫秒——我們最靈敏的探測器才能夠捕捉到相應的特性。

如果我們觀察到這些物體的距離,我們會發現儘管我們的引力波探測器對離我們越近的物體越敏感,但我們發現的大多數物體都在數億甚至數十億光年之外。

LIGO和Virgo探測到的11個引力波事件,它們的名稱、質量參數和其他重要信息以統計表格的形式進行了編碼。當LIGO和Virgo同時運行的時候,注意有多少事件發生在最後一個月的第二輪運行期間。參數dL為光度距離;最近的天體是2017年的中子星-中子星合併,離我們約1.3億光年。LIGO/VIRGO合作;預印本: 1811.12907

這是為什麼呢?如果重力波探測器對附近的物體更敏感,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更頻繁地探測它們,而無視我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

有很多潛在的解釋可以對你期望和不期望的錯配做出說明。正如我們的提問者所提出的,也許這是定向的問題?畢竟這個宇宙中有許多現象,比如脈衝星或耀變體,只有當正確的電磁信號直接「發射」進入我們的視線範圍時,我們才能看到它們。

這是藝術家對活躍星系核的描繪。位於吸積盤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向太空發射一束狹窄且垂直於吸積盤的高能物質射流。一顆大約40億光年遠的耀變體是許多高能宇宙射線和中微子的起源。只有來自黑洞外部的物質才能離開黑洞;視界內的物質永遠無法逃逸。德西,科學交流研究所

這是一個聰明的想法,但它忽略了引力和電磁力之間的根本區別。在電磁學中,電磁輻射是由帶電粒子加速產生的;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輻射(或引力波)是由大質量粒子加速產生的。到目前為止,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

但在電磁學中有電場和磁場,運動中的帶電粒子產生磁場。這允許你以準直的方式創造和加速粒子並進行輻射;它不需要以球面的形式展開。然而在萬有引力中,只有引力源(質量和能量量子)和時空曲率。

當你有兩個引力源(即質量)相互吸入並最終合併時,這一過程將發射引力波。雖然它可能不那麼直觀,但引力波探測器對這些波的靈敏度來源於1/r,而不是1/r^2,它將看到這些波的各個方向,不管它們是正面還是側面,或者介於兩者之間的任何地方。美國宇航局、歐洲宇航局模型研究所

事實證明,無論我們是正對著、側對著、又或是斜著看到引力波源都沒有關係;它們發射出的引力波仍然可測量,且具備可觀察的頻率和振幅。儘管我們觀測到的信號量級和其他定向依賴的屬性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別的,但從波源產生的引力波以球狀形式向外傳播,只要你有足夠靈敏的探測器,你可以從宇宙中任何地方看到它。

那麼,為什麼在我們的星系中沒有探測到來自雙星源的引力波呢?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有質量的雙星源,比如黑洞和中子星,現在正在繞軌道運行和吸入。

太空中的雙人芭蕾舞:當兩顆中子星圍繞一個共同的中心「跳舞」時,它們會發射出引力波(左圖)。因為這樣會導致兩個星體持續地損失它們的軌道能量,它們會沿著一個螺旋形的軌道慢慢靠近對方,軌道周期也會變短。右側的圖表展示了雙脈衝星PSRJ0737-3039的相關參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沒有在銀河系中發現引力波?
    為什麼會這樣?這同時也困擾著Amitava Datta(雅米他法 達塔)和Chavan Chatterjee(卡文 查特基)。他們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所有已知的引力波源頭(雙星合併)都來自遙遠的星系?為什麼我們沒能在比鄰星系探測到?我猜(當然,十有八九都是錯的)我們應該把探測器精準地朝向任何方向,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發現都是偶然得來的。
  • 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
    2018年3月9日,天文學家們宣稱發現一個奇特的星系,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也許你會說,發現沒有暗物質的星系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可是大事件,這事如果最終確定,堪比發現「」引力波「」和「」上帝粒子「」還要刺激。這是一個物理學家們做夢都沒想到的意外發現。因為暗物質用「不存在」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 引力是力,為什麼可以產生波?我們對外用力是在釋放「衝擊波」?
    如果把引力認為是牛頓說的力,就很難理解波了。只要能先忘掉引力是一種力,寧可想成「衝擊波」都行,讓我重新給你灌輸一遍為什麼東西會落地。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論中提出的更精確的引力描述,引力波的概念就是從他那來的,但他說的還是會很抽象,所以多上點動圖。
  • 為什麼宇宙中最大的星系都是橢圓星系,而非螺旋星系?
    那麼,如果我們觀察宇宙中的星系,並優先選擇最大的星系,我們會發現什麼?在上圖中有兩個比較明顯的星系,其中一個與銀河系大小相當。就是圖像右邊的螺旋狀結構:IC 4970,它正在引力的作用下與其龐大的鄰居發生著相互作用。
  • 星球為什麼能夠「漂浮」在宇宙中,為什麼星系之外的空間沒有星球
    為啥咱們的星球不會沉到星海裡去呢?你知道嗎下文轉載自作者:檸檬酸姑娘星球為什麼能夠「漂浮」在宇宙中,為什麼星系之外的空間沒有星球隨著對宇宙的不斷探索,人類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了宇宙的廣闊無邊,在不斷的通過探測器和望遠鏡等設備對太空探索的時候,我們發現太陽系像是一個圓盤狀的星系,甚至銀河系都是一個圓盤狀,幾乎所有的星球都在一個範圍內的平面中,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在維持著這些星球的平衡和漂浮在太空中的呢
  • 為什麼平方反比普遍存在,為什麼引力不能納入量子力學?
    導讀:為什麼平方反比普遍存在,為什麼引力不能納入量子力學?牛頓300年前就告訴我們引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時沒有談引力的來源是什麼?愛因斯坦說:「物質分布不不均,引起時空曲率,時空曲率是引力的源泉。」而且他形象地用彈球在絲網上的狀態來比喻。我認為問題恰恰出現在這裡裡。廣義相對論是以廣義相對性原理和等效原理建立的,這兩個「基本出發點」都沒有錯。
  • 成為超星畫家|來一場星波星系之旅!
    在遙遠的宇宙星系之外有個神秘又奇異的星系,它從未被人類發現確切的位置,行蹤格外詭異,不少太空人和太空飛船為了循跡而在太空漂泊流浪,都以無功而返告終,仿佛是太空中一個口口相傳但卻無人印證的傳說,這就是——星波星系。星波星球中,驚險和刺激的遊戲比比皆是,這個星球裡的東西有的像地球,而有的像外星。
  • 科學家在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的證據,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現在,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了「修正引力」這一長期存在的替代模型的證據。基本上,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但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星系團的旋轉速度比它們的引力應該允許的要快得多,基於它們可見物質的質量。茲威基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星系團所包含的質量比我們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他將其稱為暗物質。
  • 天文學家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證據 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現在,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了「修正引力」這一長期存在的替代模型的證據。暗物質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來的,以回應與牛頓引力定律相悖的天文觀測。基本上,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但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星系團的旋轉速度比它們的引力應該允許的要快得多,基於它們可見物質的質量。茲威基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星系團所包含的質量比我們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他將其稱為暗物質。
  • 科學家在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的證據 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基本上,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但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星系團的旋轉速度比它們的引力應該允許的要快得多,基於它們可見物質的質量。茲威基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星系團所包含的質量比我們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他將其稱為暗物質。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這一假說經得起推敲,觀測結果不斷支持暗物質的觀點。但是,這個謎題還缺少一個重要的部分--找到這種東西本身。
  • 為什麼星系的形狀不同?
    遙望夜空,你可以看到來自其他無數星系的恆星。有些星系和我們的銀河系一樣,是旋轉的藍色盤狀星系;其他則是紅色的球狀星系或畸形、團狀或介於兩者之間的星系。為什麼會如此不同呢?事實證明,星系的形狀可以向我們透露該星系漫長一生中發生的故事。
  • 星系邊緣意外的發現,徹底顛覆我們對宇宙的傳統認知!
    ,他注意到星團的移動方式很有意思,它的移動速度很快,在這麼快的速度下,這個星系團早就該飛散了,因為在所有這些星系中的恆星,它們的引力太小,無法維繫整個星系團的穩定。但是在1970年,天文學家維拉-魯賓在研究仙女座星系時,她發現這個星系的外層恆星並沒有遵循這個規律,它們與太陽系的外層行星不一樣,星系外層恆星的速度與星系內層恆星的速度是一樣的,它們移動得甚至比人們預想中的還要快。維拉又觀測了另一個一座星系,發現了同樣的現象。維拉一共觀測了60個星系,發現所有的星系似乎都違背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可是物理學中的核心理論。
  • 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消息一經傳出,全球科學界立即引起了轟動,這是世紀性的、革命性的、振奮人心的重大發現,可以類比百年前的人類發現電磁波。這意味著,人類科學研究從電磁波時代進入引力波時代,我們將從全新的探測窗口傾聽宇宙「歌唱」。電磁波的應用與開發產生了無線電通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交流與溝通方式,進一步引發今天的信息革命時代來臨。
  • 引力的根本 和星系普遍直徑 ,一點點關係
    網絡資訊  現代物理學已經告訴我們,量子糾纏的速度至少是光速的4個數量級,至少是光速的10000倍,而這只是量子糾纏速度的下限!說一下看法。引力根本 4096倍光速開6次方根是一些特殊的。前面帖子寫的 哈勃常數 膨脹 ,正方體6個面。
  •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以光速旅行也無法到達這些星系
    每到夏天,我記得小時候就喜歡在自家院子裡,打個地鋪或簡單鋪個涼蓆,躺在地上仰望星空,那時候不知道看什麼,只覺得天上的星星真的好多!現在城市裡已經沒有小時候那麼好的觀察條件了。如果我們選一個沒有光汙染、沒有雲層、沒有月光的夜晚,我們不僅能看到幾顆行星和數千顆恆星,還能看到星團、一些微弱的星雲、銀河系的平面,甚至可能看到一兩個遙遠的星系。其實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一切,都包含在銀河系之內,最多也就是銀河系周圍的衛星星系!
  • 天文學家發現首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即將被撕裂
    根據先前的測量,它們都是NGC 1052的衛星星系,它們都有老恆星種群(數十億年以來還沒有形成大量的新恆星),但是仍然存在這些恆星。周圍存在的球狀星團正在緩慢地移動。相對於它們的大小,似乎這些星系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比所有其他星系更少的引力。我們不僅可以推斷暗物質與正常物質的比率要比其他星系低得多,而且兩個星系都完全沒有暗物質。
  • 地球有引力,為什麼生活中看不到彎曲的空間?可能被我們忽視了
    引力是時空彎曲,我們能看到物體被地球引力吸引,為什麼看不到「彎曲狀態的時空」?首先我們要知道自愛因斯坦以後,空間是一個切實存在的實體,它能大能小,能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曲率。而且你眼前能看到的任何事物的形狀,空間都可以表現出來。其實彎曲的空間隨處可見,只是我們沒有察覺!
  • 有沒有「孤獨」的恆星,不屬於任何星系?
    宇宙中主導的力量是萬有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中的物質存在著不同的層次結構。我們經常說恆星組成星系,星系進一步組成星系團,就是指這種層次結構。所以原則上恆星不一定非要存在於星系中,星系也可以在星系團之外。那麼實際上是怎樣的呢?恆星起源於分子雲的坍縮。
  • 天文學家發現異常明亮星系 相當於100萬億個太陽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3日報導,天文學家發現「異常明亮星系」,相當於100萬億個太陽的亮度。他表示:「我們自己稱這個星係為「異常明亮星系」(outrageously luminous),因為目前還沒有合適的科學術語來描述它。」  天文研究小組負責人Min Yun教授表示,「從來沒有理論預測過類似星系的存在,它太大太亮了,之前根本沒有人發現過。」  這個發現能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早期宇宙。
  • 引力是個未解之謎:我們還沒有了解引力
    廣義相對論是對的,量子力學也是對的,這兩套理論在引力問題上的矛盾在告訴我們,引力是什麼,我們確實還沒有真正弄清楚。在量子理論中,每一個粒子還具有波的特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粒子的波動性就是由弦的振動產生的。物理學家還發現,弦的振動模式與粒子之間的四種相互作用力存在著直接的聯繫——一根弦所產生的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完全由它的振動模式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