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首?兩項大型研究表明VLDL-C等殘餘膽固醇或與ASCVD風險密切相關

2021-01-08 醫脈通心內頻道

近日,JACC在線發表的兩項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不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驅動因素。研究結果提示,殘餘膽固醇(RC)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參與了心血管疾病(CVD)和心梗的發展。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PREDIMED試驗再分析簡介

在西班牙進行的PREDIMED試驗的再分析,在CVD高風險的老年患者中探究了甘油三酯和RC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關係。研究發現,甘油三酯及RC水平與MACE相關,與其他風險無關,但與LDL-C沒有相似的相關性。

論文作者來自西班牙德爾瑪醫院醫學研究所(Hospital del Ma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Montserrat Fitó博士表示,這些發現可能會導致臨床醫生在處理血脂異常時,在整體上考慮更好的控制脂質分布,包括RC和/或甘油三酯。

1.甘油三酯和RC水平與MACE相關,LDL-C和HDL-C水平與MACE無關

PREDIMED研究的作者表示,包括VLDL、中等密度脂蛋白(IDL)及其殘餘物在內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過高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的特點,因此其均被稱為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s)。TRLs和RC可穿透動脈壁,因此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中起到因果作用。

PREDIMED主試驗在高危參與者中,對比了一種低脂飲食和地中海飲食在一級預防中的作用。參與者糖尿病、肥胖症和代謝症候群的患病率較高,這些疾病與胰島素抵抗、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相關。因此,這些CVD高危患者非常適合用於探究甘油三酯和TRLs與CVD結局之間的關係。

研究中,共6901例受試者(42.6%為男性,平均年齡67歲,平均BMI為30 kg/m2)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或有≥3種CVD危險因素,包括現在吸菸、高血壓、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較低、BMI升高或早發冠心病家族史。

研究的主要終點為複合MACE事件,包括心梗、卒中或心血管死亡。平均隨訪4.8年,期間共發生263次MACE事件。

研究顯示,經多變量校正後,甘油三酯和RC水平均與MACE相關,而與其他風險因素無關(HR=1.04,P<0.001;HR=1.21,P<0.001)。Non-HDL-C也與MACE相關(HR=1.05,P=0.026)。與低濃度相比,RC濃度升高(≥30 mg/dL)與MACE風險升高相關,即使患者的LDL-C水平已達到靶目標(定義為≤100 mg/dL)。LDL-C和HDL-C水平與MACE無關。

Fitó Colomer博士認為,間接計算RC是一種比較便捷的方法,可為臨床管理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於此同時,Fitó Colomer博士表示,該研究結果表明,在心血管風險高且LDL-C控制良好的個體中,可考慮將甘油三酯和主要的RC作為治療的靶標。

CGPS試驗簡介

之所以設計哥本哈根一般人群(CGPS)試驗是被一種認識所驅使的,即在臨床實踐中,降低脂質相關風險的重點全都聚焦於降低LDL-C,以預防ASCVD風險。然而,對於LDL-C較低,但VLDL-C和血漿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而言,尚無法提供足夠的預防性降脂策略,來預防其心梗和ASCVD風險,因此需要重新進行評估。於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Brge G. Nordestgaard博士團隊便探究了VLDL-C和甘油三酯可部分解釋含載脂蛋白B(apoB)脂蛋白升高導致的心梗風險的假說。

研究納入了25480例無心梗且基線時未接受降脂治療患者,中位年齡為61歲,女性佔53%。研究中對患者的血漿apoB、VLDL-C、IDL-C、LDL-C等進行了測量。

中位隨訪11年顯示,1816例患者發生了心梗。與未發生心梗的患者相比,發生心梗患者的年齡更大,且男性、吸菸、收縮壓較高的可能性大。

分析顯示,脂質水平每升高39 mg/dL,心梗風險便會升高。

表1 脂質種類對心梗風險的影響

研究顯示,對含apoB脂蛋白升高導致的心梗風險,VLDL-C可解釋50%,LDL-C與IDL-C可共同解釋29%。如果LDL-C已被充分降低,則臨床醫生還需要評估患者的血漿甘油三酯、RC、VLDL-C是否升高;如果升高,還應考慮降低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平。

Nordestgaard博士等表示,與LDL-C和VLDL甘油三酯升高相比,VLDL-C升高的風險或更大。

此外,有證據表明,富含甘油三酯的殘餘物或VLDL,與LDL-C共同導致了ASCVD風險,然而目前尚未明確VLDL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別可以解釋風險的哪一部分。

VLDL-C等RC或為新型預測因子,但LDL-C仍具有預測能力

Burnett博士及其共同作者表示,這些發現尚不足以抵消數百項支持LDL-C在ASCVD預防和幹預中價值的研究。

多位評論者同樣認為,儘管Nordestgaard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結果表明,VLDL-C可能是新的預測因子,但LDL-C仍具有預測能力。心臟科醫生不應該拋棄LDL-C,而將VLDL和RC作為ASCVD風險的新指標。

Burnett表示,這兩項研究給臨床醫生帶來的啟示是雖然LDL-C是指導目前臨床決策的主要脂質測量指標,但即使有效控制LDL-C的水平,患者仍具有ASCVD殘餘風險。利用非傳統脂質生物標誌物,包括VLDL、RC、LP(a)和apoB評估ASCVD的殘餘風險,或可改善預後,且有助於指導預防治療。

醫脈通編譯自:

1.Batya Swift Yasgur. LDL Not the Primary Culprit in ASCVD?. Medscape. December 14, 2020.

2.Castaer O, Pintó X, Subirana I, et al. Remnant cholesterol, not LDL cholesterol, is associated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76(23): 2712-2724.

3.Balling M, Afzal S, Varbo A, et al. VLDL cholesterol accounts for one-half of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apoB-containing lipoprotei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76(23): 2725-2735.

4.John R. Burnett, Amanda J. Hooper, Robert A. Hegele. Remnant Cholesterol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76(23): 2737-2739.

相關焦點

  • LDL-C不是ASCVD的「罪魁禍首」?
    近日,《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 Am Coll Cardiol)發表的兩項新的研究表明,在超重或肥胖的老年患者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不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驅動因素,而殘餘膽固醇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與心血管疾病(CVD)和心肌梗死(MI)的發展有關。
  • 高甘油三酯血症與ASCVD,相關還是因果關係?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既定危險因素,也是預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靶目標。鑑於新證據的出現,尤其是REDUCE-IT試驗,人們再次關注了甘油三酯(TG)、殘餘膽固醇(RC)和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GRL)在ASCVD發展中的作用。
  • 最新研究發現,PM2.5與老年痴呆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PM2.5 與過早死亡、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然而,關於 PM2.5 對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及痴呆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此前尚不清楚。在排除了社會經濟等潛在混雜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PM2.5 濃度每增加 5μg/ m3,則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和相關痴呆風險會增加 13%。同時,他們還發現,美國環境保護署制定的安全標準(PM2.5 濃度 12μg/ m3)並不安全,相比於 PM2.5 濃度更低的地區,他們的痴呆等神經系統疾病風險依舊較高。
  • LDL-C究竟是怎麼導致ASCVD的?最新歐洲共識說清楚了!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和相關研究表明,ASCVD的易感性與影響血漿LDL-C濃度的多個基因突變有關。  預測冠心病風險的基因組風險評分包含大量影響LDL-C顆粒數量和LDL-C水平的基因變異。大多數控制LDL-C水平和CAD風險的GWAS基因座都位於非編碼區,並且主要影響肝細胞LDL-C攝取和代謝的基因表達。
  • 降低心血管風險,控好低密度脂蛋白就夠了?這3個血脂指標也重要
    ,在各個國內國際的相關心血管指南中,已經強調的很多了。,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首要靶點;而在諸多的大型臨床研究中,也都證明了了,嚴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對於降低心血管主要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和全因死亡率,都有明確的獲益,綜合這兩點,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通常要求應該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到1.8mmol/L以下,並在原有血脂的基線值基礎上,降低超過50%以上,才能夠更好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 研究表明:沙塵暴成因與太陽黑子密切相關(圖)
    研究表明:沙塵暴成因與太陽黑子密切相關(圖)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蘭州5月19日電 (王進東張目)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棟梁通過研究發現
  • 新型降膽固醇藥物 PCSK9 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部分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已接受最大劑量他汀後仍存在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在PROVE-IT研究中,強化他汀治療患者仍有較大的心血管事件殘餘風險,在2年的研究中發生風險達22.4%。另一類剩餘生命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則為患有遺傳疾病的患者,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LDL-C明顯升高,超過50%的此類患者在服用最大劑量的最強效他汀後LDL-C仍未能達標。
  • 別再一味拒絕膽固醇 它並不是洪水猛獸
    很多人認為膽固醇是「有害的,過高會增加疾病風險」,實際上很多研究發現,攝入膽固醇過高導致的疾病風險增加,並不是因為膽固醇本身,而是因為吃了太多的動物性食品,而對於蔬菜、水果、全谷豆類的攝入不夠,這種飲食習慣才是影響健康的根源。
  • ASCVD一級預防和膽固醇管理,最新指南手把手教你!丨GW-ICC 2019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顯示,全球超過50%的冠心病發生與膽固醇水平升高有關。 2019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指南及2019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歐洲動脈粥樣硬化學會(EAS)血脂異常治療指南重磅發布,分別對現有證據及近期多項科學聲明、專家共識文件、臨床實踐指南中與心血管疾病(CVD)一級預防的相關信息進行整合,並結合最新的臨床研究及治療現狀,從CVD風險評估、降脂治療靶點、一級與二級預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
    日前,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的兩項深入研究揭示,經常被歸咎於壓力或不良睡眠習慣的失眠症,可能與抑鬱症、心臟病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的關係更加密切。  「這兩項研究都做得非常出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研究睡眠行為的心理學家Philip Gehrman表示。但是他強調,在將與失眠有關的基因聯繫轉化為針對患者的新療法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拼命控制膽固醇,沒想到低了也會有危害?
    不過,最近的一項科學新聞可能會讓這些人能警醒過來:我國復旦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血膽固醇水平太低,會增加老年痴呆的風險[1]!不想看科學研究的朋友們,可以直接看小標題和重點句子,以及後面的建議。「上海老年研究」是一項前瞻性隊列流行病學研究,它跟蹤了上海市的一批老年人,定期了解他們的飲食狀況和檢查數據。
  • HDL-P是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標誌物? | ENDO2019
    大量的流行病學、遺傳學和臨床試驗表明低水平的HDL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具有關聯性,既往的很多研究認為HDL對心臟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小鼠試驗得出載脂蛋白A1(apoA1)和巨噬細胞膽固醇轉運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相關。
  •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新聞—科學網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與抑鬱症、心血管疾病有關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八十九期|王衛慶教授發現血糖控制不佳及過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中老年人群惡性腫瘤發病風險相關
    【中文摘要】代謝危險因素與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不同代謝組分與惡性腫瘤發病風險的關係存在一定差異。我們利用中國心臟代謝疾病與癌症隊列(4C)研究的前瞻性研究數據,探討中國中老年人群血清膽固醇水平、血糖狀態與惡性腫瘤發病風險之間的相互關係及聯合作用。
  • 進展丨柳葉刀兩項研究力證老年人群他汀一級預防獲益顯著
    近日,《柳葉刀》雜誌公布了兩項研究結果,為高齡老人服用他汀進行一級預防的心血管獲益提供了更多證據。分析發現,LDL-C每升高1 mmol/L,人群心梗發作風險增加34%,ASCVD風險升高16%。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效應被放大,LDL-C升高、年齡在80~100歲的個體,心梗絕對風險最高。
  • 天然藥物Genkwadaphnin能夠阻斷膽固醇合成抑制肝癌發展
    肝癌(HCC)作為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5%,超過80%的HCC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且伴隨著不良的預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肝癌的發生不僅與遺傳和基因組的改變相關,也與新陳代謝的改變密切相關。
  • ESC熱點丨OCT、IVUS最新研究進展之斑塊診斷識別
    OCT評價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患者殘餘膽固醇風險與斑塊特徵的關係高敏感C反應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獨立相關。有研究以OCT評價入院ACS患者的斑塊特徵,將殘餘膽固醇風險(RCR)定義為LDL≥1.8 mmol/L、hs-CRP<2 mg/L。
  • ASCVD一級預防策略
    根據性別、年齡、總膽固醇、HDL-C、收縮壓、吸菸、高血壓治療來推算心血管年齡,進一步得出健康壽命損失年。趙冬教授對 45 歲、膽固醇 230 mg/dl、收縮壓 135 mmHg 的男性進行計算,原來 10 年CVD風險只有 1.4%,終生風險計算,居然高達 42%,血管年齡 54 歲,健康壽命損失年大於 10 年。
  • NEJM和medRxiv:兩項最新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出現再次感染的...
    2020年12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兩項新的研究給出了令人鼓舞的證據,表明感染過SARS-CoV-2冠狀病毒可能提供一些保護,防止未來的感染。研究人員發現,對這種冠狀病毒產生抗體的人在長達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內再次檢測出陽性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好膽固醇越高越好?未必!
    醫學界早期有這樣一個基本共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越高越好。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日本一項研究顯示,超高水平的HDL-C並不比正常水平的HDL-C更有益。HDL-C是血生化檢查的一項常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