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公布了《中國社會中的男人和女人——事實與數據(2019年)》,披露了我國包括出生性別比、司法犯罪、婚姻生育、就業勞動、家庭、養老等方方面面的最新性別數據,解答了不少人對於我國男女平等現狀的疑惑。數據說話,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份亮點頗多的報告。
一孩出生性別比逐漸降低,二孩三孩性別比畸高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我國出生性別比的數據。出生人口性別比是指每出生100 名女孩所對應的出生男孩數。國際公認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在103-107 之間。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上升,最高值為2004 年的121.2。
隨著新的計劃生育政策相繼實施,以及男女平等觀念普及,更重要的是在基本國策指導下對男尊女卑的一系列習俗和約定做法的持續撬動與改變,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自2015 年起呈下降趨勢,但仍然是過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第一孩性別比第二孩性別比更加懸殊,第三孩則最為懸殊。數據顯示,第二孩性別比在2000年達到最高峰,為151.9,此後逐漸回落,至最新數據的2015年,依然為較高的113.3。而三孩性別比至2015年依然為驚人的148.5。
這說明,「男孩偏好」仍然根深蒂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反映出女孩生命權的受損和長期的性別歧視,對女性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女性戶主僅佔比18%,「男性是一家之主」觀念牢固
戶主率是家庭戶口中具有戶主身份的人口所佔的比重,是衡量不同年齡分性別人口立戶水平的一項指標。戶主在有些時候也顯示了家庭住房登記在誰的名下。當然,戶主是誰,更多是顯示了在觀念上和意識上大家傾向於認為誰是「一家之主」。
報告顯示,全部戶主中,女性佔18%,比2005 年提高了4.2 個百分點;男性戶主佔82%,仍遠遠高於女性。分年齡段看,年輕的戶主中女性所佔比重相對較高。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男性為主的家庭觀念近些年來發生的積極變化。
男人,你為什麼不願意承擔避孕責任
數據顯示,目前,越來越多的已婚夫婦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選擇包括結紮、宮內節育器、避孕藥、保險套等在內的適合自己的各種短期或長期避孕方法。在節育方法的選擇中,宮內節育器超過50%,是我國已婚夫婦採取的最主要的節育方法。與之相對應的是,男性絕育僅佔總人數的3.3%。再排除保險套和其它,女性承擔主要風險和時間、精力及金錢消耗的避孕方法佔到78.1%。
近年來已婚育齡婦女中採取避孕措施的比重雖然呈下降趨勢,但一直維持著80% 以上的高比重。與此同時,育齡夫婦中男方採取避孕措施的比重逐年上升。2017 年,在全部節育方法的選擇上,男性節育方法所佔比重為21.4%,比2010 年高出7.3 個百分點。
近年關於婦女因節育環造成身體不適甚至出現黏連和疾病的報導逐漸增加,從關愛婦女的角度,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和普及諸如皮下埋植和口服/注射避孕藥等多樣避孕措施,更重要的是讓男性承擔起避孕責任來。
單位負責人男性是女性兩倍多,失業原因男女大不同
女性和男性的職業構成仍有較明顯差別。男性在二產中的就業人員明顯多於女性,在一產中的就業人員中女性多於男性。擔任單位負責人的男性明顯多於女性。
2017 年貧困地區農村婦女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比重高達80% 以上,高出男性22 個百分點。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員合計佔全部女性從業人員的比重不足20%。雖然女性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三產業的比重近幾年持續提高,但落後於男性的增長速度。
2018 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分行業就業人員性別構成數據顯示,「男孩危機」起碼在就業領域仍然是杞人憂天的說法,相反「女孩危機」更為迫切。在列出的19個行業中,僅有5個行業的女性從業人員比男性多,其餘行業中均為男性比女性多。
值得注意的是,分性別看未工作原因,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別比較明顯。男性中,因個人原因失去工作的為最主要原因,因單位原因失去工作的居第二,兩者相加超過了50%。而在女性中,料理家務的佔第一,因個人原因失去工作的居第二,兩者相加超過60%;其他佔比較高的原因是畢業後未工作和因單位原因失去工作。因承包土地被徵用佔比雖然很小,但性別差距很大,男性遠高於女性,揭示了在農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性別差距。
女代表、女委員在增加,但仍大大少於男性
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女性比重繼續提高。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女代表742 名,佔代表總數的24.9%,比上屆提高1.5 個百分點,是歷屆人大代表中女性比重最高的一屆;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中有女委員440人,佔委員總數的20.4%,高於上屆2.6 個百分點,是歷屆政協委員中女性比重最高的一屆。但是女代表和女委員所佔比重仍僅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遠遠低於男性。
總體看,中國婦女參政程度仍然較低。一方面,各級領導層中女性的比重依然很低,另一方面,女官員正職少,副職多。這與廣大婦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嚴重不符,降低了婦女參與社會管理的影響力。
科技領域女性需要更多鼓勵
儘管我國女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男性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特別是女性高層次人才和參與科技管理決策的女性科技人才數量偏少,比重偏低。以兩院院士為例,中科院院士中女性比重不足7%,工程院院士中女性比重不足5%。女性科技人才的作用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傳統觀念對女性參與科技活動仍有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也面臨著與其他行業女性相似的問題。
女檢察官、女法官數量遠遠少於男性
報告顯示,全國女檢察官僅佔比35.3%,其中檢察長更是只佔10.5%。而女法官的數量也僅佔比33.7%。
女性家務時間是男性的2倍多
分性別看,女性用於無酬勞動的平均時間遠遠多於男性。不過與2008 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兩者的差距有略微縮小:女性無酬勞動時間由3 小時38 分鐘增加到2018 年的3 小時48 分鐘,增加了10分鐘;男性由1 小時18 分鐘增加到1 小時32 分鐘,增加了14 分鐘,兩性差距縮小了4 分鐘。其中,用於家務勞動的時間,女性平均為2 小時6 分鐘,男性為45 分鐘,女性比男性多1 小時21 分鐘,這一差距比2008 年縮小了29 分鐘。
分城鄉看,農村地區的性別差距更大。2018 年農村地區女性用於無酬勞動的平均時間是男性的2.8 倍,城鎮地區是2.3 倍。
在有酬勞動的參與者中,男性用於有酬勞動的平均時間明顯長於女性,比女性多47 分鐘;而女性用於無酬勞動的平均時間明顯長於男性,比男性多106 分鐘。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時間合計,女性所花費的平均時間多於男性。
看完最新的性別數據,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會對我們的性別平等現狀有些判斷和反思。性別平等不是追求數據上的絕對平分,而是在看到並非平分的數據時,思考這個數據的成因,再思考這個成因是否合理。
女性在很多領域上的數量佔比低,是真的因為她們「不適合」「沒能力」,還是因為她們沒有機會,無法獲得資源,沒有時間?而生育和家務,真的是女性理所應當要承擔的嗎?